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市工信局关于印发《2019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索 引 号:014109453/2020-00023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权责清单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工信办〔2020〕1号 发布机构:市工信局
生成日期:2020-05-28 公开日期:2020-06-03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水平,确保工业智造明星城建设取得新成效,现印发《2019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要点》
市工信局关于印发《2019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常工信办〔2020〕1号
各辖市、区工信(经发)局,常州经开区经发局,各处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水平,确保工业智造明星城建设取得新成效,现将《2019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0年5月28日

(此件主动公开)

2019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要点

       2019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市工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按照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塑造高质量工业明星城市,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攻坚年”活动,扎实做好稳增长、补短板、调结构、促融合、优环境各项工作,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较好地完成了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全年目标任务。

       一、2019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工业经济缓中趋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增长9.1%,增幅列苏南第一、全省第二,高于全省平均2.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6%。

       (二)经济效益持续向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675亿元,同比增长9.9%;实现利润总额742亿元,同比增长8.5%。

       (三)新增长点支撑有力。全市200个工业经济新增长点项目实现产值4101亿元,同比增长20.2%;新增产值526.5亿元,达年度目标的105.3%。其中,新增产值超亿元的企业93家,新增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19家。

       (四)工业投资结构优化。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6%,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2%。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5.4%,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62.6%。

       (五)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市33个省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35.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3.1%。132个市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581.6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4.9%。

       (六)节能降耗形势良好。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4.52%,超额完成省下达能耗强度降低率目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1855.6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6%;其中五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1595.1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4%。

       (七)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全市年度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达95.32,比上年度提高0.47。

       二、2019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聚焦制造强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开启新篇章。加快推进制造强市进程,促进产业创新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影响力走在全国前列。2019年6月,常州市和武进区被省表彰为“促进制造业创新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等工作成效明显的地区”。一是工业高质量发展明确方向。对标德国和国内先进地区,出台《关于塑造高质量工业明星城市的实施意见》,提出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特色产业,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精心培育一批明星产业、明星企业、明星产品,加快推进常州制造向常州创造、常州速度向常州质量、常州产品向常州品牌转变,着力塑造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市,为推动常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绘制了蓝图、指明了路径。二是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初显成效。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按照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重点工作责任分工要求,细化分解责任至相关处室,主动做好对接,积极争取项目,推动政策落地。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调研,推动“十四五”我市先进制造业集群规划前期工作。在重点优势产业实施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创新赋能、行业标准领航、工业互联网培育等一系列行动计划,重点产业特色更加鲜明、区域集聚更加明显、融通发展更具活力。

       (二)聚焦提质增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加快结构调整,促进提档升级,为先进制造业发展“腾笼换鸟”,产业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坚定不移加快退出低端低效产能。出台《常州市2019年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要点》,明确目标,加强宣传,共淘汰7个低端低效产能项目,含纺织835万米和0.4万吨、印染0.3万吨、电镀1.1万吨、塑料0.3万吨。对钢铁行业烧结机、铸造行业冲天炉、水泥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回头看”督查整改,对“地条钢”整治情况接受“四不两直”现场核查,严控非法产能“复燃”。二是坚定不移开展化工等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印发《常州市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实施方案》,扩大减化范围,创新工作举措,明确重点建设新北滨江化工园区和金坛新材料科技产业园,溧阳南渡新材料产业集中区按化工集中区调整定位。累计完成237家化工企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其中关停验收65家,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化工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企业入园率达到20.5%。推动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共13家企业完成整治,其中6家原址关停,6家就地改造,1家退出危化品生产。长江沿岸1公里范围内化工生产企业关停验收4家。三是坚定不移推动主城区重污染企业关闭和搬迁改造等工作。落实城区范围内化工、印染、混凝土行业企业搬迁改造工作计划,共25家企业完成关闭与搬迁改造,其中关停4家,改造21家。和有关部门协同推进太湖流域工业污染治理和“散乱污”企业整治,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三)聚焦试点示范,智能制造获得新提升。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增强智能制造支撑能力,智能制造生态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是深化政策引领。出台《2019年智能制造推进工作计划》,从规划与战略引导、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智能制造基础建设、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智能制造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智能制造领域交流合作等6方面推进智能制造工程,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全市智能制造装备总产值达1005.7亿元。二是强化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应用智能制造新技术、新模式开展车间智能化改造,重点打造了一批分行业、有代表性、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车间标杆,获评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试点建设项目2家、列全省第二;获评省级智能车间28家、列全省第三;认定市级智能示范车间20个、智能车间61个。三是优化智能制造服务体系。动态调整智能制造服务商库,培育省级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10家、总数占全省四分之一。主办“常州市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论坛,成立“常州市智能制造俱乐部”,启动“智能制造诊断专家行”活动,组织多场智能制造对接服务活动,西门子、华为、长江智能制造研究院等知名智能制造服务商联合参与,搭建立体式、多频次供需对接平台,智能制造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四是推进智能制造重大装备应用。紧盯产业中高端,以智能制造装备应用推动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全年新增省级首台套重大装备27项、累计153项,新增数和累计数均列全省第二;认定市级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48项。推进关键装备研制,新增省级高端装备研制赶超工程项目2个,累计达13个,列全省第一。帮助生产研发企业拓展市场,降低首用风险,新增省重大装备保险保费补贴试点4家。

