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网是指由分布式电源、用电负荷、配电设施、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小型发配电系统,具备微型、清洁、自治、友好的特征。作为辅助新能源聚合和管理的有效手段,微电网是未来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信承瑞技术有限公司凭借工业绿色微电网项目入选工信部2023年工业绿色微电网典型案例,在设备轰鸣的车间树起“双碳”转型标杆;当溧阳市诞生全省首个“光储充检换”五位一体充电站,在汽车换电的机械律动中谱写能源革命序曲;当钟楼区五星智慧充电站化身社区智慧能源枢纽,用储能方阵与光伏车棚编织出“15分钟绿电生活圈”……作为江苏省首批系统性推进微电网示范建设的城市,常州,正以场景创新为支点,撬动能源结构转型与低碳城市发展的新格局。
技术破局: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
“微电网是多学科集成合作形成的新产业方向,包含光伏、储能、可再生能源制氢、人工智能等,通过能量管理优化调度,可以降低用能成本、提高效率,是工业领域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上海交通大学无锡碳中和动力技术研究院院长林赫表示。
在工业绿色微电网的探索中,位于常州经开区的信承瑞技术有限公司凭借在轨道交通领域的深厚技术积淀,将技术创新从单一设备研发转向系统性整合及研发,为行业提供了一套可复制的转型样本。
作为曾参与世界最深地下实验室锦屏大设施、中国首条严寒高速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的企业,信承瑞依托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共建的省级工作站,将光伏、储能与数字化技术融合,构建起覆盖能源生产、存储、调度的闭环体系。企业建设的1.7兆瓦光伏项目与1.6兆瓦/8兆瓦时储能电站的组合,并非简单的清洁能源替代,而是通过“谷时充电、峰时发电”的负荷调控模式,实现电力供需的动态平衡。
“我们已经建成了光储一体化的绿色智能微电网,在用电负荷高峰时段,能100%负荷供应全厂用电8个小时左右。”信承瑞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邵清说。
这一突破的关键在于系统思维的注入。信承瑞摒弃了传统能源改造中“光伏发电、储能蓄电”的割裂逻辑,转而利用大数据分析、AI深度学习和数字孪生技术搭建协同平台——光储联动算法根据实时电价、天气预测和产线负荷调整充放电策略,AI实时追踪从变压器到生产设备的每一度耗电,数字孪生模型则模拟不同场景下的能效优化路径……这种从“设备堆砌”到“数据驱动”的转变,使微电网的能源利用率大幅提升。
信承瑞的实践揭示,工业绿色微电网要实现破局,并非依赖某项技术的颠覆性突破,而是通过重构能源要素的连接方式,将光伏、储能、数字化等成熟技术转化为协同增效的“组合拳”。当企业从追求单一环节的降耗转向全局性的能源流、数据流、价值流整合,绿色转型才能真正跳出试点项目的局限,成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
常州市推出的“我要建设微电网”服务平台,则从区域层面加速了这一模式的扩散——企业无需自行破解技术耦合难题,平台提供从方案设计、设备选型到智能管控的一站式服务。在该服务平台的推动下,全市目前已建成微电网项目39个,今年还将建设100个。这种“技术标准化+服务模块化”的思路,让系统集成从个别企业的试验升级为城市新型电力系统的基建工程。
实践筑基:从“市场破局”到“制度护航”
在溧阳市公共文化体育中心的汽车换电站内,屋顶的光伏板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储能设备在角落无声吞吐能量,智能检测模块实时分析电池健康度——这座省内首个“光储充检换”五位一体多功能充电站诞生于4年前,它不仅以多元化的充电场景满足更多车主的充电需求,更在无意间揭开了常州微电网革命的序幕。
如今的长荡湖畔,一条绿电循环已经成形:光伏板下的螃蟹在物联网监控中完成第四次脱壳,储能电站将午间盈余的绿电暂存,待到晚高峰时通过微电网调度平台输送给30公里外的动力电池工厂。
向东60公里,在武进区前黄镇,苏南单体规模最大的渔光一体项目将于今年11月完成全容量并网,把微电网逻辑推向更宏大的维度:光伏板如银鳞铺展在占地9238亩的鱼塘之上,既可以为周边工业园区输送清洁动能,又可以通过水下传感器调控鱼群生长的水温与溶氧量。这种“水上发电、水下养鱼、储能调峰”的立体模式,让原本独立的能源生产与农业经营在微电网中实现了分子级的融合。
从城市充电站的“毛细血管”到渔光电站的“动脉网络”,常州的能源变革始终踩准政策与市场的双重节拍。
2024年,常州市在全省率先印发《常州市近零碳园区和近零碳工厂试点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和《常州市新型智能微电网试点建设推进方案》。同时,整合全市绿色发展相关奖励政策,形成《近零碳园区、工厂和新型智能微电网试点建设能量包》,通过资金奖励、技术扶持和平台服务“三管齐下”,激发经营主体参与微电网建设的积极性。
