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权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2025年上半年,经开区聚焦农民工工资支付、新就业形态劳动保障等群众关切问题,坚持“预防+整治+服务”三位一体推进,通过专项检查、智慧监察、普法宣传等举措,切实将“护薪暖心”行动落到实处,让劳动者获得感成色更足。
强化根治欠薪,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一)开展专项行动。借助省农民工工资支付预警平台、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等渠道,结合欠薪风险排查专项工作,全面排查举报投诉线索,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加强跟踪督办,边排查边化解,对欠薪重点、难点企业重点关注,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接收全国根治欠薪平台反映线索403条,发生率0.58%,现已办结399件,办结率99.14%。
(二)加强欠薪排查。加强与建设部门联动,对在建工地开展专项联合检查,全面排查工程建设项目农民工工资“月结月清”建设情况,专用账户、实名制管理等制度落实情况。截至当前,领取施工许可证的施工单位累计41家,完成工资保证金存储31家(其中免缴8家,缓缴期竣工未办理10家),涉及保费1377余万元。
(三)畅通维权渠道。畅通网络、“12333” “12345”热线电话、窗口、农民工维权地图等维权渠道,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律师效能,引导企业职工、农民工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诉求。已累计受理各类投诉举报案件787起,实现欠薪线索的动态清零。
(四)强化执法力度。积极开展根治欠薪专项整治行动,坚持源头预防、中游把控、末端追讨。依法对4家企业以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移送区公安机关查处,对5家违法企业移送区综合执法局查处,将2家企业申请列入拖欠农民工工资失信联合惩戒名单。1起欠薪案例被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列为“全国依法惩治恶意欠薪犯罪典型案例”,在全区范围形成有效震慑。
提升仲裁效能,化解劳动纠纷
(一)主动服务,打造“服务型”仲裁。为解决当事人突发情况、身处异地无法及时参审等突发问题,推行“优先受理、优先调解、优先排庭”的办案程序,在确保仲裁案件规范有序庭审的同时,主动协调当事人双方开庭时间,打破以往时空限制,加快仲裁案件处置。上半年受理劳动争议案件753件,结案649件,结案率83.74%,仲裁委裁决结案84件,裁决结案率为14.17%。
(二)规范服务,打造快速调处机制。坚持快立快调快审快结原则,积极应对案件高位运行新形势,高效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按照“鼓励和解、强化调解、依法仲裁、衔接诉讼”的原则,将调解工作贯穿案件始终。对争议简单、事实清楚的案件,积极与双方当事人沟通,开展柔性调解,推动劳动纠纷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上半年通过省仲裁调解平台调解争议434件,占仲裁机构立案案件数量的43.75%。
(三)高效服务,打造大调解格局。整合劳动监察执法相关资源,积极开展劳动维权“1+6+N”协同治理体系,以区级部门为中心,联动6个镇(街道)及全区各村(社区)建立联动机制,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工作合理,共同推动劳动纠纷化解。上半年通过调解及其他方式结案案件509件,调撤率占结案案件的85.5%。
严格工伤认定,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一)高效开展认定工作。严格开展工伤认定申请审核工作,稳慎开展调查取证工作,上半年累计受理工伤认定申请935件,认定为工伤889件,视同工伤2件,不予认定31件,终止49件,不予受理1件,已开展工伤康复22人。
(二)开展工伤预防培训。组织机械制造行业中点企业开展机械制造行业工伤预防能力提升培训工程,针对企业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分管负责人、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及班组长三类核心岗位人员开展专项培训,培训覆盖143家重点企业570余人,有效提升企业安全生产能力。
(三)推进工伤认定集体审查。针对案情复杂、法律使用条款有争议、工亡案件等疑难案件,定期召集专项工作小组进行集体协商,组织开展集体审查工作会议5次,切实提高工伤案件认定质量,促进全区工伤保险工作规范开展。
深化普法宣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一)举办和谐劳动关系道德讲堂。开展“和谐共生 发展共赢”道德讲堂,围绕“企业用工风险”主题,通过典型案例剖析、风险清单梳理等方式,指导企业规范用工管理,提升劳动保障法律意识。
(二)开展和谐劳动关系法律法规培训。举办劳动关系领域法律法规专题培训,围绕劳动用工常见法律风险,结合企业用工情况,对用工的关键环节点进行风险提示,降低劳动用工风险的发生,对规范企业用工、提升法律风险防范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三)开展基层劳动关系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工作。积极探索基层劳动关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扎实构建“大劳动关系”工作格局,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目前已组织4家基层服务组织申报市级基层劳动关系公共服务平台。
下一步,经开区将持续创新工作方式,积极构建“全链条预防、智慧化监管、高效化处置”的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工作,牢牢守住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底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