       (四)聚焦关键核心,创新驱动实现新超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产业创新能力和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一是强化制度建设。支持创新产品首购首用,出台《常州市创新产品首购和推广应用办法(试行)》,建立首购首用风险补偿和保险补贴机制,支持常州制造创新产品争取“首张订单”和推广应用。形成《2019年常州市制造创新产品首购和推广应用推荐目录》,140只产品被认定为首批常州市制造创新产品。开展常州制造创新产品汇编,组织常州制造创新产品对接会,为创新产品开拓市场搭建桥梁。二是强化核心攻关。突出关键技术攻关,夯实工业基础能力。纵慧芯光高端半导体激光器外延片和器件项目入选国家工业强基工程,累计达16个,继续保持全国地级市第一;联德电子和第六元素2家企业入选国家工业强基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恒立液压入选技术改造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着力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3家企业和2家中心成功揭榜入围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强化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管理,加强省级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191项产品进入省级目录;181个项目列入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导向计划。三是强化载体建设。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以我市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及前沿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为基础,坚持储备培育与升级试点并重,由坤泰车辆系统(常州)有限公司发起的江苏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创新中心和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发起的江苏省装备关键件创新中心被列入省级培育名单;坚持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并重,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江苏分院参股建设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企业优化升级创新载体,新誉集团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通过评价;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6家,全市企业技术中心总量增至454家。提升企业设计创新能力,星宇车灯被认定为我市首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4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占全省四分之一、列全省第二。四是强化模式创新。推动企业向更深层次服务型制造转型,11家企业获评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列全省第二。加强涉军企业发展指导服务工作,配合进行涉军企业保密资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国防计量督查,开展保密资质监督检查及相关业务咨询,组织企业参加民参军项目对接活动。

