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最新动态 新闻发布会 产业发展 历届花絮
 
聚能成势新高地 开放创新向未来
发布日期: 2023-10-08   字号:〖
  聚能成势新高地,开放创新向未来。2023年,常州市商务部门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聚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深入贯彻“532”发展战略,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两湖创新区”建设和“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项目投资,推动产业升级,深化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常州市国际化发展水平,推进常州与国内外科技、经贸、产业、项目的对接合作,打造新时代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互动发展。
  利用外资稳中求进
  今年以来,常州市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稳外资为主线,综合施策,强化要素保障,推进项目落地。出台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政策措施,举办外资企业座谈会、外企早餐会,开展重点外资企业大走访,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全力稳住外资基本盘。今年1月—8月,全市确认实际到账外资12.54亿美元,总量列全省第5;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36家,同比增长3.8%。
  重大项目取得进展。精心组织深圳、上海经贸活动,开展一系列境外招商活动,举办绿色低碳及新能源产业合作交流会,60多位跨国公司CEO来常考察。1月—8月,全市新增协议外资超3000万美元项目18个,新增总投资超亿美元项目8个。8个项目列入2023年省级重点外资项目,其中6个项目列入全国重点外资项目。
  外资结构持续优化。1月—8月,全市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实际到账外资11.41亿美元,占比91%。高技术产业实际到账外资4.82亿美元,占比38.4%,比上年同期提升6.8个百分点。新能源产业实际到账外资4.48亿美元,占比35.7%,成为全市利用外资的重要支撑。
  引资方式更趋多元。今年以来,常州市新增3支QFLP基金,协议注册外资规模达3亿美元。1月—8月,QFLP基金累计到资1.02亿美元。胜伟策电子以无形资产出资1496万美元,是常州市近年来首笔无形资产到资。QFLP到资和无形资产出资,成为常州市创新利用外资的新方式、新支撑。
  总部集聚逐步显现。认定圣戈班(中国)管理有限公司为第四批市级区域性外资总部,推荐森萨塔、鲁尔泵、兴勤电子等3家企业申报第十四批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梅特勒-托利多(常州)测量技术有限公司被核定为江苏省符合进口税收政策的外资研发中心,布勒机械和健亚生物技术顺利通过外资研发中心复核。
  对外贸易优进优出
  常州市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决策部署,着力推进外贸强基、护航、创新三大行动,努力实现对外贸易稳定发展。今年1月—8月,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2121亿元,其中出口1670.4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总额列全省第四,增幅高于全省平均6个百分点。
  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全市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82%,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光伏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业成为全市出口新增长极。“新三样”领跑,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合计出口216.1亿元,同比增长17.1%,拉动出口1.9个百分点。民营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完成进出口1176亿元,增长0.1%,占全市进出口55.4%。
  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常州智造”产品出口全球,欧盟、美国、日本三大传统出口市场占全市份额的40.3%;新兴市场开拓卓有成效,东盟稳居常州市第二大出口市场,1月—8月对东盟出口同比增长7.4%,对“一带一路”共建市场出口增12.4%,占全市出口46.9%,较上年同期提升5.1个百分点,对RCEP成员国出口增8.3%,占全市出口29.7%,较上年同期提升2.3个百分点。
  竞争优势加快培育。全市拥有省级、市级品牌企业分别达到63家、106家,创成轨道交通、地坪地材、服装、医疗器械、西药、农业机械等6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16个市级基地,国家级基地数全省居前。
  贸易模式创新突破。全市31家企业投资设立海外仓59个,总面积60.4万平方米。评定省级公共海外仓5个、市级海外仓10个,外贸营销网络进一步优化。
  外贸新业态蓬勃发展。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跨境电商四种业务模式全覆盖,依托常州、武进两个综保区,完成“保税备货”仓储的资源整合。加快综试区“一区多园”布局建设,获批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3个,评定市级跨境电商产业园4个,实现各辖市区产业园全域覆盖。
  外经合作高速发展
  常州市抢抓“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契机,大力推动企业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全球价值链重构,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助力“国际化智造名城”“新能源之都”建设。
  境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今年1月—8月,全市新增境外投资项目74个,中方协议投资额8.14亿美元,分别增长155.17%和126.72%。其中“一带一路”投资项目37个,中方协议投资额4.43亿美元,分别增长208.33%和59.4%;超3000万美元的项目6个,中方协议投资额6.47亿美元,分别增长50%和119.23%。截至8月,常州市共有600多家企业累计境外投资项目800多个,中方协议投资总额突破90亿美元,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能源合作优势凸显。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异军突起,形成“发电—存储—输送—利用”产业集群高地。借助“新能源之都”腾飞之势,天合光能、蜂巢能源、中创新航等一批新能源重点企业大手笔开展国际产能布局,拓展海外潜力市场。目前常州市新能源企业累计境外投资项目268个,中方协议投资总额33.6亿美元,覆盖46个国家和地区。
