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州市钟楼区获评江苏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是常州市唯一入选的。
近年来,钟楼区围绕“运河文脉”,打造“情有独钟 更上层楼”文旅品牌,不断深化文商旅融合发展,加快产业融合布局,创新文旅产品供给,聚力建设长三角都市型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标杆。
创新驱动,解锁“上新热潮”
通过体制改革、项目升级、内容供给、场景重构,打造“最钟楼”的鲜明标识度。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创新构建“1+1+N”的文商旅融合新机制,成立钟楼区文商旅发展促进中心、新运文旅公司等,通过改革体制、组建专班、部门联动、引进智库等方式,激发资源联动、推广互动、项目合作及产业链招引新动能。顶层设计创新引领。坚持“创新为抓手、融合为路径、发展为目的”理念,在全市率先出台《钟楼区加快文商旅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制定《钟楼做精老城区规划研究及老城厢高品质空间塑造行动》,启动编制《“十五五”文商旅融合规划》等文件,政策供给集成创新,破解文旅发展瓶颈。重点项目焕新呈现。秉持“项目为王、以文塑旅”的理念,探索文旅融合的进阶之路。近三年全区实施81个重点文旅项目,全省首个星级影院亚细亚影视城全新改造升级,“延陵IN巷”地下商业街焕新亮相,南大街步行街北侧改造惊艳老城厢,标志性文旅项目正在更新“钟楼旅游地图”、重塑城市封面。
资源活化,传承“运河文脉”
钟楼区坐拥千年文脉,南唐钟楼古韵悠长,运河畔的老城厢根脉深厚,悠久历史焕发新活力。深耕老城蝶变复兴。用老城厢历史风貌的骨架,重塑当代城市生活需求的血肉。通过有机“留、改、拆”,提升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保留城市肌理、唤醒城市记忆,以“微改造、精提升”建成大庙弄·青年里民国风主题街区,中山纪念堂建成城市文化客厅,打造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季子文化主题纪念场馆季子文化中心,成为常州老城厢的文化新地标。拓展文旅发展空间。“老地块”见证“新发展”,统筹推进常州大运河-老城厢文旅提升工程等文旅项目,投资近10亿的大观楼·止园项目今年底竣工,将重现“三吴第一楼”和“中吴要辅、八邑名都”的江南名城风貌,加快航仪厂、盐库船厂等文旅地标建设,聚焦西直街历史地段保护和更新项目等重要节点,实现常州大运河核心段东西两端“等量齐观”。传承解码“运河文脉”。通过“文+商+旅”叠加,推动图书馆、博物馆等场所成为新晋旅游目的地和网红打卡地,建成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13家;广润昌乱针绣博物馆启幕,邢粮梳篦展示体验馆落成,非遗工坊与网红“打卡”让历史地段成为新晋网红。
立体场景,激发“这边独好”
通过历史遗存活化、消费场景重构、业态多元创新,一批具有城市魅力、文化温度和消费活力的都市文旅新业态正全面形成。“文旅+工业”焕活新气象。探索存量低效资产改造模式,利用废弃的中石化油罐厂区,设计焕新成为大运河油罐公园,变身网红打卡地、夜经济新场景;沉寂17年的仙鹤酱品厂改造为融合工业遗存与潮流文化的“蓝·1869”文化园;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利用常州第五纺织厂原址,建成常州工业历史博物馆、未来XR数字体验中心,并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文旅+商业”解锁新场景。全力打造“烟火味”与“文艺范”相融的运河“微旅游”目的地,三堡街片区提升改造项目保留了当地文化特色、老街风貌,引入多元业态,形成文化、旅游、居住、商业的有机融合,2023年,三堡街旅游休闲街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单日人流峰值突破5万人次。“一街一品”让“城市即景区,景区即生活”成为现实,“篦梁灯火夜”“汉服嘉年华”“老字号奇妙夜”等文商旅系列活动,让老城厢的烟火气成为留客的“竞争力”。“文旅+体育”激活新动能。“跟着赛事去旅行”正成为钟楼文旅发展的新亮点,蓝科技产业园体育运动主题等场景入选“省级体育融合创新消费场景”,举办钟楼半程马拉松、大运河龙舟赛等体育赛事,通过赛事引流,开展“钟灵毓秀”沉浸式非遗体验活动,引爆消费热点,形成“一日办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消费”的新模式,带动住宿餐饮消费近5000万元,年引流增加200万人次。
钟楼区将全力推动文化与旅游高质量深度融合,丰富“情有独钟 更上层楼”文旅品牌内涵,打造风貌精美、业态精致的文商旅融合发展样板,延长文旅体商产业价值链,写好“都市型文旅产业融合”钟楼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