       (五)聚焦可持续发展,绿色安全收获新成效。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正确处理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集约利用关系,绿色制造体系进一步完善,安全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取得阶段性成效。以“亩产论英雄”为导向,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取得阶段性成果。建成市、区两级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系统平台,41184家工业企业信息入库,涵盖销售收入、实缴税金、主要污染物排放等126项指标;全面完成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评价工作,对纳入评价范围的17030家工业企业(含地块),评出A类企业3436家、B类企业6123家、C类企业5132家、D类企业1397家和暂缓评价T类企业942家;加快差别化政策制定,初步开展了评价结果运用。常州市武进区被省表彰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成绩优异的地区”。二是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力促绿色示范创建,抓住重点用能企业和高耗能行业推进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7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绿色工厂,累计达20家,列全省第二;在全省率先开展市级绿色工厂建设,首批20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绿色工厂。力促市场机制建设,严格落实高耗能项目新增产能能耗等量或减量置换政策,共12家企业参与13笔节能量交易,完成节能量3.8万吨标煤。抓好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工作,探索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力促节能环境营造,切实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严厉查处违法用能行为,完成121家单位节能监察,对39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意见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监察。为广大用能单位提供咨询、诊断、培训等服务,20家企业参加节能诊断服务。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加大节能培训工作力度,形成节能工作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三是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任务圆满完成。出台《关于做好2019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指导意见》,从新能源汽车停车、差异化交通管理措施等方面优化推广措施,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市级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监测平台,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全年新增各类新能源汽车6928辆;其中符合工信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的车辆3260辆,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25%,我局被省汽车办表彰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表现突出单位。四是重污染天气治理应对有序开展。建立完善局分管领导及处室分片区挂钩联系工作机制,坚决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有关工作要求,重点协作保障2019年第二届进博会、国家公祭日等关键节点空气质量。五是安全生产工作全面加强。深刻汲取响水“3.21”事故教训,扎实开展应急安全管理,认真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工作职责,全力抓好民爆、船舶、化工等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活动,开展民爆、船舶、化工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加大专项检查工作力度。健全民爆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制度,严格执行市、区两级监管机制,对监管的民爆企业在每季度及特殊时段开展安全检查,督促企业整改安全隐患,实施闭环管理。落实主体责任,

       (六)聚焦工业互联,两化融合呈现新面貌。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和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首届工博会成功举办。成功举办2019世界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博览会,国际国内专家围绕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核心议题进行演讲交流;开展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应用与产品展览展示,重点展示了人工智能、云计算与大数据、工业软件及综合解决方案等9类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应用与产品。博览会邀请2000多家企业、100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的代表共计4000余位嘉宾参会,国际国内77家工业和能源互联网的顶级企业参展,观展人数突破40000人次,收到了招商有成果、行业有地位、宣传有声势的明显成效,工业和能源互联网成为常州工业明星城市的重要标识和名片。二是工业互联网提速发展。与航天科工、机械总院等央企及华为、阿里等世界级企业合作,共建华为云创新中心。常州工业互联网产教创新联盟揭牌,集聚资源与人才共谋应用技术研发突破。苏文电能、天正工业、航天云网等3家企业中标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武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选江苏省工业互联网示范工程首批“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戚研所、戚机厂、龙城精锻等3家企业入选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企业63家;通过省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29家。三是企业上云快速增长。支持鼓励企业上云上平台,全市累计6000余家企业实现业务系统云化改造或向云端迁移,上云设备达30000多台套;省星级上云企业达358家,其中五星级15家,列全省第二。新认定首批市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单位40家。开展工业信息安全保障抽查暨工业信息安全调研,提升工业信息安全防护水平。组织专题培训、百企义诊等活动,研讨破解企业普遍存在的信息化瓶颈问题。四是智慧城市建设取得进展。启动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规划,就规划编制、组织架构、发展模式、采购方式等方面开展联合调研。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加速我市5G网络部署,提升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水平。4个项目入选2019年度江苏省数字文化和智慧旅游示范项目和优秀项目。五是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推动科教城、创意产业基地、信息产业园和西太湖产业园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业态集聚,电子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稳步增长。4家企业上榜2019年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名单;2个平台和1项方案获省级优秀大数据产品(方案);3家企业入选省互联网企业50强。六是无线电业务保障有力。落实无线电发射设备销售备案制度;开展甚高频航空频段和调频广播频段无线电联合整治,保障民航航空安全;圆满完成上海进口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期间无线电安全保障任务。

