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常州新闻 >> 正文

法治筑基赋能常州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5-11-24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超大
  “十四五”以来,常州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将法治建设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更高水平平安常州、法治常州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五年中,地方立法形成强有力的制度支撑,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群众安全感稳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显著增强,全社会法治氛围日益浓厚,为常州迈进“GDP万亿之城”、打造“中国新能源之都”构筑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强化制度供给,地方立法探索新经验
  法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执法的规范、司法的公正、守法的自觉,皆依赖立法的体系化支撑。自2015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高质量立法,紧盯全市改革发展大局,紧贴群众所思所盼所愿,为全面依法治市提供了坚实法规制度供给。“十四五”期间,常州共制定了18部地方性法规。
  立法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制定全国首部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助力常州获工信部授予的“中国新能源之都”产业名片;制定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全面构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制定促进智能制造发展条例,被省人大常委会列入2025年度设区市立法精品培育工程。
  立法擦亮生态文明底色。形成以全国首部全行政区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框架,天目湖保护条例、河道保护管理条例为具体内容的治水法规体系,实现全市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五水共治”,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立法提升民生幸福指数。注重居住安全立法,制定租赁住房安全管理条例;注重食品安全立法,出台关于推行使用公筷公勺的决定,制定全国首部专门规范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的地方性法规;注重“一老一小”立法,制定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全国首部劳动教育促进条例和全国首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条例。
  立法护航历史文脉保护传承。制定旅游促进条例,坚持全域化、融合化、智慧化旅游发展方向;与无锡人大协同开展锡剧保护传承立法,加快制定三星村遗址保护条例,为做好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法治引擎驱动,营商环境迈上新高地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十四五”期间,常州各部门协同发力,为企业提供从初创到成熟、从国内到国际的全周期法治护航。
  今年9月30日,《常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会议批准通过,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以立法形式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该条例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兴业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常州人民法院精准运用破产审判工具,打通市场出清与救治通道。在常州某化纤有限公司破产清算案中,面对实际控制人拒不配合、强占财产的难题,人民法院联合属地政府、公安等多部门实施强制接管,并根据涉嫌犯罪线索进行刑事追责,最终,相关责任人被依法判处刑罚,有效维护了破产秩序。五年来,全市人民法院通过破产重整机制成功挽救26家企业,化解不良债权近70亿元,盘活土地房产超百万平方米,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重组。
  市司法局聚焦产业升级,打造“产业链+法律服务”新模式。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组建了8个专业化法律服务联盟。该局成立的江苏新能源争议仲裁中心,已受理案件超400件,提供覆盖国内外的服务,不断提升“苏新仲”品牌影响力。同时,集成化的涉企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将公证、仲裁、法治体检等9大类服务汇聚一端,让企业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便捷高效的法律支持。
  市公安局在保护企业知识产权领域实现关键突破。针对侵犯商业秘密案件“鉴定难、周期长”的问题,在全国首创以“科技查新报告”“行业专家意见”替代传统鉴定受案,显著降低了企业的维权成本,提升办案效率一倍以上。这一破解企业维权困境的“常州做法”,获公安部高度肯定,并被确定为全国试点。
  守护民生福祉,平安常州彰显新面貌
  常州市始终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法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构建起打防结合、专群共治的平安建设新格局。
  市公安局将反电诈工作置于突出位置,构建起“全社会反诈”新格局。通过精准预警、技术反制、快速止付、集群打击等一系列组合拳,实现了电诈警情与经济损失的“双下降”,资金返还金额同比大幅上升150%。联动通信运营商、金融机构,对潜在受害人进行分级分类劝阻,对遭遇深度洗脑的受害人采取保护性关停手机号码等措施,通过联动拦截,仅去年就避免损失3300余万元。
  常州人民法院持续加大涉民生案件执行力度,常态化开展“小标的、大民生”专项执行行动,用足用好拘传、拘留、搜查、扣押等强制措施,形成强大法律威慑。在最近一次集中行动中,人民法院出动警车38辆、干警129人次,拘留3人、拘传25人,最终执行完毕23件、执行到位234.06万元,切实将当事人的“纸上权利”兑换成“真金白银”。
  检察机关聚焦食药安全等领域,高质效履行公益诉讼职能,组建了专业化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办案团队,成功办理了“东鼎公司”保健品诈骗案等一批全国性大案,通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为消费者主张惩罚性赔偿金上亿元。此外,针对“生鲜灯”、网络食品安全等群众关切的问题开展“小专项”监督,以检察建议推动行业治理,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综治中心赋能,基层治理实现新突破
  为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常州市高标准推进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实体化建设,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高地。
  市委政法委统筹构建涵盖7个区级中心、63个镇级中心的综治网络体系,推动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人社等10余个部门的力量、资源和机制在中心深度融合,实现“多中心”变“一中心”、“多力量”聚成“一股绳”,诉讼服务、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家事纠纷调解等在区镇两级实现100%嵌入或入驻。
  常州人民法院派驻团队入驻综治中心,推动法官从“坐堂问案”向“主动服务”转变,运用“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模式高效化解矛盾,成为纠纷调解的“主导者”、部门联动的“协调员”。在面对一起涉及40余名农民工的集体欠薪纠纷案件时,驻中心法官迅速联动人社、法律援助等部门,当天即促成所有工人与企业达成调解协议,展现了集成作战的高效性。
  检察机关同样积极入驻参与矛盾化解。在常州经开区,检察官与专职调解员协作,成功调解了一起台风天气导致广告牌坠落引发的损害赔偿纠纷,通过耐心释法说理,促使双方当场签署调解协议,达到“案结、事了、人和”的良好效果。
  普法深入人心,法治信仰形成新风尚
  “十四五”期间,“八五”普法在常州市有效实施,该工作被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形成了严密的责任链条。“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普法工作有了坚实的制度根基。普法既有单向灌输也有双向互动,还有普及知识与培育信仰,“法润龙城”品牌更加熠熠生辉。
  普法宣传紧扣重点人群,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市政府常务会议坚持定期学法。聚焦青少年“关键时期”,成立“龙城青果普法联盟”,打造“行走的法治课”;聚焦农民工、妇女、老年人等重点群体,开展“农民工学法活动周”,发布“常阿姐说维权”系列漫画等精准普法活动。
  法治文化呈现繁荣景象,系列普法短视频《民警“李建国”》《钟检订制》等成为网络爆款,总点击量超亿次。以史良故居等2个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为引领,44个省级示范点和遍布城乡的2000余个法治阵地,共同构成了立体化的法治文化版图。
  普法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全市1万余名“法律明白人”活跃在社区乡村,成为政策宣讲、法律服务和矛盾调解的生力军。“百姓议事堂”“民生茶社”等基层治理品牌蓬勃发展,推动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日益成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