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0.6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3.6个百分点,高于苏南平均0.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0.5个百分点。
从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55.1亿元,同比下降3.4%,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88.9亿元,同比增长9.6%;住宿业实现零售额5亿元,同比增长21%,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1.7亿元,同比增长25.5%。
从规模看,全市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55.9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5.6个百分点,但较1-2月份回升4.8个百分点;限额以下企业实现零售额234.6亿元,同比增长11.6%。
从经营单位所在地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61.6亿元,同比增长9.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9亿元,同比增长2.4%。
二、运行特点
一是生活消费稳步提升。一季度,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15.9亿元,同比增长9.6%。其中,粮油、肉禽蛋、水产品、蔬菜、干鲜果品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8.8%、5.6%、13.3%、5.3%、13.5%;饮料类、烟酒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8.9%、1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17.6亿元,同比增长5.8%;日用品类零售额7.4亿元,同比增长6.1%。
二是大众餐饮消费旺盛。高档餐饮行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以私人消费为主的中低端大众餐饮发展迅速,逐步成为餐饮消费的主力军。同时,团购、微信、手机APP等新型消费模式的兴起与普及,也有力地助推了大众餐饮的高速增长。一季度,全市餐饮消费增长25.5%,其中限下餐饮企业增速达到41.7%,增幅远超限上餐饮企业。
三是文化消费势头良好。随着收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常州市居民对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文化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一季度,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电子出版物和音像制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37%、12.4%。
四是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幅回升。一季度,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类商品分别实现零售额15.9亿元、1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1%、17.3%,分别高出全市平均18.4和9.6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实现零售额10.2亿元,同比增长10.5%,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7.6个百分点。
五是汽车类和石油及制品类消费大幅下滑。一季度,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80.7亿元,同比增长4.3%,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16.8个百分点,对限上零售额的贡献率同比下降6.1个百分点;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22.2亿元,同比下降1.1%,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15.3个百分点。
三、原因分析
一是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导致消费市场增速出现阶段性回落。新常态下,经济运行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其高速增长的历史阶段已经结束,进入了平稳增长的发展时期。同时,从今年一季度常州市经济运行情况看,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用电量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放缓,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受宏观环境、经济下行以及收入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全市消费增速出现阶段性回落,呈现温和增长态势。
二是常州市消费市场正处于动力换挡、转型升级的窗口期。随着市场供给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常州市消费市场的增长动力正由“衣食住行”逐步转向“科教文卫”,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将逐步成为消费市场的主流。目前,常州市消费市场正处于动力换挡的窗口期,传统消费增长乏力,新兴消费尚未兴起,消费需求短期难有明显好转,消费增长面临较大压力。
三是住房、汽车等耐用品市场消费增速放缓。经过多年的井喷式增长,居民住房需求得到很大满足,自住型需求正逐步转向改善性需求,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也发生了根本转变,投资性房产需求明显下降,房地产市场形势短期难有根本转变。同时,汽车消费经过前几年的蓬勃发展,市场需求已得到基本满足,且随着销售基数的不断增大,汽车消费增速放缓已成必然趋势。
四、工作建议
一是提高居民实际收入,夯实消费增长基础。收入是消费的基础。要建立最低工资年度调整机制,确保低收入人群根本利益得到保障。要继续加大农民增收工作,加强和完善各项农民增收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二是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拓展新型消费。积极培育扶持养老、保健等消费业态,制定出台财政、税收、金融等配套措施,打造多元化投资渠道,建设多层次养老、保健消费市场。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逐步推进信息产业与交通、旅游、医疗等消费领域的融合互通。鼓励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新型信息产品生产和销售,不断开发便民利民的高智能消费产品和服务。
三是推进“唱响常州菜”活动,引导大众餐饮消费主流。继续开展“常州菜”进社区活动,举办常州菜研究院成果展示展览,进一步增强大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引导高档餐饮企业顺应餐饮行业大众化发展趋势,不断创新经营模式,提高餐饮消费信息化水平,满足消费者人性化、个性化需求,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愉悦度。
四是提升旅游业服务品质,发挥旅游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畅游江苏、乐在常州”品牌建设,不断规范旅游秩序,净化旅游环境,增强旅游服务价格和服务项目的透明度,加大旅游资源推介和宣传力度,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发挥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游客在常州“吃穿住行”等各项消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