       (七)聚焦做强做优,主体培育跨上新台阶。推进企业差异化发展,重点培育一批贡献份额大、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一是突出骨干企业培育。紧密跟踪200个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做好全要素保障。全力服务重点工业项目,支持企业加大投入,“三位一体”专项加快企业有效投入项目中,385家企业设备投入额达161.9亿元,同比增长28.6%。扎实开展央企对接活动,赴京与24家央企、科研机构等开展对接,寻求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的合作。建立大企业(集团)培育库,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大力培育贡献份额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旗舰型、骨干型企业,中天钢铁集团上榜中国企业500强,7家企业上榜中国制造业500强。二是突出专精特新发展。培育发展了一批主营业务突出、配套能力强、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专精特新企业和行业“小巨人”企业。5家企业入选国家第四批“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项产品入选“单项冠军产品”,列全省第一;2家企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1家企业入选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三是突出中小企业发展。推动小微企业进规模,2019年新进规模工业企业678家。围绕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共享资源、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五星智造园获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称号,累计2家,列全省第一。新增3家省小微双创示范基地;新增7家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技术)示范平台,累计达43家,全年共服务企业17万余家,开展服务活动近6000次。精选企业参加“创客中国”江苏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连续三年荣获一等奖。四是突出质量品牌建设。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今创集团等6家企业入选省“自主工业五十强品牌”;灵通展览入选2019年省质量标杆,并被推荐参与全国质量标杆活动;2家企业被推荐参与省级活动。实施质量提升标准领航工程,引导企业制订超越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培育领航标准产品超10项。3家企业入选省消费品工业第三批“三品”示范企业。常州恒源畅厂被认定为国家工业遗产,实现我市工业遗产国家级项目“零的突破”。

       (八)聚焦效能提升,发展环境得到新优化。以提升服务效能为主要抓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一是发挥财政政策激励作用。全面实施“三位一体”发展战略,下达市级专项资金2.4亿元,重点聚焦跨越式发展、智能制造、创新引领、生产性服务业和优化发展环境五个方面。积极组织向上争取,全年向国家、省争取各类扶持资金超8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二是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深入贯彻落实降税减费各项政策,打好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融资成本、用能成本、物流成本、用工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组合拳”, 2019年全市共减轻企业负担204.5亿元,其中当年新增减免税费166.1亿元。三是开展清欠民营企业账款工作。扎实开展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形成全市统一部署、部门分工负责、审计同步核查、积极清欠整改的工作机制,分两批次组织20家企业开展清欠“回头看”。全市列入排查范围的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合计370笔,金额为64117.65万元,截至2019年12月底已偿还63944.74万元,清偿率达99.73%。四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开展“苏微贷”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情况等调研,精准摸排企业融资需求,开展银企集中对接签约、一对一个性化服务等多种银企对接活动,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难题,2019年“苏微贷”净增贷款和新增企业户数均列全省第一。五是推动人才培训和合作交流。以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培训为主线,全年组织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培训班4期、企业“创新与发展”系列报告会8期、“工信讲坛”系列讲座40期、完成省“英才名匠”产业人才培训班10期,为企业转型提供了智力支持。指导企业“走出去”,组织参与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组织企业赴安徽、宁夏、新疆等地开展产业合作交流。成功举办首届龙城商品博览会。六是服务行业发展。优化工作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墙材革新和发展散装水泥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牵头开展全市稀土行业秩序整顿,认真做好禁化武履约有关工作。加强行业协会管理,指导协会活动开展,立足“五分离、五规范”开展协会脱钩试点,完成39家协会国有资产清查,指导25家协会顺利完成脱钩。开展第三届常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认定,共有25人被授予“常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九)聚焦管党治党,党的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一是以学为基,政治定力不断增强。坚持抓好党组中心组学习,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学习贯彻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相贯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学习研究事关我市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全年组织中心组学习16次,其中专题研讨12次,领导班子带头讲党课16次,召开3次专题党组会,开展调研成果集中交流1次。二是以实为本,主题教育深入推进。对照“初心是什么、使命干什么、奋斗比什么”的总要求,局领导班子及各支部分别开展专题大讨论,围绕主题教育上级文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和本领域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等6个专题先后组织6次专题学习研讨、2次专题辅导授课,切实做到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发展力量。突出锤炼党性,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四重四亮”系列活动,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回顾入党历程、坚守初心使命。精心谋划“党员义工365”活动,组织党员干部下基层进企业开展调研,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三是以责为重,党建责任全力压实。以机构改革为契机,站在新起点谋划党建新发展,圆满完成了机关党委、机关纪委选举工作,自上而下建立起了新的机关党建领导机制和责任机制,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落到实处。紧扣中心工作,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研究制定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要点、责任清单,层层签订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书,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要求。坚持“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通过抓实主题党日、丰富活动载体、强化督促指导等形式,加强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通过建立党建工作目标考核、支部书记述职评议等机制,各支部书记 “一岗双责”落实到位,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两手抓,支部工作各有亮点。四是以严为标,干部队伍素质过硬。紧扣全面从严治党主线,以深入开展“一学习两整治”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载体作用,着力强化作风建设。定期专题学习中央、省、市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对局中层正职以上党员干部进行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集体约谈,通报反面典型,重申纪律提醒,进一步增强反腐倡廉意识,锻造过硬干部队伍,提升机关服务效能。

