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州市科技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通知
索 引 号:014109429/2024-00011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行动计划/方案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政办发〔2024〕4号 发布机构: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2024-01-09 公开日期:2024-01-12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州市科技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通知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州市科技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通知
常政办发〔2024〕4号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常州市科技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1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常州市科技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

科技创新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汇聚创新人才、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是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支撑。为深入贯彻落实《常州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行动方案》等文件精神,主动融入新型举国体制,推进我市科技创新平台优化提升,突出创新源头供给质量,集聚更多资源要素,释放更强创新潜能,以高水平创新平台支撑高质量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和新能源、车联网、合成生物、第三代半导体等赛道,系统谋划布局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专业研究所等独立法人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推进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等内设研发机构(非独立法人主体)建设,形成定位清晰、功能完善、管理科学、成效显著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区域和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培育和发展提供创新服务,为支撑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引领作用。

二、主要目标

到2026年,围绕全市科技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提升六个方面能力。

——提升关键技术攻关能力。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创新发展需求,依托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导入与创新平台自主研发相结合,引导重大创新平台加强与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开展科技项目联合攻关,组织实施相关技术领域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100项,争取省级以上项目支持超30项。

——提升高端人才集聚能力。紧扣产业链部署人才链,完善创新人才服务体系,发挥科技创新平台引才聚才的“虹吸”作用,支持以人才为核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战略科学家等顶尖人才5名以上,培育领军型创新人才、青年科学家等高层次创新人才100名以上,集聚产业研发人员超25000人。

——提升技术研发服务能力。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企业创新发展需求,以研究开发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为主要方向,突出服务广大中小微企业,提升研发设计、概念验证、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等方面的科技服务能力。引导重点产业领域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3-5家。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科技创新平台为桥梁,推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向我市转移转化,推动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价值市场化。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创新机制体制,培养技术转移人才,激发调动研发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组织开展精准产学研对接专场活动30场以上,实施100万元以上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300项以上。

——提升科技企业孵育能力。瞄准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及新型储能、合成生物、通用智能等未来产业,发挥科技创新平台有载体、有资源、专业性强的优势,提高科技型企业招引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落户率,招引高水平科技项目100项以上。

——提升科技金融支撑能力。发挥金融的能动作用,拓宽融资渠道,构建多维度、高质量、全生命周期、符合科技型企业成长特点的金融产品链条,用好用足“苏科贷”“创新贷”“人才贷”等科技信贷产品。鼓励头部创业投资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园区等发起或参股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提升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力。

三、重点任务

(一)强化战略性前沿性布局,提升原始创新策源能力

培育和布局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打造前沿基础研究力量和原始创新策源地,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一是推进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建设。以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为核心,围绕数控机床综合性能测试与精度保持性研究、高端数控加工装备研制、智能制造技术与系统研发、新能源领域专用装备研发等方向,致力打造智能制造领域知名的技术创新平台和人才聚集基地。建立国内领先的高端数控机床性能测试与公共服务中心,构筑智能制造相关产业技术创新生态,争创省实验室和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快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二是推进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清洁能源材料和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等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牵头统筹协调相关产业领域的高校院所、重点企业,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支撑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发挥战略引领作用,积极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三是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聚焦晶硅高效电池技术、晶硅叠层高效电池技术、多结高效电池技术等方向开展研究,努力实现重大原始创新、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聚集和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开展有组织的研发活动。市级重点实验室明确功能定位,结合社会发展、卫生健康、安全生产等加强布局,凝聚培养优秀创新人才、开展高水平创新合作,着力解决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

(二)强化市场化产业化导向,推进科技产业深度融合

加快推进专业研究所、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平台建设,加速科技创新资源聚集,打造开放共享创新生态,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招引孵育科技型企业能力,实现自我造血功能及可持续发展。一是推广专业研究所建设模式。借鉴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研究所建设模式,以“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为理念,坚持市场导向、开放导向和激励导向,推广实施“事业+企业”并行的体制,探索项目经理、团队控股、拨投结合、股权激励等方式,推进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先进能源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所等专业研究所建设,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面向产业、面向市场的开放式研发服务平台,为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二是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聚焦科技创新需求,加快培育建设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政策引导保障,注重激励约束并举,调动社会各方参与。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激励制度,将成果奖励延伸到为成果转化作出贡献的人员。着力提升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中创新航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强化产业技术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形成有重点、有培育、有潜力的梯队体系。三是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面向我市科技型企业创新需求,以完善公共资源服务、专业技术服务、转移转化服务等功能为核心,推进建材与建筑碳排放核算与监测技术、空间信息AI应用、常州市“新能源之都”产科教联盟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突出平台的开放性、公共性和技术性,扩大平台服务功能,提升平台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升企业研发机构水平

深入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动态管理和高质量发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一是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深化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支持企业院士工作站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推进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建设。支持企业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深度合作,构建技术创新机制,共建联合创新中心,服务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帮助企业从技术攻关、研发咨询、项目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开展常态化创新管理工作,努力实现创新供给与技术需求精准匹配,助力企业创新发展。三是推进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依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和协同创新,开展工程技术研究、试验和成套技术服务,开发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促进技术辐射和成果转化,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化研发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协同推进机制

市创新委员会办公室定期研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协调解决科技创新平台发展中碰到的问题,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和培育工作。各辖市、区科技主管部门要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协调机制,在规划引导、资金投入、要素配置等方面统筹推进。创新工作方法,加快工作推进,以建设指引引导创新平台完善功能、提升能力,确保各项工作举措落细、任务落实。

(二)支持开展科技攻关

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技创新平台联合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参与“揭榜挂帅”科技攻关,解决“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创新。

(三)强化创新政策支持

落实“创新政策20条”和支持新能源、合成生物、生物医药等产业创新发展政策,对获得国家或省立项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给予奖励。积极推动创新政策“快享直达”,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高效便捷解决平台创新顾虑,持续激发平台创新热情。优化科技计划体系,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大争取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院地合作、“拨投结合”项目招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服务科技创新平台更高层级创新发展。

(四)营造良好氛围环境

加强宣传引导,挖掘一批体制机制活、研发实力强、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科技创新平台典型案例,总结推广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定期组织以产业领域为专题的创新平台推介活动,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环境,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的良好氛围,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台阶、上水平、出成果。

附件:1. 常州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指引(独立法人主体)

   2. 常州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指引(内设研发机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