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市教育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奋斗指向,锚定“更加公平、更为优质”目标任务,以“走在前、做示范”的果敢担当,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教育事业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新步伐,“教育强市”取得了可知可感的新成效。
一、坚持教育党建引领成效明显。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根本遵循,牢固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政治担当,坚定不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毫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一是党建引领,彰显政治建设的“高度”。坚持把主题教育成果“点的突破”固化为教育高质量发展“面的提升”,深入实施“龙城教育先锋”点亮工程,深化党支部“标准+示范”化建设,持续推进“秋白党支部”建设和“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项目建设。印发《关于加强全市校外培训机构党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校外培训机构党组织建设,切实增强培训机构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形成党建引领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党纪引导,增强战斗堡垒的“强度”。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市委教育工委举办专题读书班2次,开展集中研讨6场,全覆盖精准联络指导43个直属党组织3轮,统筹推动校级领导干部和党员3200余人跟进学、跟进悟。开展“沉浸式”警示教育,组织党员干部赴市党风廉政教育基地等开展警示教育44场次,开展重点领域专题研讨60余场次,指导党组织书记讲授纪律党课120场次,真正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三是思想引路,加大理论武装的“力度”。全面落实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和“第一议题”制度,积极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深化“1+7”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内涵式发展,深入推进7个区级“专而精”的思政联盟建设,“大思政课”工作体系和区域思政联盟建设模式正不断完善,“江南燕·行走的思政课”品牌项目引领效应已初步显现。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推出重点报道350余篇,获评年度江苏教育新闻奖8篇,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量均位居全省第一。四是干部引育,激发干事创业的“热度”。坚持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组建3个层次300余人的优秀干部后备库,全面实施首批45人的年轻干部“青苗培育”项目。采用“理论+实践”“必修+选修”等多种模式提升全体干部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组织校级领导参加国培、省培计划400余人次,3个省级“名校长工作室”带动成员开展集中研讨培训120余人次。实施全覆盖“干部精准化数字画像评价”项目,形成多维可视化画像和综合性报告203份,为干部选拔任用、梯队建设、结构优化等提供针对性决策参考。
二、围绕保障教育资源强基固本。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全局性、战略性任务,加快教育资源优化布局。一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3所,竣工17所,增加学位1.15万个。常州大学西太湖校区三期、常州工学院辽河路校区二期等2个项目建成投用,江苏理工学院新校区、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二期、南京医科大学常州校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南区等4个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高等教育资源布局的宏伟愿景正成为现实图景。二是扩大高中学位供给。推进龙城高级中学、武进第二高级中学2所公办高中利用现有资源过渡办学,新设和裕高级中学、博雅实验学校高中部并启用招生。通过统筹存量和增量资源,不断增加普通高中学位供给,持续提升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三是优化学校办学条件。加快推动学校屋面安装光伏太阳能,全市完成光伏项目建设学校33所。新建学校地下接送中心2家,实施29所学校停车设施对外开放,提供车位2135个。采取多渠道筹资方式,分期分批实施学校安装空调项目,全市新增安装空调学校139所,安装空调总数达9617台。加强全市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整治危房或存在重大风险隐患建筑8栋。
三、聚力促进内涵建设提质培优。以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为关键抓手,强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担当,新增省级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27个。一是加快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全域建成省级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区,新增省优质幼儿园8所,省市优质幼儿园覆盖率达92.23%,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5.47%。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新增托班176个、托位3520个。二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持续推进学校主动发展战略,深入开展集团化办学和优质学校建设。大力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创成全国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验校1所,天宁区和3所中小学分别创成教育部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全省唯一率先全域创成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天宁区、钟楼区、经开区等3个区创成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三是促进高中教育优质多样。深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区建设,2所高中入选第二批省高品质高中建设立项学校,8所高中入选首批省高品质特色高中建设立项学校。持续实施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一体化协同培养机制更加完善,学生发展更加特色多样、优质多元。