一年来,局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认真履行职责,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平稳有序,提案答复、信息宣传等工作成效明显,获评人大议案市先进承办单位、市信息工作先进单位,机关法制建设、机关工会等工作都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我市工业重化产业比重仍然较高,以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的步伐还不够快;大企业、大项目的培育成效不显著,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发展的水平还不够高;新模式、新业态、新应用等创新因子还不活跃,以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还不够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有清醒认识,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要点

       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局之年,也是推进“强富美高”新常州建设再出发的起步之年。做好全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抓好“六保六稳”工作,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积极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机遇,以“重大项目强化攻坚年”活动为主题,认真落实工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培育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先进制造业,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强基础、调结构、深融合、防风险等工作,加快推动工业智造明星城建设取得新突破。

       工业和信息化条线全面贯彻市委市政府部署,全年主要目标是: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5%左右,全面完成节能目标任务。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稳定发展,狠抓“六保六稳”工作落实。一是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巩固前期疫情防控和工业复工复产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以严格的疫情防控为复工复产提供保障,在复工复产中坚持疫情防控不放松,指导企业在疫情防控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确保实现年度各项目标。二是认真落实保市场主体和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工作任务。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按照市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进专班工作要求,牵头抓好全市保市场主体和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专项工作小组任务落实,完善企业帮扶政策,推动市场主体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新动能,着力抓好一批固链补链强链的大项目好项目。三是稳定制造业投资。帮助企业把握政策导向,强化政策解读,增强投资意愿,引导资金投向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业。提升项目服务水平,新实施技术设备投入亿元以上的技改项目30个,突出对45个省重点工业项目和137个市重点工业项目的运行监测,全力做好项目对接、推进、保障工作。四是促进新增长点达产。精心培育200个市级工业经济新增点项目,重点支持当年新增产出较大、对我市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作用的新增长点项目加快发展,完善培育目标责任体系,落实难题会办工作机制,促进新增长点按时达产达效。五是强化政策支持。落实落细我市应对新冠疫情助力企业恢复生产的20条惠企措施,继续实施《深化“三位一体”发展战略促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若干意见》,坚定保持政策连贯性和一致性,帮助企业积极向上争取,充分发挥各类资金的引导作用。六是抓好舆论引导。通过各级各类媒体宣传典型示范案例,发挥标杆引领作用,突出“以项目论能力、以项目论水平、以项目论作风、以项目论英雄”的舆论导向,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营造关爱企业、关爱实体经济的社会氛围。

