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财政部门将“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放在突出位置,从资金保障、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风险管控四大维度系统施策,构建起全链条、精准化的“三保”支出保障体系,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夯实财政根基。
一是勤做“加法”,资金保障足。在收入组织上创新突破,省内率先建立组织收入责任共担机制。今年1-5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48.3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05.2亿元,同比增长4.2%,税收占比87.6%、位列全省第一;培育纳税亿元以上骨干企业39家,强化财源支撑。加快推进国有资产清查工作,开拓思路实施市级事业单位经营性房产集中委托管理,目前11.8万平方米房产实现集约化运营,出租率提升至85%、年租金增长17.3%,多渠道拓宽财力来源。
二是勇做“减法”,预算编制准。坚持“三保”支出优先保障不动摇,通过“破基数、严评审、促统筹、提绩效”组合发力,推进2025年市级预算“全面零基”,政府专项资金整合压减近50%。严格管控行政成本,“三公”经费实施限额管理,市本级信息化运维经费同口径核减14.75%,在省内率先开展行政事业单位食堂食材集中统一采购,采购节约率超15%。建立健全重点绩效目标评审与预算评审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并将成本理念植入目标评审,2025年预算安排中对重点目标评审项目资金核减规模达1.6亿元,为“三保”等刚性支出释放更多空间。
三是善做“乘法”,执行效能强。通过政策叠加、资源整合,推动民生保障政策效能倍增。1-5月全市民生支出超24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77%。动态调优民生保障标准,今年1-5月发放低保金5147万元,保障城乡低保对象8374户11318人;支出特困供养经费3359万元,保障特困供养对象4676人。省内率先推行老年助餐跨县(区)共享政策,今年1-5月全市新增助餐点23家、总数达458家,服务9.3万老年人、累计216.9万人次,补贴金额达1107万元。依托省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平台,累计发放惠民惠农补贴14.68亿元、惠及381.58万户。
四是实做“除法”,风险管控严。落实“三保”分级责任,全面落实各辖市(区)主体责任,全面加强“三保”预算审核、执行监控、风险预警、应急处置工作。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财政运行监测分析和风险应对,从组织制度保障、运行监测指标体系、财政运行安全保障机制三个方面系统谋划,依托大数据构建“监测预警—查询核实—问题处置—业务优化”全流程管理闭环,提升财政管理风险预警及应对能力,坚决筑牢“三保”底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