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常州
智能问答
移动服务
政务邮箱
个人中心
繁 |
English |
English
日本語
无障碍浏览
登录
首页
走进常州
新闻中心
政务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专题专栏
数据发布
党政信息
领导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常州新闻
>> 正文
城市跃迁 满目皆新——“十四五”常州高质量发展答卷之三
发布日期:2025-10-27
来源:
常州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默认
大
超大
〗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更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关键空间。
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高度,鲜明提出“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目标,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指明方向、擘画蓝图。
回眸过去五年,常州始终坚定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务实举措为笔、以城乡大地为卷,用心勾勒宜居宜业的崭新画卷,生动诠释着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深刻意涵。
从纵深推进城乡环境整治与城市更新,到紧扣民生“七有”要求补短板、优服务,再到加速常泰长江大桥等重点工程建设。与城市现代化有关的每一步,常州都走得扎实稳健、掷地有声。
这五年的变迁里,藏着一幅幅可感可及的美景、一组组见证成长的数字、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它们共同印证着常州的发展逻辑:既锚定“硬核”方向,为城市现代化筑牢根基;又守护“柔软”温度,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市民。
锚定更新,绘城乡环境新画卷
今年夏天,常州经开区丁堰街道芳渚社区居民石金林每天最享受的时刻,就是在傍晚时分搬出竹椅,摇着蒲扇在家门口悠闲纳凉。“这整治是下了真功夫。”他指着整洁的巷道感慨道,以前对门堆满废旧物品,夏天气味难闻,蚊蝇嗡嗡乱飞,根本不敢在门口休息。“现在好了,晚饭后出门溜达溜达,舒坦!”石老伯的笑容,映射着全市城乡环境大整治带来的真切变化。
城乡环境是一个地方形象的直观展现,综合反映了城市高质量发展和科学规划水平,也集中体现了城市居民的素质和长效管理的能力。
“十四五”期间,常州以“洁、净、美”为笔,以“精、细、优”为墨,聚焦城乡环境风貌提升,扎实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治理行动:全市先后打造精品街道168条、美丽街区21个、口袋公园175个,建成幸湖602条;大力推进老城厢复兴发展,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十百千”工程,成功打造了青果巷、三堡街、大庙弄等地标名片和特色街区,创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6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53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90个;先后开展景观照明、沿街绿化、厕所革命、污水治理等专项行动,有力推动城乡环境不断向好。
钟楼区老凌家塘城中村自主更新一期是常州回应群众急难愁盼诉求,按照“自主更新、自拆自建”方式进行城中村改造的首个试点。该项目于2024年启动,2025年底交付房屋。
这一项目的启动与推进,正是常州为城市现代化注入功能活力与人文温度的一次生动实践。
近年来,常州锚定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紧密结合住建职能任务,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围绕国家八大块更新内容编制城市更新规划,在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推动地下地上市政设施建设改造、提高城市本质安全水平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让城市成为人民美好生活家园。
优享服务,助民生建设提质效
9月13日晚6时,“苏超”联赛激情碰撞“人才夜市”,常州精心策划的高校毕业生秋季专场招聘会暨“邂逅‘苏超’ 职等你来”人才夜市在常州人力资源市场启幕,让高校毕业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精准就业。
这场聚焦就业的专项活动,是常州锚定民生“七有”中“劳有所得”核心需求的具象落地。就业作为民生之本,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计与幸福,而这场招聘会从形式创新到服务精准的细节打磨,正是常州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把“民生事”做到群众心坎上的缩影。
“十四五”以来,常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增加民生投入,使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百姓。
就业政策不断加码,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十四五”时期,常州坚持城乡普惠、更加积极的政策导向,制定并实施了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支持大众创新创业、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援企稳岗、就业见习等促就业、稳就业、保就业政策,年均城镇新增就业超11万人,城乡“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
适老化改造再升级,养老服务更加优质。去年,全市新增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40个,改造提升镇(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20家,为15万名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提供常态化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和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为7.46万名65岁—79岁老年人提供肺癌和消化道肿瘤筛查。
“一老一小”牵动万千家庭,关乎民生福祉。“十四五”时期,全市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新建、改扩建学校193所,新增学位13.25万个,学前、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覆盖率分别达98.4%和94.6%。
畅通脉络,促交通“流量”变增量
道路通,百业兴。“常泰长江大桥通车后,更加有利于我们招工。”常州福兰德电器有限公司位于新北区,是一家专注于热控制器生产与研发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企业负责人陈国文介绍,公司有不少来自泰兴的员工,“我们后期计划开通班车,进一步便利员工出行。这相当于扩大了企业的‘人才朋友圈’,让我们对未来发展更有信心”。
城市现代化发展,交通是关键支撑。纵横交织的交通网络,既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也是衡量一个城市能级的重要指标。
“十四五”时期,常州立体交通网日益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公路网络持续优化,沪常高速、溧宁高速等重要通道相继通车,青洋路二期、腾龙大道一期等快速路建成,丹金高速、312国道、腾龙大道二期等快速路加快实施,全市公路网与高速公路网密度稳居全省前列。轨道交通体系实现重要突破,沪宁沿江高铁通车推动常州全域迈入“高铁时代”,地铁2号线开通,盐泰锡常宜铁路、地铁5号线开工建设。水运能级不断提升,芜申线溧阳城区段建成通航,前黄、魏村两座大型船闸投用,溧阳港开港运营,苏南运河二级航道今年年底建成,德胜河航道整治工程全面开工。航空布局加快完善,奔牛机场改扩建工程航站楼主体完工,长荡湖通用机场作为全省最大停机坪和全市首个AI类通用机场投入运营,首批低空起降场(点)完成选址。
交通网络与枢纽能级的系统性提升,谱写了支撑城市能级与产业竞争力“双提升”的新篇章。“交通流量”正在加速变为提升常州城市能级的“经济增量”。
“十四五”时期,全市运输服务效能大幅提升,成功入选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率先实现农村物流达标县建设全覆盖,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降至12.9%。
依托常州新能源产业规模超8500亿元的集群优势,形成了“以交促产、以产兴城”的良性循环。率先发布内河港口(绿色发展)规范化管理指南,全国首艘120标箱新能源混动河海直达船在溧阳首航,交通车网互动智慧微电网示范项目投入运行。
“数字”也在赋能全市交通运输系统“更绿色”“更智慧”。“十四五”时期,常州建成全省首个市级干线公路桥梁预警平台,实现农村公路自动化检测全覆盖,在全省率先探索公交智慧化转型,依托AI大模型优化线网,实现年减无效里程超1000万公里、降本2500万元。发布交通运输“+人工智能”实施方案,推动十大场景加速落地,为行业治理与服务赋能注入了新的动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