       (二)突出抢抓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良好起步。一是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充分认识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是我国兼顾短期逆周期调节及中长期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重大战略部署,着力放大我市在新基建七大领域的较好产业基础优势,积极布局工业互联网、5G基建、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产业,不断提升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产业在我市产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加快形成基础发展、重点发展和前沿发展的多层次产业发展格局。二是加强高质量发展规划引领。出台《工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三年行动计划》,为推动常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路线图,明确目标任务。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重点企业培育、创新体系建设、制造模式创新、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建设、多层次人才培育、产业布局优化、绿色安全制造体系建设八大领域,以创新发展为动力,着力增强产业基础能力,促进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三是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加快培育新型产业集群,加快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到2022年,以高端装备、汽车及核心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十大制造业集群为核心的工业经济规模突破15000亿元,实现“253”培育目标,即:培育以数控机床、机器人、农业和工程机械、高档纺机、环保装备、基础零部件为代表的高端装备、绿色精品钢等2个2000亿级集群;汽车及核心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以石墨烯、碳纤维材料、绿色化工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以太阳能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新型电力装备等5个1000亿级集群;轨道交通、生物医药及新型医疗器械、新型纺织服装等3个500亿级集群。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方阵。

       (三)突出模式升级,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一是完善智能制造发展体系。发挥智能制造推广联盟的作用,不断完善服务商+应用企业、科研院校、资本等“1+N”协同运作模式。围绕如何构建智能化生产线、提升管理、优化运营,开展智能制造咨询、现场诊断活动,提升企业对智能制造的认知,提升企业智能制造应用水平。二是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突出制造装备数字化换代、生产车间智能化升级、企业网络化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全流程智能化水平。继续推进传统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模式转变,新培育省级智能工厂2家,新认定省级示范智能车间16个,市级智能车间30个。三是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加快数控装备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实现数控化装备升级换代。组织重大智能装备研制攻关,支持嵌入式改造,提升现有装备智能化水平。对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流程和产能有瓶颈等生产环节,鼓励企业加大投入进行机器换人,扩大关键岗位机器人应用。四是打造智能装备产业特色。进一步强化智能装备产业特色,将人工智能与智能装备相结合,重点发展高速高精度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化服务机器人,大型高精度数控龙门机床、五面体龙门加工中心、激光加工中心等数控机床,双轴向、多轴向智能纺织机械以及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柔性仿生触觉传感器等智能传感系统,加快形成智能制造产业的鲜明特色和竞争优势。抢抓集成电路新一轮发展机遇,加快集成电路关键设备研发与生产,与周边地区形成错位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以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为引领、芯片制造为支撑、封装测试与材料为配套的产业链。

       (四)突出协同创新,激发企业发展动能。一是提升创新主体培育水平。紧扣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求,研究梳理我市产业技术攻关的重点,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壮大“三新”经济,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20家;培育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4家。二是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水平。以企业为主体,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以工业强基项目为引领,做好强基“一条龙”产业链培育,继续保持我市工业强基项目领跑地位。以我市石墨烯、高端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院汽车、动力电池等重点及前沿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为基础,坚持储备培育与升级试点并进,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省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三是提升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水平。重点加大首台(套)智能化成套设备和关键部件的应用推广,新认定省首台套重大装备5项,保持总数列全省前三;认定市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50项。加大常州制造创新产品首购和推广应用工作力度,支持我市创新产品争取“首张订单”。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9家。四是提升自主品牌龙头企业培育水平。全力推动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新增超百亿元企业1家、超50亿元企业4家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家。

       (五)突出工业互联,推动数字赋能制造业。一是打造一批高质量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打造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继续招引一批国内外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和平台落户常州,切实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并借助资本力量抢占工业互联网市场。二是提升企业数字化应用能力。深入实施“企业上云”行动,推进企业依托工业云平台开展研发、设计、仿真等技术应用,提升设备远程控制及诊断维修水平,支持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核心业务上云,新增三星上云企业202家,四星上云企业44家,五星上云企业9家。三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5G基础设施规划及落实,2020年建设约5000个5G基站,实现主城区5G信号连片覆盖,发达乡镇热点覆盖;完成城市热点区域的5G深度覆盖。抢抓5G发展机遇,打造5G产业生态,以鼓励培育5G应用示范基地为重点,推进5G与各行各业融合应用。四是打造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名片。大力实施“双联双智双提升”行动,把工业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作为打造工业智造明星城的优先选项。科学谋划,加强对接,提升2020世界工业与能源互联网暨国际工业装备博览会影响力,彰显常州工业与能源互联网特色。五是提升大数据产业集聚度。优化大数据产业布局,支持各区依托已有的数据中心做大做强大数据产业,大力引进5G产业、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领域配套项目,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工业企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运用大数据技术形成新型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数据驱动型企业,加快形成“数字常州”新特色。