  投资合作方式创新。在传统“绿地投资”建厂基础上,常州市企业高度重视海外并购和设立研发中心等新方式,聚集海外高端人才技术资源优势,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同时,抢抓外贸新业态发展机遇,设立海外仓,优化境外物流体系,提高即时供货能力。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进一步深耕轨道交通、光伏电站、环保废物处理等重点领域,承接海外工程同时带动成套设备出口。“走出去”“引进来”双向互动,外经、外资、外贸“三外”融合深化,助推常州市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
  常州市现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1家,其中国家级高新区2家、省级经开区7家、省级高新区2家,开发区内设常州、武进2个综合保税区。市、区两级推进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工作全省居前,连续四年受省政府督查激励,全省唯一。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今年1月—8月,全市开发区完成规上工业产值8359.5亿元,实际到账外资11.54亿美元,占全市比重分别达80.2%、92%。最新公布的省级经开区排名中,常州市创历史最好成绩,5家经开区实现进位赶超,其中常州经开区连续七年排名稳步跃升,首次夺得省级经开区第1,金坛经开区跃升至第5。
  产业集聚特色彰显。全市开发区围绕主导产业招大引强,以重大项目支撑产业做优做强。1月—8月,全市开发区新增总投资10亿元以上或协议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重大产业类项目36个,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上上特种电缆、江苏睿思高倍率锂离子电芯研发制造、厚生锂离子电池隔膜及研发中心等一批高质量产业类项目顺利落户,实现产值超500亿元产业3个,300至500亿元产业1个,100至300亿元产业12个。
  开放示范持续增强。常州市各开发园区今年以来开展30多批次境外招商活动,对外开放主阵地作用持续彰显。全市开发区累计获批认定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26家,占全市92.9%。中以、中德、中瑞、中日、中欧等一批国际合作园区加快发展,中以、中德两家园区成功入选2023年江苏省国际合作园区发展典型案例。
  创新驱动转型提质。常州经开区东方智慧产业园、联东U谷智能制造科技园、钟楼经开区京东智能制造产业园、武进经开区西太湖青年人才服务中心等一批创新创业载体顺利竣工。全市开发区67家企业被认定为2023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占全市77.9%。1月—8月,全市开发区新增上市企业6家,占全市100%。
  数字商务创新发展
  常州市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推动电子商务和数字贸易加快发展、创新发展。
  线上消费彰显活力。今年1月—8月,全市网络零售额约600亿元,同比增长14.1%,活跃店铺数超8.5万个。直播电商呈现快速增长,1月—8月,全市参与淘宝、抖音、快手直播商品实现网络零售额44.7亿元,同比增长46.7%。举办“第三届常州网上年货节”,组织电商企业和平台积极参与“第五届双品网购节”“2023江苏电商直播节”等各类促消费活动。聚焦“数商兴农”,开展“518品质助农”、梅岭村公益助农、“品茗·赏景”、龙虾节等多场电商助农活动。
  电商环境不断优化。万帮星星充电科技有限公司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西太湖电商产业园入选江苏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优秀案例,新增拨云科技园获评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组织开展电商专场人才招聘会、电子商务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夯实电商基础人才。通过电商大讲堂、线上直播课、交流沙龙、财税法讲座等形式,助力企业提升。
  数字贸易规模攀升。2022年,常州市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达12.83亿美元,占全市服务贸易比重52.7%,同比增长35.5%,增速高于全省23.4个百分点。今年1月—7月,全市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达6.72亿美元。
  发展基础不断增强。深入推进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和服务贸易基地建设,推动创意产业园和常州科教城创建成为数字贸易领域的核心载体。组织星星充电、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爱尔威智能等企业参加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积极申创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举办2023常州数字贸易创新发展高峰对话暨工作推进会,汇聚多方资源推动常州市数字贸易创新发展。
  口岸开放环境优化
  作为常州市对外开放的通道、展示形象的窗口、发展外贸的基地,常州拥有2个国家一类口岸,即常州港口岸和常州奔牛国际机场;拥有2家综合保税区,即常州综合保税区、武进综合保税区。
  常州港口岸拥有对外开放码头5座,其中对外开放万吨级泊位10个,年货物吞吐能力8000万吨,可接卸集装箱30万标箱。今年1月—8月,完成货物吞吐量2936.5万吨,其中外贸货运量844.4万吨,完成集装箱运量17.8754万标箱。
  常州市是国家民航局公布的具备国际客运航班接收能力的航空口岸城市,常州奔牛国际机场属于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先后开通至日本、韩国、泰国、老挝、越南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的25条国际航线。目前有关国际航线正加快复航,已开通复航至泰国、越南等国际航线。1月—8月,完成旅客吞吐量272.727万人次。
  常州综合保税区、武进综合保税区累计引进加工制造企业28家,保税物流及服务类企业96家,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器械等产业。两家综合保税区成功获批江苏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推广10多项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政策,落地南京海关创新监管模式“无感卡口”“自主验核”改革试点,通行时间压缩三分之二以上。1月—8月,常州市综保区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60.84亿元,进出口总额13.8亿美元。
  1月—8月,铁路南京货运中心常州经营部完成货运总吞吐量509.35万吨。其中海班列发送集装箱运量51290标箱,同比增长30.3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