今年3月,常州市又在全省率先出台《常州市加快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进一步扩大“发储送用网”全产业生态圈,全力打造市级虚拟电厂管理中心,力争培育微电网项目300个,争创国家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千亿级规模的微电网产业集群。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近年来,常州市加速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积极推进微电网示范城市建设,坚持“政府推动、电网示范、企业实施、社会共建”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微电网在全市建设推广的实施路径。
生态重构:从“能源孤岛”到“城市绿脉”
4月2日,在钟楼区五星智慧充电站,新能源车车主刘伟民通过“常畅充”小程序查看该充电站的实时电价,在以每度0.65元的低价完成充电后,还可以将车载电池的富余电量返售电网,获得收益。“车网互动,让新能源车变成‘移动充电宝’,省钱又环保。”刘伟民说。
过去,常州市的能源体系呈现典型的“孤岛效应”:工业用电依赖集中式电网,社区、商业体能源自给能力弱,新能源设施分散且难以协同。通过微电网技术的全域布局,常州市将分散的光伏、储能、充电桩等设施整合为互联互通的能源生态,突破单一供电功能,向“能源—产业—民生”多维延伸。
在钟楼区永红街道上书房社区,光伏地砖嵌入商业街区步道,在发电的同时承载人流;光伏座椅遍布公园广场,集成无线充电、环境监测功能;智慧路灯根据人流自动调节亮度,并搭载应急充电接口……“这些设施看似微小,却是城市能源网络的‘毛细血管’。”社区党委书记高云说。
在新龙生态湿地公园,一座集中展示了美学光伏瓦、彩绘光伏幕墙、光伏围栏等十大应用场景的绿色智慧综合能源站格外引人注目。该能源站采用全额自发自用的模式,地面部分目之所及的“每一寸表皮”都可以发电,总体装机容量约60kW,年发电量约4.8万度。
在天目湖山水园景区,湖面波光粼粼,全电动游船“山水绿源”号正缓缓起航,船尾泛起的水波与岸边光伏板的金属光泽交相辉映。不远处,江苏省首辆山地型电动观光小火车载着游客穿行在竹林间,观竹海美景,听鸟鸣啁啾,电机运作声几不可闻,展现零碳交通的静谧之美。
当光伏板成为城市建筑的“皮肤”,当新能源汽车变身电网的“神经末梢”,这条从工业到民生、从社区到城市的“绿色动脉”,正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生动的能源注脚——常州证明,能源革命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一场关乎生产、生活与生态的系统性重构,在这里,每一块光伏板、每一台充电桩、每一个个体,都是城市能源生态网络的共建者与受益者。
未来展望:从“示范引领”到“全域覆盖”
今年3月召开的江苏省微电网产业链对接大会暨常州市微电网城市建设推进会,标志着常州微电网建设已进入规模化推广阶段。
活动中,常州与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签署微电网示范城市合作协议、常州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与长江三峡集团江苏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成为常州践行“双碳”战略的新注脚;长三角(常州)ESG国际产业创新园开园,将以高铁新城为核心区,紧扣ESG(环境、社会、治理)产业发展趋势,建设近零碳绿色应用场景,打造常州乃至长三角ESG产业集聚高地,成为推动区域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常州交通新能源综合应用示范港、国际工业城微电网项目、智能网联测试场微电网项目等重点项目在大会上签约,为微电网覆盖常州全域提供了更大可能。
在供给端,位于常州经开区的博瑞电力通过“光储一体化”,年节约电费超300万元,其屋顶光伏与智能储能系统的协同运作,已成为微电网项目的标准范式;在应用端,位于溧阳高新区锂享广场的光储充检一体化充电站,通过全直流母线技术,实现电源容量接入节省65%的突破,验证了微电网在多元场景中的适配性,为提升全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供基础支撑。
从政策蓝图到产业实景,常州正通过“五端联动”机制,构建长效生态闭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的加速度,为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持续注入动能。
能源结构更“绿”、供应韧性更“强”、产业体系更“新”、治理体系更“实”……在常州构筑新型能源体系的逐“绿”之路上,微电网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试验田,更将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