四、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转型升级。坚持以深化现代职教体系改革与创新为引领,加快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一是“专业链”的产业吻合度更高。优化专业建设滚动发展和动态调整机制,使职业教育办学方向随产业发展而“动”,2024年全市新增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14个、五年制高职专业11个,新增省职业教育第二批在线精品课程32门,入选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8门、省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4个,专业产业吻合度达86%以上。二是“载体群”的产教融合度更深。深度融入国家首个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首批国家级新能源产教联合体建设,持续推进阿里云大数据、智能制造2个首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新增省级高职院校首批现代产业学院6个,省级市(县)域产教联合体培育单位2个。围绕常州“1028”产业体系,建设“能源互联网”等市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9个、“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等市级产教联合体6个、“新能源材料”等市级现代产业学院27个。三是“项目库”的校企协同度更高。全面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持续推进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现场工程师等项目建设,选聘新一轮市级产业教授44名,职业学校教师产业服务能力提升项目25项,开展“技术精英”校园巡讲活动20讲,支持职业院校获批省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项目48项,其中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数与招生计划数均为全省第一。
五、立足培育时代新人深耕细作。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是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持续完善大中小幼一体化“七彩德育”体系,新增省级4项、市级41项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组织参加第十一届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展示活动,6个学校获优秀调研报告,2份提案获最佳提案,3份提案获优秀提案。二是把体艺特色落在实处。创新实施学校体育课程“私人订制”,天宁区、钟楼区推行小学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北郊初中女子足球队荣获江苏“省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冠军,常州一中男子篮球队在江苏省青少年篮球锦标赛中逆转夺冠。常态化推进学校艺术课程建设,加快实施“墨香校园”计划,在省第八届艺术展演中获5个特等奖,刷新历史最高纪录。三是把劳动育人扛在肩头。深化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全面落实《常州市劳动教育促进条例》,举行全市首个“劳动教育月”启动仪式,深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实施学生劳动素养监测。《江苏省常州市:全方位深化劳动教育内涵建设》被《人民教育》评选为“全国基础教育领域实践创新典型案例”(全省仅5项)。四是把技能报国抓在手上。组织学生3万余人次参与全国各类青少年科技比赛,获奖数量达3000人次。承办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网络建设与运维赛项总决赛,获技能大赛世赛金奖3个、省赛一等奖32个,获省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1个,获奖数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五是把成长关爱润在心田。率先启动“润心护航”和“医教同行,常爱童心”等发展型助学项目,持续实施各类助学金计划,惠及学生23万余人次。深化特殊教育普惠融合发展,新增1个省特教学校专业能力建设项目、2所省融合教育示范校、30所市优质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18所省级初中学校标准化心理辅导室,组织第三轮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普测,特需学生个别化健康成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六、瞄准加快队伍建设蓄势赋能。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努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一是招引力度持续加大。出台试行《常州市中小学新入职教师跟岗实习办法》《直属学校银龄教师聘用管理办法》《直属普通高中骨干教师交流带培工作方案》3项制度,探索出“区招市用”“优秀教师退休返聘”“骨干教师交流带培”3种教师补充机制,持续推进常州籍普通高中优秀毕业生报考师范生项目,为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备力量。