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民互动 >> 结果反馈 >> 正文

常州城市防洪民意问卷调查结果反馈

发布日期:2025-11-19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超大

城市防洪安全关乎每一位市民的日常生活与生命财产安全。 为深入了解市民对城市防洪工作的意见与需求,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常州市水利局于2025年10月08日至2025年11月07日开展了“常州城市防洪民意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反馈如下:

一、调查数据统计

(一)参与情况统计

本次问卷调查参与者以46-60岁群体为主(占62.5%),31-45岁占25%,18-30岁占12.5%。居住区域集中在市中心(占75%),近郊区和远郊区各占12.5%。

(二)防洪经历与关注度

87.5%的参与者经历过城市内涝或洪水灾害,反映出防洪问题的普遍性。对防洪工程建设的关注度较高,87.5%表示“非常关注”。

(三)防洪设施评价

50%的参与者认为所在区域防洪设施“非常完善”,25%评价“一般”,25%认为“不完善”。

(四)防洪措施认知情况

参与者对具体防洪措施的认知度存在差异:防洪堤坝(100%)、河道疏浚(87.5%)、地下排水系统(75%)认知度较高,而预警系统(50%)、蓄滞洪区(25%)认知度相对较低。

(五)防洪薄弱环节识别

所有参与者(100%)认为"排水系统能力不足"和"地下管网老化"是当前最主要的薄弱环节,河道淤塞(62.5%)、应急响应速度慢(50%)、缺乏预警系统(37.5%)次之。

(六)防洪工程优先建设方向

扩建地下排水管网(100%)被视为最优先项目,河道清淤与拓宽(87.5%)、加固堤坝(87.5%)紧随其后,增加绿化带(如湿地、雨水花园)占62.5%,建设蓄洪水库占37.5%。

(七)资金支持与工程侧重点

87.5%的参与者支持增加公共资金投入改善防洪设施。在工程侧重点上,长期生态效益(100%)最受重视,技术创新(75%)、短期应急能力(62.5%)和社区参与度(62.5%)次之。

(八)预警系统与信息获取

对洪水预警系统的满意度为:非常满意25%、满意37.5%、一般37.5%。希望获取防洪应急信息的主要渠道包括:手机短信/APP推送(75%)、社交媒体(75%)、电视/电台(50%)、社区广播(37.5%)。

(九)公众参与度

所有参与者认为社区有必要组织防洪演练(非常必要25%、有必要75%)。对政府在防洪工程中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度满意度为:非常满意37.5%、满意25%、一般25%、非常不满意12.5%。

(十)最需改进的方面

资金投入(37.5%)被视为最需改进的方面,技术专业性(25%)、公众沟通(25%)、工程效率(12.5%)次之。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市民对城市防洪工作高度关注,且普遍具有内涝经历,反映出加强防洪建设的紧迫性。公众在肯定现有设施的同时,也明确指出排水系统能力不足和管网老化等核心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参与者对传统工程措施认知度较高,但对预警系统、蓄滞洪区等非工程措施了解有限,表明防洪知识宣传有待加强。

在工程建设方面,公众普遍支持资金投入,并强烈倾向于生态型防洪措施,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契合。然而,对预警系统评价一般(37.5%认为一般)以及对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不高(12.5%非常不满意)的情况,提示我们在系统建设和公众沟通方面仍需改进。

三、对策建议

(一)统筹推进防洪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实施排水管网扩建、河道清淤等高频需求项目,同步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湿地、雨水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增强城市韧性。

(二)加强防洪科普与应急宣传。针对预警系统、蓄滞洪区等低认知领域,制作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利用社交媒体、手机APP等主流渠道定期推送,提升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三)完善预警响应与信息公开机制。优化洪水预警系统,提高预报精准度和时效性;建立防洪信息定期发布制度,通过多渠道及时公开工程进展,主动回应公众关切。

(四)强化公众参与互动。定期组织社区防洪演练,设立线上线下意见反馈渠道,鼓励市民参与防洪设施巡查,形成政府与公众共建共治的良好局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