       (六)突出可持续发展,注重产业提质升级。一是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以市级绿色工厂创建为抓手,以绿色企业集聚发展、绿色产业生态化链接和绿色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方向,开展绿色工业园区创建,培育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7家,省级及以上绿色园区2家。二是实施绿色改造。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力度,实施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能源利用高效低碳化改造、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改造、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完成能源审计企业39家、节能监察企业85家、清洁生产审核企业39家、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50个。三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认真落实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全力配合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提升污染治理水平,有效改善环境质量,推动全市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四是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低端低效落后产能,深入调研排查,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项目,加强项目动态跟踪服务。五是推进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在各辖市(区)完成规上工业企业综合评价分类基础上,全面推进用地三亩以上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综合评价分类。深化结果运用,加快推动我市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差别化政策制定实施和招商引资等工作的辅助运用。六是抓好涉军企业发展指导服务。提升涉军企业保密资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和备案管理等服务水平,开展民参军项目对接,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七)突出底线思维,夯实安全生产基础。一是全面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有关安全生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理念,全面加强对相关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确保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落实落细,不断筑牢安全生产底线。二是持续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落实《常州市化工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对列入全市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的所有化工企业和化工园区(集中区)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排查企业风险隐患,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重点聚焦沿江地区、环境敏感区、园区外、规模以下等企业,全年关闭退出生产企业50家以上。三是持续推进民爆、船舶修造行业安全生产整治提升。落实《常州市民爆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和《常州市船舶修造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严格按照时序进度从严、从细、从实、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继续推动民爆、船舶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活动,建立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四是加快小微化工企业和铸造行业整治提升。组织开展小微化工企业安全环保专项核查,配合做好违法违规“小化工”专项整治行动,大力整治化工行业“小散乱污危”等突出问题,逐个企业形成问题反馈清单,督促企业按照清单制定整改方案,狠抓整改落实。开展铸造行业整治提升,按照“提档升级一批、完善手续一批、限制退出一批”思路,全面提升存量铸造产能水平。

      (八)突出精准施策,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出台《常州市加快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大力实施“改革创新”、“融资输血”、“松绑减负”、“健康引领”、“优质服务”、“保驾护航”六大工程,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全年新增私营企业户数13000家,新增个体工商户33000家。促进民营经济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实现传统产业和“四新”经济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格局。二是优化发展环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构建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中小企业帮扶力度。6月30日前完成全市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和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清算工作,年底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进度达到100%,实现实体经济降本减负。提升服务水平,整合各类资源,加快推动市、辖市区、镇三级中小公共服务体系全覆盖,全年新培训各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7万人次。

       (九)突出党建引领,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一是明确党建工作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抓手,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全局年度重点工作,进一步强化机关政治属性,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压实党建主体责任,切实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各个环节。二是推动党建工作创新创优。通过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让初心使命扎根党员干部思想深处,转化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原动力,不断开创工信工作新局面。通过开展“‘党建+业务’双融合共提升”知识竞赛等活动,多举措推进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提升全系统党员综合素质。通过申创市级机关特色支部,全力搭建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平台,打造“促工业发展做服务先锋”党建品牌。围绕全市“重大项目强化攻坚年”部署要求,聚焦“推进作风建设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任务,打造工信一流干部队伍,着力在项目一线发扬攻坚精神,着力在专班一线展现组织力量,着力在企业一线彰显党员风采,着力在“两战”一线体现担当作为,为打造工业智造明星城提供坚强保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