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常州新闻 >> 正文

以“源头活水”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布日期:2025-05-14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超大

以“数字技术+音乐”,常州视感科技有限公司疾驰于智能乐器的小众赛道;通过十几年如一日的技术原创,常州威图流体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首先实现压电微泵大规模商业化的企业;在掌握智慧光谱的“硬技术”后,常州谱光慧联科技有限公司领跑国内光谱行业发展……

常州科教城,这个以创新为“核”的高地,正以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与产业创新紧密融合,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截至目前,这方热土上已集聚6所高校、34家公共研发机构,孵育科技型企业3000余家,培育9家上市企业,在常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上交出新答卷。

融合基础: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融合”是注脚。从提出“产学研结合、经科教联动、校所企共赢”到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常州科教城不断探索前行。

在今年的春晚舞台上,跳秧歌的机器人成为“显眼包”,带动机器人产业关注度飙升。常州科教城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布局机器人产业,近年来更是大力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和垂直应用模型开发,集聚了一批行业高端人才和核心零部件研发项目,初步形成“研发—制造—应用”的发展态势。

其中,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研发的类人机器人项目“面向灾害救援的人形机器人研制及应用示范”,成为常州唯一入围工信部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项目;遨博(江苏)机器人有限公司优先推出第一款完全国产化的轻型协作机器人,拥有各类专利40余项;去年入驻的墨恒机器人科技(常州)有限公司自研出六自由度、五指设计的仿生灵巧手,可通过AI软件算法替代力控传感器实现精细控制……

在今年3月举行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会上,科教城更是一举签约5个人形机器人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具为智能科技(常州)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复合式机器人联合实验室也在活动中揭牌。

围绕“1028”产业体系,瞄准具身智能、合成生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科教城已联合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电子科大等顶尖学府设立11家公共研发机构,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形成与城市产业深度契合的创新矩阵。

融合关键:激发多元创新主体活力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激发多元创新主体活力是关键抓手。常州科教城着力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格局。

在高校端,创新“共建共管共享”机制,率先将人社部门紧缺人才目录嵌入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体系, 新增储能材料、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适配专业,更好服务全市产业体系建设,已建成1个国家级产教联合体,1个国家级、4个省级产业学院,5个高职院校首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6个省级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

在科研院所端,突破体制机制壁垒,实施科研类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南大研究院、中科智能院、江大研究院、常州数控所率先开展“事业单位+运营公司+基金”改革试点。出台专项政策强化技术孵化、科技服务等功能。常州厉行高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南大研究院平台公司,重点围绕合成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已开发的基于“湿性愈合机制”多糖生物止血材料有望实现国产化。

在企业端,构建“链主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的创新联合体,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行动。通过“揭榜挂帅”,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攻关任务,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角,真正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目前,已累计培育九号科技、联泓新材料等9家上市企业,纳恩博、博睿康等5家潜在独角兽企业和1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人才引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常州科教城首创“双岗互聘”机制,2024年推动947名博士及副高以上人才跨高校、院所、企业流动,半年就破解技术难题1109项,促成技术合同登记额8.4亿元;迭代“金凤凰”人才政策,两年累计引进博士585人。目前,在园创业的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有51名。

融合核心: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我们正着力打造‘需求牵引+精准匹配+资本赋能’的成果转化路径。”科教城管委会主任祝正庆表示。

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科教城去年在全省率先推出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工作方案,推动20项高价值专利授权14家企业使用。全面布局高端装备、合成生物等6家概念验证中心,加速22项前沿技术中试熟化;依托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构建全链条培育体系,累计向外输送500余家科技企业。以产科教联盟为中枢,集成113家高校院所、商会协会及技术经理人事务所资源,打造全市技术成果转化网络,促成技术合同登记超9137万元,解决技术难题441项。

不断培育壮大的技术经理人队伍,让科技中介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教城还构建了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长效机制,成立技术产权运营交易中心,实施以产业化前景分析为核心的专利申请前评估,鼓励高价值专利进行市场转化和应用。推动“产业资本+科学家”结合,利用产业资本为科学家提供资金支持和应用场景,打造“更懂科技”的创新资本高地。

国际协作上,科教城加快常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强化知识产权全球护航,建成“国内快速预审+海外专利审查高速路”双通道,新能源领域发明专利快速授权870件。推进中德创新园建设,引进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等4家国际机构,深化德国“双元制”职教合作,机电学院—埃塞俄比亚“郑和学院”、信息学院中泰“郑和学院”成为共建“一带一路”技术输出枢纽。

生态优化上,科教城在全省首推国有创投基金容亏免责机制,设立种子基金引导资本向新质生产力倾斜,2024年园区企业获股权投资3.88亿元,两年增长超20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