二是培养载体丰富多元。推进青年教师AI场景化实操演练项目,研发小学、初中学段实操演练课程63个,辐射青年教师3000人次,基本形成“人工智能赋能教师队伍建设”的常州模型。启动非师范类院校(专业)毕业新教师专题培训,帮助新教师扣好从教“第一粒扣子”。持续运行博导工作站2个、省市名师工作室103个、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6个,“四有好老师”团队101个、优秀教师城乡牵手项目154个、“名师导教”项目16个,全年培训教师15万人次。三是师资结构不断优化。加快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交流轮岗人数占应交流轮岗人数的比例达28.05%,骨干教师交流轮岗人数占交流轮岗人数的比例达52.34%,校际、学段、区域间师资结构更加优质均衡。新增国家级优秀教师8人、省级名优教师33人、省“四有”好教师重点培育团队4个,新增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近千人,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水平位于全省第一方阵。
七、聚焦教育惠民品质实干笃行。牢固树立“教育为民、教育惠民”的使命担当,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建设。一是深化社区教育有特色。不断完善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研发社区教育课程100门,“送教进社区”1178次,惠及市民近10万人。加快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建设,2个项目入选教育部社区教育“能者为师”实践创新项目,15个项目入选省级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总数位居全省第一。获评第四届江苏省社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个(全省3个)、二等奖6个(全省20个),高等次奖项数量及获奖总数均居全省第一。二是实化老年教育有提升。全省首创老年教育机构标准化建设与评估试点机制,入选江苏省“智慧助老”优质工作案例和课程资源推介项目9个,数量全省设区市第一。“智慧助老”服务老年人线上线下学习达30万人次。三是强化全民学习有力度。成功举办2024年常州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总开幕式,全市超100万人次参加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常州推荐的候选人连续三年获“全国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称号。常州代表在首届“东盟+3”学习型城市大会作经验交流。四是细化培训治理有成效。全面完成1607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批监管工作,全面实行“一课一销”培训预收费监管模式,校外培训市场秩序更加规范。全面推进隐形变异学科培训治理,全年累计查处违规培训机构260家。五是优化政务服务有口碑。在全省率先完成义务教育入学“一件事”省市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对接,运行跨部门联动审核服务机制,支撑入学全流程“一网通办”,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入学事项在线联办,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教育政务服务窗口连续三年获市政务服务考核优秀,市教育局荣获常州市首批模范机关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标兵窗口”。
八、紧盯校园安全防线常抓不懈。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意识,坚定不移筑牢全市校园安全防线,一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建设高质量“平安校园”。一是拧紧安全责任链,织牢防控体系网络。坚决落实党政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安全工作责任,建立并运行安全形势“周周研判、事事落实”机制,形成了“人人有责、层层负责”的全员安全责任体系。督促学校完善岗位安全职责清单,联合公安部门组织全市学校2329名保安人员参加防恐防暴培训和应急处突演练。围绕消防安全、欺凌防治、校车及交通安全等专题,市、区两级共组织培训60余场次,覆盖各类人员8100余人次,全市校园安全管理责任持续增强、防控水平全面提升。二是筑起安防保护墙,打牢校园安全基础。全面加强校园安防系统建设,持续巩固专职保安配备率、校园封闭化管理、一键式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联网率“4个100%”。深入推进校园安防智能化发展,建成“智慧校园”6所,局属36所学校加入“平安常州·社会巡防”体系,配备4G可视化通讯设备。推进校园学生主出入口防冲撞设施建设,全市100%的学校安装硬质防冲撞设施。不断强化“护学岗”安全机制,出台《常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护学岗”工作规定》,统一安全引导牌和电子哨,切实筑牢校园安全的铜墙铁壁。三是上好教育理论课,提升学生法治素养。大力推动法治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创新实施“课程精彩、路径多彩、学生出彩、教师傅彩、社会喝彩”的“5彩”法治大课堂特色品牌,开设“思政教师+司法人员”双师课堂600多节,增强了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持续优化“1+4+N”法治教育体系,建设一批34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深入开展模拟政协、模拟联合国、模拟法庭和模拟听证会“四模”活动,畅通法治教育“N”方联动支持机制,全市青少年法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明显提升。组织学生参加全省第九届“学宪法,讲宪法”活动,荣获特等奖1个、一等奖6个,综合成绩名列全省第一方阵。四是架设体验立交桥,强化师生自护能力。坚持常态化开展“1530”安全教育,组织全市67万中小学生集中观看《缤纷暑假,平安“警”相随》视频宣传片,针对性开展预防溺水、网络诈骗、新型毒品等专题教育。组织全市中小学师生集中观看“全国中小学消防安全公开课”,联合消防部门开展火灾疏散逃生应急演练,不断增强抵御火灾风险的能力。建成安全综合体验馆3所,与地方共同挂牌4所,安全教育实地体验效果显著提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