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 正文

财政局:以人才为钥 促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破壁融合”

发布日期:2025-10-23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超大

近日,全国“2025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报告发布会”发布《2025年中国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报告》,常州市继2024年入围后,成功蝉联“2025年人才友好型城市”全国50强,并同步斩获“2025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2025年最佳人才生态城市”“2025年最佳产业创新城市”三项殊荣,彰显常州人才工作的持续优势与强劲活力。

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协同发力,二者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其融合效能直接决定发展成色。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正是打破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壁垒,让这“两轮”同频、“双翼”齐飞的核心引擎。常州市财政部门主动扛起“挑大梁”的责任担当,立足城市定位、产业特色与发展需求,以更精准坐标锚定方向、更扎实举措破解难题、更强效保障夯实基础,全力推进产、才、城深度融合,以人才优势铸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优势,助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实现“破壁—链接—融合”的进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充沛动能。

(一)锚定需求适配,校准“破壁融合”的精准坐标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进程不断深化,随之而来的是对人才供给的新挑战:不仅要“有人才”,更要“对的人才”。为此,财政部门将精准性与适配性作为政策方向的核心坐标,围绕全市“102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目标,坚持缺什么引什么,因地制宜做好“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的动态平衡,推动财政资源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等十大产业集群,以“产业链”的真实需求为导向,精准投向布局“人才链”,避免引才政策脱离产业根基,同时防止盲目追求“高大上”人才、遗漏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技能人才,实现人、产、岗精准契合,形成“产业聚人才、人才兴产业”的良性生态,为产创融合筑牢人才根基。

一是分层培育,补齐人才结构短板。针对高层次人才,通过“拨投联动”模式支持领军人才创业企业,设立规模60亿元的天使投资母基金,下设规模3亿元的天使直投母基金,撬动社会资本重点支持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截至9月底,已累计对外投资3个项目,投资金额1300万元。对引进的海外及本土战略人才分别给予2000万元、1000万元以上资助,且上不封顶。针对紧缺型技能人才,今年将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目录扩至228个(新增46个),最高补贴达4300元,基本覆盖了智能制造、数字技能、绿色技能、新职业、新业态等重点产业领域,截至9月底,市级财政已拨付培训补贴1300余万元;同时统筹60万元支持培育技能大师工作室国家级1家、省级3家,推动“西夏墅工具匠人”等劳务品牌走向全国,助力全市每万名劳动力高技能人才数连续11年居全省第一。

二是供需对接,强化产业人才黏性。全市持续聚焦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强化人才支撑,2024年全年共引进各类人才34991人,占全市引才总量的29.16%,其中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集群引进人才14324人,占比40.94%,凸显重点产业的人才集聚效应。在此基础上,为防止人才与产业脱节、强化人才黏性,今年支持开展“百场千企”产业融链强链对接行动,开展对接活动超110场,服务产业链企业超6600家,通过“引才+对接”的组合举措,有效打通人才资源向产业优势转化的通道,让人才更易融入产业生态。

(二)破解攻坚堵点,畅通“破壁融合”的关键脉络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向纵深推进,关键核心难题逐渐凸显,随之而来的是对“破壁能力”的新挑战:不仅要破解技术瓶颈,更要打通从科研到产业的转化链路。针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中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难、产学研转化不畅、资金供给不足等问题,财政部门将攻坚时效性与资源整合力作为关键破题抓手,通过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为产创融合清障铺路。

一是攻关机制破“技术关”。持续健全“揭榜挂帅”机制,通过政府搭建柔性引才桥梁,吸引高端人才“揭榜解题”。自2022年该机制实施以来,先后面向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合成生物、低空经济等十个领域开展“揭榜挂帅”科技攻关,累计92个中榜项目、榜额超3亿元,助力发榜企业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支持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按任务完成度与引才成效给予最高500万元经费,助力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是人才流动破“转化关”。搭建产学研合作“新路径”,创新实施“双岗互聘”模式,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相互选聘高层次人才,分类给予工作津贴、考核奖励和留常奖励,已为首期900余名中期考核合格人才发放补助近1800万元,加速产学研成果就地转化。

三是金融赋能破“资金关”。以“财”引“资”、以“资”助“才”,依托龙城科创基金,构建覆盖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全周期金融支持体系,精准赋能“高精尖缺”人才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等本市主导产业释放发展增量。截至今年8月底,母子基金累计投资常州项目289个,投资总额达77.08亿元,通过有效撬动社会资本,切实缓解耐心资本、长期资本匮乏难题,成功培育专精特新企业92家、瞪羚企业38家、潜在独角兽企业22家、独角兽企业5家。同时联动“人才贷”等政府信保基金产品,为人才创业创新提供无抵押、纯信用、低成本的信用资金支持,截至8月底,“人才贷”累计为196户人才企业发放贷款411笔,累计放款金额9.62亿元,促进人才、事业、产业共进共荣。

(三)夯实生态基底,筑牢“破壁融合”的坚实底座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要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长效高效融合,人才工作重心需从“单一引才”转向“生态留才”,随之而来的是对人才发展生态“长效治理”的新挑战:不仅要靠引育政策吸引人才,更需打造有温度、有活力的城市发展环境,确保人才价值的持续释放。财政部门坚持将人才归属感与城市适配度作为长效融合支撑,以“近悦远来”为目标,从居住、服务、政策等多维度优化人才生态,让人才“引得住、留得住、用得好”,为产创融合提供长效保障。

一是安居保障强“硬件”。支持人才公寓建设,通过盘活闲置资产与新建并举,累计建成374处、11.78万套人才公寓,满足35万人居住需求,平均入住率保持在85%以上。其中漫柏未来人才社区等优质项目入住率达98%,为人才提供集居住、创业、社交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空间。

二是政策服务提“温度”。落实《关于全力集聚顶尖创新资源 进一步支持企业发挥引才用才主体作用的若干措施》精神,进一步支持企业发挥引才用才主体作用,围绕人才招引、培育、评定、激励、服务五大方面,制定10项针对性举措,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发展生态体系。针对高校毕业生量身打造“青春留常”专项支持政策,对在常及非在常高校毕业2年内的毕业生,发放生活、购房、租房多项资助,营造拴心留才环境。今年1至9月,累计兑付生活、购房等补贴4.06亿元,惠及56.3万人次。同步聚焦在常高校毕业生留常就业创业,推出住房公积金资助政策,给予“300元开户补贴+2500元缴存补贴+20万元优惠贷款”组合支持,今年1至8月累计发放开户补贴和缴存补贴2330.09万元,覆盖31所在常高校及职业院校,其中职业院校占比达70.42%,有力支撑常州市技能型人才储备,推动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