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常州市委:
“关于创新城乡融合发展,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常州市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和做法,以美丽乡村“十百千工程”为抓手,加快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常州样板。
一、高质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垃圾集中攻坚整治行动,聚焦“一部”“四沿”“五旁”等重点区域,常态化开展“四清一治一改”,推动村庄清洁由屋内向屋外、由自家庭院向公共区域、由村庄内部向村庄周边拓展。2024年清理农村陈年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白色垃圾、河岸垃圾等136.5万立方米,清理村内河塘沟渠、排水沟21213处,清理残垣断壁、年久失管破败房屋和废旧猪圈茅厕等2791处,清除违章搭建8505处,清理整治农村旱厕、露天粪坑2185处,完成新改扩建农村公厕150座。做优“民生茶社”“百姓议事堂”等自治品牌,推广“清单制”“积分制”等成熟经验,进一步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2024年收到群众反馈各类问题1700多条,反馈问题在规定时限及时完成整改。
二、大力度推进美丽乡村“十百千工程”建设。着力推进10个以上乡村整治更新示范片区、100个以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000个以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村庄建设,11个片区共梳理项目257个、项目总投资193亿元。发挥已建美丽乡村示范效应,引领带动周边村组团式连片提升。坚持省市联动、突出市域特色,优化升级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标准,指导每个示范村打造1—2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微型农文旅商综合体,培育1个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1条乡村特色旅游线路,建设1个以上新能源应用示范点,打造2—3个美丽场景。全市累计创成6个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5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90个省级和美乡村,培育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重点镇6个、重点村58个,完成首批245个村庄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村的建设和命名,全年完成整治自然村超过631个。
三、一体化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质效。聚焦特色优质农产品,按照“一业一方案”思路,发布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使用正面清单,累计培育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只、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只。建立健全农业农村招商工作机制,2024年全市共签约项目75个、协议总投资123.18亿元,备案超亿元项目21个。着力推进总投资179亿元的117个重大项目,3个项目入选2024年省重大项目清单,溧阳白茶、金坛河蟹、武进花木等8个产业成为10亿元级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全市累计创成1个国家级、5个省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6个中央农业产业强镇。全市实现涉农板块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全覆盖,累计培育农业上市公司4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9家,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3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65家,各级龙头企业固定资产净值132亿元,交易额(销售额)933.5亿元,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近134.2万户,吸纳就业8.7万人,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收总额69.1亿元。
四、全方位构建资源要素保障体系。健全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2024年农林水预算支出数增幅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数增幅高出0.62%,实现农林水预算支出数绝对值和同比增幅双增长。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全年完成超8%,较2023年提高2个百分点。加快探索以镇为单位抱团发展集体经济,成立强村公司,推动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市村组两级集体资产总额467.2亿元,总收入43.4亿元。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671元,增幅5.6%,城乡居民收入比收窄至1.758,增幅位于一类地区第一。高效落实乡村振兴专项流量指标,累计使用乡村振兴专项流量指标6251.2亩,切实保障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全域整治等建设需求。建立健全市负总责、辖市(区)和镇(街道)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市对各辖市(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考核体系。
常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短板,如农业产业整体特色不明显,多元投入不足,产业发展存在局限;外来投入虽对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就业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但村企联建、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还未形成,对强村富民的带动力度不足;农村的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较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乡村产业相对薄弱,吸引创新创业人才、科技领军人才、数字经济人才等各类人才能力弱。下一步,我局将以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基础、以提升农业产业质效为支撑,加快建设风貌更美、质量更高、更可持续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以村庄规划布局为先手棋。加快编制城乡融合空间战略规划,构建城乡发展“三生空间”新格局。加快种植业规划设计,以沪宁高速、沿江高速、高架沿线围合区范围内为重点区域,开展农作物摸底和规划编制工作,确保同一品种农作物种植相对集中。到2027年,初步形成种植有序、特色鲜明的农田风貌,确保种植区域界限清晰、品种集中,作物整齐有序。根据我省即将印发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优化“三区三线”、释放发展空间、分享土地红利等方面的政策路径,支持各地开展整县域、跨乡镇、全乡镇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强镇村布局规划实施和动态更新,实现规划发展村庄所在行政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和管理全覆盖。推动乡村规划与乡村的传统风貌、产业特点、地域文化同频共融,提炼具有常州特色的空间意象表达,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
二、以农业产业升级为主阵地。深入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省级产业园建设,支持各地争创省级高质量发展示范园,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股改上市”农业企业。持续巩固以县域优势特色产业、镇域产业强镇、村域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为核心的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巩固壮大县域特色产业优势。进一步优化项目招引的结构和质量,紧抓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数字化、智能化农业项目,紧盯世界500强、国内100强、央企和上市公司,在“招大引强、培新育优”处发力,年内新招引总投资超1000万元重点项目不少于50个,其中总投资超1亿元重大项目不少于20个。抢抓预制菜和中央厨房等新业态快速发展的风口,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产业协调发展,培育预制菜产业链领军企业,积极打造百亿级以上农业全产业链。发布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使用正面清单,提高“常字号”品牌影响力。积极开发常州红茶、老白茶,常州大米等新赛道,按照“一品牌一方案”思路,精准指导规划发展方向,将其打造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新势力品牌。打造“乡约常州”农文旅品牌,开展“苏韵乡情”系列推介活动,打造兼具生态价值与乡土美感的特色景观IP,启动“十线百景千店万人”计划,全年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超60亿元。
三、以“十百千工程”建设为强抓手。继续实施片区内五大类重点项目建设,完善项目清单,优化推进机制,推动11个乡村整治更新试点片区取得阶段性成效。全面开展城乡环境大整治,对问题“大棚房”、看护房开展专项清理,对村庄公共空间违章搭建、建筑垃圾乱堆乱放、无序种养开展集中整治,多途径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到2025年末,累计打造100个以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1000个以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达标村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三类以上公厕覆盖率达100%,农村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问题小微水体得到全面整治,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达65%以上,累计完成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5万户。全面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和管护水平,推动县域电力、燃气、供水、排水等老旧管线更新改造,持续保持三级农村物流体系稳定,加快完善电子商务和寄递物流配送体系。持续探索完善人口、资金、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推动优质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健全基本医保参保长效机制,提高连续参保和零报销农村居民的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的转型升级,提升城乡保障均衡度。
四、以强村富民增效为落脚点。深化“全市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双百’行动计划”,探索村集体经济激励政策,成立强村公司,全面消除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100万以下村。持续开展新一轮茅山老区帮促行动,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103家单位与51个老区经济相对薄弱村结对,试点茅苍术、猫爪草、葛根等道地中药材种植加工,支持茅山中药材传承和创新发展,确保老区经济相对薄弱村集体年经营收入增幅超过5%。把握好农民和土地这一主线,抓住宅基地国家试点机遇,优化宅基地配置政策,推广完善易地新建、本村腾挪和原地翻建等农房更新机制。以开展省级试点为契机,稳步推进4个镇34个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推动集中连片流转,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水平。规范农村产权交易,推进村民委员会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分账管理改革,确保村民在乡村发展中收益,推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提质增效。推进“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万名“新农人”培育计划和“龙城英才计划”农业乡土人才选拔培养等工作,举办农村创新创业大赛,吸引新农人回乡创业。健全电商人才、乡村治理人才等培养体系,着力构建领军型、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带动更多农户和经营主体提高本领、增强技能、提升收入。
签 发 人:冯旭江
经 办 人:王敏洁
联系电话:85680700
常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6月10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