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解读 >> 文字解读 >> 正文

《常州市加快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实施方案(2025—2030年)》政策解读

发布日期:2025-09-08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超大

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市科技局会同相关部门起草了《常州市加快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现将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工信部、江苏省相继出台指导性文件,上海、杭州、合肥、南京、苏州、无锡等地陆续出台了未来产业相关工作方案。我市制造业产业基础良好,因地制宜发展未来产业,有助于为我市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提供新动能。

二、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主要包括总体要求、产业布局、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四个部分。

(一)总体要求

《实施方案》基本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前瞻布局。结合常州发展实际,遴选布局未来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重点赛道。二是统筹规划,系统实施。基于各区域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与发展诉求,构建产业发展先导区。三是创新引领,生态赋能。坚持以创新为核心引擎,打造未来产业创新生态。四是开放协同,融合发展。主动融入国家和省战略发展布局,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构建跨区域未来产业协同发展新机制。

《实施方案》发展目标:到2030年,培育10家以上未来产业领军企业;培育100家以上未来产业标杆企业;培育1000家以上未来产业的骨干企业;打造1个产值超千亿级的未来产业支柱集群,培育发展2~3个产值超500亿级的未来产业优势集群,推动全市未来产业总产值超4000亿元。

(二)产业布局

打造“6+X”未来产业体系,重点发展以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新型储能、合成生物、先进材料、化合物半导体为代表的六大成长型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低空经济、数据产业、循环制造、空天信息、氢能、脑机接口、细胞基因等前沿性未来产业,每个领域设3个以内的先导区,明确重点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先导区布局在武进区(科教城)、新北区、钟楼区,聚焦发展通用决策模型、工业人工智能垂类大模型等方向;具身智能先导区布局在武进区、天宁区、常州经开区,聚焦机器人整机制造、核心零部件等方向;新型储能先导区布局在溧阳市、金坛区、新北区,聚焦电化学储能、ESG产业等方向;合成生物先导区布局在溧阳市、金坛区、新北区,聚焦生物基材料、生物食品、高端医用材料医美产品等方向;先进材料先导区布局在武进区、新北区,聚焦高性能低成本大丝束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石墨烯宏量可控制备技术等方向;化合物半导体先导区布局在金坛区、武进区、常州经开区,聚焦半导体材料、芯片特色工艺等方向;低空经济先导区布局在溧阳市、武进区、新北区,聚焦低空无人机整机制造、航空复合材料等方向;数据产业先导区布局在天宁区、钟楼区,聚焦数据确权交易、数据标注、数据安全等方向;循环制造先导区布局在新北区、常州经开区,聚焦动力电池、光伏组件回收利用,碳捕集与催化高附加值产品制造等方向;空天信息先导区布局在武进区(科教城)、新北区,聚焦卫星整机及部件制造、商业航天软件及航天数据应用等方向;氢能先导区布局在金坛区、武进区,聚焦制氢材料与制氢装备、储运关键材料与技术装备、氢燃料电池等方向;脑机接口先导区布局在武进区(科教城)、新北区,聚焦高密度柔性神经电极制备、神经调控植入式医疗器械等方向;细胞基因先导区布局在金坛区、武进区,聚焦干细胞技术、高通量基因测序、DNA基因存储等方向。

(三)重点任务

紧扣“6+X”未来产业发展目标和产业布局,系统建设未来产业全周期培育体系。

一是科技攻关引领体系。聚焦“6+X”未来产业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完善科技攻关协同体系。二是创新主体培育体系。推进未来产业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完善企业发展全过程服务体系。三是产业人才引育体系。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推进新质生产力“技术转移官”工作,组建各类人才攻关联合体,开展未来产业高技术人才培养。四是产业生态支撑体系。构建适宜未来产业良性发展的全要素支撑体系,在用地、用能、环保、算力、专利等诸多方面予以支持。五是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聚焦未来产业全链条融资需求,在“拨、投、股、贷、债、保、担”等方面推动更多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制度创新。六是应用场景开放体系。推动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建设,加速拓展各类场景应用空间,以场景应用驱动新技术迭代升级与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

(四)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未来产业发展市级工作推进机制,研究部署产业发展重大事项、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开展未来产业统计监测,建立未来产业先导区发展年度报告制度。二是加大政策保障。加强产业研究,集聚政策资源、创新资源、要素资源,支持先导区发挥改革示范、创新引领、产业先行的作用。三是营造良好氛围。及时总结、系统宣传我市未来产业新进展与新成果,提升国际国内常州显示度。多层次举办各类未来产业赛事、活动,全面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