片薄如蝉翼、厚度仅0.3毫米的石墨烯材料,仅凭指尖的温度,10秒内便能精准切开冰块。在华为Mate品牌盛典上,这款来自常州富烯科技的“超高导热石墨烯材料”被喻为“火焰刀”,其每克的价值是同等普通钢材的数千倍。
这一看似神奇的物理现象,恰是常州产业变革的生动隐喻: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坐标系中,价值的衡量标准,正经历一场从物理“吨位”向科技“克重”的深刻跃迁。
破“吨位”之执,立“克重”之新
钢铁,曾是常州工业脊梁的“吨位”担当。彼时,依托长江航运与制造业基础,钢铁在常州工业中的分量举足轻重,其产值占比曾高达20%以上。但是,“以量取胜”的高耗能模式,也让城市发展面临重压。
转型,成为时代交付的必答题。在“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常州钢企以一场“智改数转”,开启了“破局之战”。
走进中天钢铁的生产车间,颠覆性场景扑面而来:58台机器人有序管理着2000多台拉丝机,从拉丝、压线到缠线、剪断,一套流程仅需28秒。这里生产的优特钢线材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钢丝直径仅0.07毫米、比发丝还细。用其制成的钢帘线,强度更高,并减少了轮胎中橡胶的用量,实现了轻量化。
“‘智改数转’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和发展的‘必答题’。”中天钢铁总裁董才平说,通过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集团实现了对10余万台设备数据的实时监测,故障预警准确率高达95%。“如今,生产1000万吨钢的排放量,仅相当于过去生产160万吨的水平。”
今年4月,《江苏省制造业数字化发展指数报告(2024)》发布,常州制造业数字化发展指数得分为158.33,位列全省第二。“昂扬曲线”的背后,是“常州解法”的生动体现: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常州为传统产业置换“算法”,将比拼规模的“吨位逻辑”,锻造成价值千钧的“克重锋芒”。
舍“单点”之短,得“集群”之长
驱动这场价值跃迁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这一内在动力,更离不开产业集群所构建的“热带雨林”生态这一外部沃土。
长江常州段,碧波奔流。5年前,15公里的滨江沿线,曾聚集上百家化工企业。“化工围江”成为历史,刺鼻气味被万株杉树的清香取代。不远处的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内,崭新发酵罐悄然立起,它们不再是化工时代的象征,而是细胞“超级工厂”的开端。
“我们以葡萄糖为原料,通过生物合成法获得高纯度的DHA,替代了传统的深海鱼油提取,更利于婴幼儿吸收。”位于园区内的脂禾生物科技负责人介绍,公司主要产品是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这种成分对婴幼儿的智力和视力发育至关重要。这项技术设计年产能达1000吨,可高效产出高附加值产品,预计明年产值可突破1亿元。
近年来,常州积极构建以10大先进制造业集群、28条重点产业链为支撑的“1028”产业发展体系。 这套体系如同强大的“产业骨架”,让创新资源得以高效聚集、顺畅流动。在此框架下,去年9月,常州发布新质生产力细分赛道投资机遇,合成生物位居首位。
集群沃土催生常州应用:千红制药的肝素钠,掌控着全球手术台的“血液时钟”;亚邦药业的靶向药,犹如在癌细胞表面精准贴上“死亡二维码”;创健医疗的重组Ⅲ型胶原蛋白,已成为多个知名国货美妆品牌的核心原料。
“始于克而终成吨”,这些“论克卖”的高附加值产品,正是这片产业“热带雨林”结出的首批硕果。
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非凭空另起炉灶。从“化工围江”到“合成生物”,变的是赛道,不变的是对产业生态价值的深刻理解与持续构建。常州的智慧在于,以完善的产业集群为“基”,以精准的产业政策为“肥”,培育利于未来产业种子破土成长的“热带雨林”生态。
“大”与“精”之辩,体与魂之合
新质生产力诞生于实验室,仅是开端;其最终检验场,在于能否与制造体系深度融合,实现“体魄”与“灵魂”的统一。
在比亚迪常州基地焊接车间,震撼图景正在上演:7900吨级的巨型冲压生产线,每2分钟完成一个白车身,与之协同的机器人激光焊头,其操作精度高达0.08毫米,相当于一根发丝的直径。这种“吨级力量”与“微米精度”的同场共舞,重塑着现代制造的范式。
地上,新能源汽车飞驰;天上,货运无人机翱翔。今年6月,白鲸航线W5000首架原型机“龙城壹号”完成发动机点火测试。这款无人机起飞重量达10.8吨,最大载重5吨,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货运无人机。其机身桶段由常州高新区的启赋安泰公司制造,采用T700碳纤维复合材料,重量仅2.1吨,却占据了全机结构重量的85%。这种“轻如克、强如吨”的特性,正是新材料价值的极致体现。
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大”与“小”、“重”与“轻”、“规模”与“精度”的辩证统一。常州不仅拥有理想、比亚迪这样的“龙头巨舰”,还拥有蜂巢能源、富烯科技等一大批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的隐形冠军。正是这种“大中小企业”协同共进的产业生态,让“克”级的创新成果,能迅速融入“吨”级的制造体量,最终转化为强大的区域竞争优势。
以“克”为尺,丈量未来
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1克>1吨”已不再是数学悖论,而是产业价值跃迁的生动写照。
从“论吨卖”的钢铁巨人,到“论斤卖”的化工集群,再到“论克卖”的尖端材料——价值标尺的每一次迭代,都镌刻着常州产业进阶的铿锵足迹。它们既是常州迈向新型工业化的生动注脚,也预示着中国制造业走向价值竞争新阶段的未来图景。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号角。在重大战略部署下,在关乎未来的征程中,常州——这座工业规模超2.2万亿元的“万亿之城”,正以创新为墨、以产业为卷,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范本。
如今的常州,以产业根基为砚、集群战略为笔,重构科技创新价值逻辑,其最深刻的印证,正是这场从“吨”到“克”的变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