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 正文

机关事务局:创新七分法管理模式 提升行政中心垃圾分类效能

发布日期:2025-11-14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超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水平明显提升”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垃圾分类的阶段性目标。在此背景下,市级机关服务中心积极行动,因势利导,扎实开展相关工作,并于2023年底成功获批“江苏省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

为进一步巩固示范成果、拓展分类深度,今年初,市级机关服务中心将“打造垃圾分类管理示范区”列为年度“争一流”项目。针对机关办公场景垃圾成分复杂、特殊品类处理难度大等实际问题,创新提出“垃圾分类七分法管理模式”,将园林垃圾、建筑垃圾、大件垃圾等以往易被忽视的品类纳入系统治理范畴,形成更契合公共机构特点的分类解决方案。立项以来,市级机关服务中心紧扣年度目标任务,重点围绕“构建标准化管理体系”“锻造专业化人才队伍”“夯实硬件保障基础”“建立闭环处理机制”4个方面,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工作统筹,精心组织实施,截至10月中旬,基本构建起“分类有标准、投放有指引、收运有规范”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

一、优化制度建设,构建标准化管理体系

市级机关服务中心结合机关办公场景垃圾产生特点,配套出台《园林类垃圾管理实施细则》《建筑类垃圾管理实施细则》《可回收物管理实施细则》《有害垃圾管理实施细则》《其他垃圾管理实施细则》《厨余垃圾管理实施细则》《大件垃圾管理实施细则》七个专项管理细则。

二、夯实队伍建设,锻造专业化人才队伍

市级机关服务中心建立垃圾分类“三支队伍”:业务科室设专职管理员,负责制度制定与统筹协调;各个楼层配备分拣员,负责投放点日常维护;垃圾分类管理中心安排督导员,负责入库垃圾分类督导与二次分拣。常态化落实“理论培训+实操考核+持续教育”培养模式,分拣员与督导员经严格培训考核上岗,配备分类手册和专用工具,保障垃圾分类准确率达90%以上。

三、强化设施建设,完善硬件保障网络

市级机关服务中心通过新建分类管理中心、优化投放点布局,构建起“中心—片区”二级投放网络,满足七类垃圾的分类处理需求。

一是升级垃圾分类设备设施。对市行政中心6号楼西侧原有垃圾房进行系统性改造,打造集分类投放、暂存、宣教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中心。项目占地面积155平方米,分南北两个区域,功能布局为南区:建筑垃圾区、大件垃圾区、可回收物区、有害垃圾区;北区:园林垃圾区、其他垃圾区、厨余垃圾区,另设环卫车停车区。管理中心管理执行“防渗漏、防异味、防蚊蝇、防扬尘、防流失”五防标准,确保各类垃圾不混放、不污染。

二是片区垃圾分类投放点优化配置。市级机关服务中心根据建筑布局和人流量,科学设置片区投放点,形成“5分钟投放圈”。投放点采用“三化”建设标准:容器标准化(统一规格、颜色、标识)、布局合理化(按垃圾产生量动态调整)、管理精细化(定期清洁、破损即换)。投放点以“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有害垃圾”为组合,开展动态调整,对连续四周未满溢的容器缩减数量,对经常满溢的点位增加配置。

四、加强收运规范,建立闭环处理机制

实行“专业队伍+专用车辆+专线运输”收运模式,与具备专业资质的企事业单位签订服务协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由公司定期清运;其他垃圾由属地环卫部门每日清运;园林垃圾、建筑垃圾分别由绿化养护单位和基建公司在非工作日专项清运;大件垃圾作为待报废的固定资产,完成资产处置流程后,经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平台竞拍,由中标回收公司进行回收运输至专业处理厂处理。

下一步,市级机关服务中心将强化“双线融合”宣传,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意识;推进智能化平台与线下收运“两网融合”,加强数据分析与应用;深化专业培训与动态考核,建立“学练考用”一体化机制,全面提升垃圾分类工作实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