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常州
智能问答
移动服务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繁 |
English |
English
日本語
无障碍浏览
登录
首页
走进常州
新闻中心
政务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专题专栏
数据发布
党政信息
领导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常州新闻
>> 正文
筑“标准”高地 赋“智造”动能 ——常州深化标准化建设见闻
发布日期:2025-10-12
来源:
常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浏览次数:
字号:〖
默认
大
超大
〗
标准是产业发展的“通用语言”,更是推动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常州市持续深化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标准矩阵”,以其强大的渗透力、支撑力和引领力,赋能“常州智造”向着更高水平迈进。
制定
标准是质量的技术根基,是全球通用语言,世界各国都把标准当作核心战略,谁不主导标准,就只能遵循别人的规则。
今年4月,由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常州院)主导制定的ISO7012系列3项国际标准发布,为全球水性涂料中游离甲醛、总甲醛及异噻唑啉酮类防腐剂的含量测定提供统一方法。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涂料安全检测领域,实现了从技术“跟随”到标准“引领”的跨越。
水性涂料在生产、储存过程中容易变质,需添加防腐剂,但用量必须精确控制。过去,由于各国检测方法不一、技术路径不同,导致检测结果难以互认,给国际贸易和消费者安全带来隐患,涂料安全检测领域亟待“破局”。
ISO7012系列国际标准项目负责人李广东介绍,经过多年探索,国内涂料行业已构建起较为健全的有害物质检测方法体系,“国际标准化组织希望我们将成熟的测定方法转化为国际标准,从而规范防腐剂使用,推动全球涂料产业绿色化。”
项目立项后,中海油常州院团队结合国际最新检测技术优化标准内容,主持开展国际比对试验,每一项技术指标都要经过多轮国际专家论证。李广东将这个过程比作“华山论剑”:“在与各国专家交流切磋中,我们不仅完善了技术方案,更把握了行业最新动态,让团队在专业知识、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上得到全面提升。”
如今,这一涂料安全检测“标尺”已在全球多个国家转化应用,不仅有力提升了我国在涂料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也为国内涂料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扫清技术壁垒,更以统一规范推动涂料产业向绿色化、健康化转型。
实践
在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戚墅堰所)的智能工厂,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正实现深度融合:物流小车精准配送工序配件,现场工人可直接从产品三维设计工艺制造一体化平台获取工艺文件对照生产;智能化、立体化的联轴节智能产线可自动换产、智能防错,零件装配精度较传统方式提高40%。
这一幕,是今年6月中车戚墅堰所获批的“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工厂建设标准应用试点”的落地实景。
作为江苏省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唯一入选项目、常州市首个国家级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该项目聚焦智能工厂建设,通过搭建技术平台、完善标准体系等举措,致力于实现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的全流程数据贯通。
中车戚墅堰所信息技术部软件工程师邓树宁介绍,不同于追求“机器替代人”的传统升级路径,此次智能工厂建设标准应用试点通过数据与标准的深度融合,实现更规范、更标准的智能化生产,从而切实降低质量风险。
“过去,产品设计图纸从设计、审批到下发至生产端,整个周期至少需要一周,而如今随着研发到生产的数据链打通,周期已缩短至2至3天。”邓树宁说,数据交互的高效便捷,让研发与生产实现无缝衔接,“不仅大幅提升生产效率,还能确保信息传递准确,降低生产损耗。”
在试点推进过程中,中车戚墅堰所积极将国家标准转化为可操作、可落地的企业标准。截至目前,中车戚墅堰所已构建起涵盖研发、工艺、变更与数据管理等环节的18项企业配套标准。“我们既要验证国家标准的实际可行性,也会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标准优化建议。”邓树宁说,此次试点将为整个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智能化、规范化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链”接
标准化的深入推进,离不开高效协同的组织平台。在常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成为“链”接产业创新资源、构建先进标准体系的关键纽带,为重点产业链统一标准、抢占发展先机提供核心支撑。
“标准化不是产业发展的‘阶段性任务’,而是要贯穿从技术攻关到市场应用的全流程,这离不开跨领域力量的协同。”江苏省新能源汽车光储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光储充标委会)秘书处处长赵会说,新能源产业链涵盖“发储充用”等多环节,“目前,光储充系统级整体测试等关键领域仍缺乏统一标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协同效率与终端用户体验提升。”
光储充标委会第一届委员共23名,来自光储充领域的企业、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等,覆盖系统集成、核心部件制造、检测认证等专业领域与产业链关键环节。“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系统规划并制定一批支撑产业互联互通、安全高效运行的新能源汽车光储充全产业链标准。”赵会说,截至目前,光储充标委会已主导或参与制定各类标准40项,为企业提供产品质量标准解读服务超20次。“依托多方合力,把行业需求转化为技术标准,通过标准建设引导行业有序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1家单位承担江苏省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覆盖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关键领域,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为鼓励标准化建设,今年以来,市场监管部门以《常州市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为抓手,全力构建市场驱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开放融合的标准化工作格局。紧贴重点产业链,开展“标准化会客厅”“公益讲堂”等活动,为企业提供标准立项、起草、验证全流程指导,并对主导制定国家标准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给予最高50万元的奖励。
数据显示,今年常州市企业主导和参与制修订的国家标准达230项,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机械制造等优势领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