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在重视单项技术创新的同时,突出技术的综合集成和系统配套。为从根本上改变“面朝黄泥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传统栽培模式,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我市充分发挥插秧机推广速度全省领先的优势,积极整合农业农机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加强试验示范,不断摸索总结与插秧机械相适应的完整的配套技术,创出了一条农机、农艺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同时,加强机插秧标准化壮秧培育技术、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秸秆全量还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集成应用和培训指导,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技成果,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水稻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并先后获得第五届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常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常州市农委主持的“太湖流域稻田重金属污染概况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获常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是在重视试验单产突破的同时,突出大面积水稻平衡增产能力的提升。针对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这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我市每年坚持开展水稻高产增效创建竞赛活动,按照“规划起点高、参与程度高、现代化程度高、组织化程度高”的要求,鼓励各地大力建设高产示范方,充分发挥示范方集聚优势科技力量、集成先进稻作技术、集中各类重点项目的“三集功能”,将示范方作为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示范与推广的重要窗口,使基层干群对新技术看得见、摸得着,创造了亩产超850公斤的攻关田、亩产超800公斤的百亩方、亩产超700公斤的万亩区,2009年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的超高产攻关方亩产达到875.9公斤,创造了苏南单季晚粳第一方的高产纪录,常州水稻高产增效创建工作被央视“新闻联播”栏目列为头条新闻报道。2010年全市共创建6个部级、7个省级、4个市级共计17个水稻万亩示范片,建立23个市级百亩高产丰产方,总计实施面积26.9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20.9%,有效加快了先进栽培技术的辐射推广。
三是在重视生产技术提高的同时,突出专业化服务模式创新。为快速提升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我市着力创新水稻生产专业化服务模式,重点培育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与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积极引导插秧机户由分散经营走向联合经营,实现社会化服务,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全市经工商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138个,入社社员2200余户,完成机插秧面积达40万亩,占全市水稻机插总面积的40.1%。其中,溧阳市海斌农机专业合作社今年为6100多户农户提供了农机作业服务,服务面积超过5万亩次,服务范围涉及6个行政村,作业服务收入560万元。与此同时,我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还建立了31个植保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全市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68%,专业化防治示范区内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以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覆盖率达到100%,化学农药使用量较周边区域下降26%,农户满意率高达98%以上,许多农户的水稻田从种到收均交由专业服务组织管理,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分散种粮的传统生产模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