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常州新闻 >> 正文

今年1-6月常州引才5.36万人

发布日期:2025-07-23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超大

  人才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关键变量”。今年以来,常州市坚持人才工作服务中心大局,科学统筹“引人才”“增人口”和“聚人气”,1-6月全市新引进各类人才5.36万人,“技术转移官”“双岗互聘”等一批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措施深入推进,《进一步支持企业发挥引才用才主体作用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扎实落地,形成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项目资源人才加速汇聚的生动局面。

  探索制度革新 精准对接资源
  建立新质生产力“技术转移官”制度是常州市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一项创新探索。4月以来,常州市已向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32家“智”汇常州联盟高校院所派驻了46名“技术转移官”,截至目前已先后开展各类对接拜访活动260多场次,邀请30余名高校院所专家来常调研走访,成功牵引促成3个项目签约,另有10多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
  为助力校企合作,市委人才办还会同市科技局、工信局、人社局等单位,搭建了“企校直通车”信息平台,推动常州市产业技术需求与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及时匹配、精准对接,有效打通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教育创新的“正循环”。近期,常州市还将围绕新能源、高端装备、合成生物等重点产业,举办“企校直通车”系列座谈会,进一步推动产业需求与科创资源无缝对接。
  强化企业主体 激发创新活力
  企业是引才用才的主力军,也是创新创造的主阵地。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必须注重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常州市坚持从体制机制出发,充分激发企业引才育才积极性,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持续激发创新活力。
  上半年,常州市出台《关于全力集聚顶尖创新资源 进一步支持企业发挥引才用才主体作用的若干措施》,对企业引进的战略顶尖人才和院士(团队),“一人一策”“一事一议”量身打造个性化支持政策。建立“人才举荐白名单”,给予产业链链主企业更多人才评价、认定自主权,全面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企业在人才引进、培育、评价、激励过程中的积极性。
  此外,常州市积极开展“揭榜挂帅”工作,通过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全球创新资源协同破题,高效破解一批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已累计达成揭榜合作72项,撬动社会资本2.51亿元。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依据工作成效最高给予1000万元专项支持。
  同时,常州市还成立了总规模5亿元的常州未来产业天使基金,加快培育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上半年全市新增上市人才企业1家,上市人才企业总数达11家、上市后备人才企业达93家。
  坚持久久为功 加速人才汇聚
  上周,在首批947名入选“双岗互聘计划”的高层次人才交出“周年答卷”的基础上,常州市公布新一轮“双岗互聘”人才名单,727名续聘人才和252名新增遴选人才将继续在常州市高等院校、高新企业和高层次科研平台“跨界任职”“柔性交流”,进一步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在推动技术攻关、项目合作、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今年以来,常州市延续多年实践经验,巩固并深化既有政策措施,以久久为功的定力进一步扩大人才引育留用成果,推动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连续多年开展的“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上半年已举办新能源、未来产业领域创新创业赛事和招才引智活动20余场,通过以赛引才,积蓄创新潜能。与此同时,常州市通过“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青春留常综合资助”等政策“组合拳”,加快招引五湖四海人才。
  依托产业发展优势,常州市同步加快推进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建设,截至目前全市新能源领域人才已突破20万。合成生物、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正加速靶向聚才、全球引才。
  常州市将进一步聚焦“1028”产业体系建设,积极营造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的政策体系、制度环境和服务生态,围绕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不断健全产业化导向的政策、要素、资源配置,深入开展“龙城英才”计划项目招引,优化调整引才政策、兴才举措,全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以高质量人才工作赋能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