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环境破坏、渔业资源衰退。一方面工农业和生活污染导致传统养殖水域丧失养殖功能,渔业污染事故时常发生;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有限的养殖水面资源日趋减少;加上太湖水环境整治,滆湖、长荡湖围网养殖面积缩减7万亩,使得养殖水域越加变少,渔业资源快速衰退。
2、渔业经营体制不尽完善。发展水产养殖产业化经营,是扩大养殖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实施现代渔业,带动更多渔民致富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渔业生产仍然以农民家庭或个人合伙承包经营方式占绝大多数,养殖面积分散、经营规模偏小、管理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而现有的多数“龙头企业”仅限于解决渔民生产、销售中的一些困难,带动作用有限,制约着渔业向深层次发展。新技术、优良品种得不到及时的推广,也给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带来了困难。
3、渔业基础设施老化。多年养殖的池埂坍塌、鱼池淤泥沉积严重,电力设施配备不足,池塘改造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了现代渔业的实施。
4、龙头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制约了产业辐射带动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方面龙头企业生产规模小、数量少,国家与地方财政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充分、不配套,且渔业补贴管理过程存在许多问题,如补贴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补贴结构中的“不可申诉补贴”(绿色补贴)的比重低等现象[2]。另一方面,这些企业的质量意识、创新意识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发展后劲不足。
5、专业协会、专业批发市场等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不高,信息反馈滞后,龙头企业与渔户缺乏有效的连接载体,不能实现生产者同国内外市场的有效对接,生产中存在较大的盲从性和从众倾向。渔业市场经济秩序不够规范,行业自律须进一步加强。
6、养殖行业管理相对滞后,渔业行政监管尚未完善。苗种、饲料、鱼药等渔需物资质量良莠不齐,投入品使用不规范现象依然存在,渔业标准与质量监测体系不健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体系和渔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不完善,养殖产品质量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渔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也有待加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