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常州新闻 >> 正文

常州城市绿地从“空置”向“效益”转化

发布日期:2025-07-13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超大
  北塘河路与东径120路交叉处,一片1.8万平方米的城市森林露营林地正悄然生长,像被绿意托举的秘境,藏着恰到好处的野趣与舒适。竹篱围起的独门小院藏在林间,细竹编织的篱笆上,蔷薇与木香花顺着肌理蜿蜒攀爬。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里面是铺着粗麻布的小露台,帆布帐篷支在香樟树下,风穿过竹隙时,连帐篷褶皱里都浸着草木与泥土混合的清香,让人恍惚间忘了身处都市。
  不远处的大型连体篷里则是另一番热闹景象。米白色篷布连成一片,撑起能容下几十人的开阔空间,里面摆着原木长桌与藤编椅,角落的绿植架爬满常春藤,有人在这里办小型聚会,长桌上摆满水果与气泡酒;也有家庭围坐一起,孩子们趴在地毯上搭积木……竹篱的私密与连体篷的敞亮在此处相融,让每个走进来的人,都能在城市的褶皱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松弛角落。
  这片如今成为网红打卡地的露营林地,曾是一块令人头疼的“城市伤疤”。7月11日,家住附近小区的王阿姨回忆说:“过去,这里杂草丛生,下雨天一片泥沼。时常还有人夜里偷偷开车来倒建筑垃圾,清理过好多次,没过多久又变回原样。”土地管理单位——常州金商投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恽渊康介绍,这片土地确实曾满目疮痍。长期空置地每年仅垃圾清理费用就高达几十万元,却始终没能根治环境问题。
  转机出现在天宁区探索“闲置地块活化计划”之后。通过引入专业运营团队,这片土地被重新规划:保留原有乔木植被作为天然屏障,清理出的空地依势铺设草坪,建筑垃圾经分类处理改造成景观石,居民反映强烈的乱倒垃圾问题,也通过设置智能监控与生态围挡得到解决。“现在不仅不用花钱清理,每年还有稳定营收,周边房价都跟着涨。”恽渊康笑着说,运营方还特意留出20%的公共区域免费开放,老人可以来林间散步,孩子们能在草坪上奔跑,真正实现了“政府省心、企业盈利、群众受益”的多赢局面。
  在天宁区,这样的“蝶变”并非个例。沿着东经120路向东走去,龙沧路与新堂北路交界处的运动中心同样热闹非凡。1.6万平方米的足球训练基地里,青少年球队正在进行对抗赛,草坪被奔跑的脚步踩出深浅不一的绿浪;相邻的1.8万平方米网球运动中心内,红土场地上的运动员正挥拍击球,赭红色的粉末随着动作扬起又落下,划出优美的弧线。“这两片红土网球场,光是土壤处理就花了3个月。”运营经理何先生蹲下身捻起一撮红土,“这些土是从法国引进的,要经过筛选、消毒、混合有机质三道工序,保水性和弹性都远胜普通场地。”如今,这里不仅有硬质、红土、草坪三种专业场地,还配套建设了体能训练室,周边城市的网球运动员都赶来训练。
  更令人惊喜的是东经120路北侧的千亩生态区。按照“宜绿则绿、宜种则种”的原则,探索种植了优质牧草等经济作物,既保持了土地的生态属性,形成良性生态循环,又能通过收割加工获得收益。负责田间管理的老师傅说:“这片草皮很养眼,好多人还来这里拍照打卡呢!”
  从垃圾遍地的闲置地块,到各具特色的活力空间,天宁区用一个个生动案例证明:城市的发展不必依赖大拆大建,通过精细化运营与创造性转化,哪怕是不起眼的边角地,也能绽放出独特的美丽,让每一寸空间都被善待,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共享发展红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