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市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作为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积极构建“全方位推动、全链条闭环、全社会动员”三大体系,基本建成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城市建成区、农村垃圾分类设施已实现全覆盖,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4.5%,生活垃圾无害化利用率达100%,垃圾分类成效日益凸显。
同心同力,构建全方位推动体系。常州市始终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将工作重心由“设施扩面”转向“提质增效”,并与时俱进填补空白点、完善薄弱点,完成《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到《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2024年9月1日起施行)的蜕变,进一步理顺各方主体职责,明确全程管理要求,并配套制定出台标准、规范、方案等专项文件30余份,为工作落地提供全面制度保障。市各有关部门秉持“管行业就要管垃圾分类”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协同发力,推动公共机构、学校、医院等机关企事业单位落实垃圾分类工作,聚焦源头减量等五大方面出台并落实相关制度文件,并将垃圾分类纳入“532”发展战略、民生实事等重点工作,与文明城市、无废城市、美丽乡村、绿色学校、旅游饭店等创建工作一体推进。
做实做细,构建全链条闭环体系。常州市持续优化前端投放设施,按照“宜房则房”推进垃圾分类提质增效,截至2024年底,累计在715个小区建成垃圾分类房1482个,提标改造行政村124个,全市垃圾分类投放环境有效改善。按照“不同类别、不同车辆、不同要求、不同去向”要求,配置各类垃圾运输车辆2238辆,采用巡回、预约、定期等多种收集方式确保垃圾分类收运,不断提升中端收运能力;坚持大型化、综合性原则,新改建生活垃圾转运站累计35座,提升综合转运能力。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厂6座、应急填埋场1座、可回收物分拣中心5座、区级有害垃圾临时储存场所7座、厨余(餐厨)垃圾处理设施2座,确保垃圾分类处置、应处尽处。
用心用情,构建全社会动员体系。常州市多举措开展宣传培训,采取专题讲座、游戏互动、知识竞赛、入户宣传、快闪秀等形式,吸引全社会各年龄层群体参与其中。开发“垃圾分类”小程序并纳入“我的常州”APP,为市民实时提供垃圾分类知识获取渠道;出版幼儿版、小学版、中学版垃圾分类知识读本,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科普;建成投运7座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并向社会群体免费开放;组织开展各类教育培训,编印发放垃圾分类工作手册、文件汇编等,确保工作理解落实双到位。此外,聚焦《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出台、未成年人科普教育等重点内容开展常态化主题宣传活动。截至2025年5月底,全市累计组织垃圾分类培训5900余次,开展“七走进”系列宣传活动1.5万余次,发放宣传资料204万余份,累计志愿者参与8万余人次,在各类媒体开展宣传报道5000余篇,全市垃圾分类知晓度、参与率显著提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