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建议第256号的答复
索 引 号:014109488/2025-00076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教办〔2025〕121号 发布机构:市教育局
生成日期:2025-06-03 公开日期:2025-06-03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常州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建议第256号
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建议第256号的答复
常教办〔2025〕121号

陈凯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我市大力推进“老幼共托”的建议》收悉,衷心感谢您对我市“一老一小”工作的关心与支持。现结合市教育局职能,针对“着力加大‘老幼共托’相关人才的培育”建议,答复如下:

一、工作现状和成效

(一)强化院校专业布局,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老幼共托”领域人才储备,积极引导院校优化专业设置,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江苏理工学院、常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溧阳中等专业学校等 8 所在常高校、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已开设学前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等专业,年培养相关专业学生超1500人。部分院校通过产教融合模式,与养老机构、托育中心建立合作关系,例如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受市卫健委委托承办“江苏省托育职业技能竞赛”集训班,将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相结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下一步,我们将推动院校在现有专业中增设“老幼共托”方向课程,探索开发跨龄照护模拟训练项目,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二)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构建实习实训体系

为提升学生跨龄照护实践能力,我市积极推动院校与“老幼共托”服务机构共建实习基地。例如,钟楼区“众心・爱荷民生综合体、新北区绿都万和城“全龄友好”康养服务综合体等项目,已成为常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州卫生高职校等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在真实场景中参与老年人护理、幼儿保育等工作,积累跨龄服务经验。同时,常州工学院等高校通过“产教融合大楼”等平台,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体系,将企业需求融入教学内容,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市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超一千余个,其中涉及养老托育领域的占比逐年提升。未来,我们将鼓励更多院校与社区、企业合作,建立“老幼共托”专项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实践机会。

(三)完善从业人员培训,提升现有队伍素质

针对现有养老和托育从业人员,我市通过交叉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竞赛提升其专业能力。例如,天宁区开展托育机构从业人员集中培训,并计划组织育婴员、卫生保健员等职业技能培训,覆盖全区19 家托育机构。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联合行业协会,为从业人员提供老年护理、幼儿急救等专项课程,通过考核后颁发培训证书。此外,市教育局、卫健委等部门联合举办托育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训,推动从业人员技能提升。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尝试探索开设“老幼共托”复合型人才培训专班,建立系统的技能培训和认证渠道,确保从业人员具备双重服务能力。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推动在常院校与养老托育机构深度合作,共建“老幼共托”实践教学基地,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场景深度对接。支持院校联合行业企业开发跨学科、模块化课程,将老年护理、幼儿保育、代际活动设计等核心技能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跨龄照护能力培养。鼓励院校邀请养老托育机构管理者、资深从业者参与教学,通过案例研讨、工作坊等形式分享实践经验,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二)构建“双师双能”师资队伍体系

实施“老幼共托”师资能力提升计划,支持专业教师定期到养老托育机构挂职锻炼,积累一线服务经验;同时引进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专兼结合、校企协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推动建立师资培训资源库,开发跨龄照护专项培训课程,通过专题研修、技能比武等形式,提升教师在跨龄需求评估、双龄活动设计等领域的教学能力,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三)完善从业人员培训认证体系

依托公共实训基地和行业协会,建立覆盖“老幼共托”从业人员的分层分类培训体系,针对在职人员开展老年心理学、幼儿急救、跨龄沟通技巧等交叉技能培训,探索“理论学习+模拟实操+岗位实践”的一体化培养模式。联合相关部门研究制定“老幼共托”从业人员能力认证标准,规范培训考核流程,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能力证书等方式,提升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推动建立持证上岗制度。

(四)强化政策激励与社会协同

加大对“老幼共托”相关专业的政策扶持,在院校专业建设、实训基地申报、科研项目立项等方面给予倾斜,引导更多院校增设相关专业或方向。研究制定从业人员岗位补贴、职称评定等激励政策,提升职业吸引力和稳定性。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推广等形式,广泛传播“老幼共托”职业价值,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一老一小”服务的良好氛围。

(五)探索智慧化培养与服务模式

推动院校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发“老幼共托”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模拟共托场景中的典型问题,提升学生应急处理和跨龄沟通能力。搭建人才供需信息对接平台,整合院校、企业、机构资源,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精准匹配,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同时,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加强与长三角及国际相关领域的交流合作,吸收前沿理念,优化我市人才培养路径。

通过以上举措,我市将构建“院校培养有深度、企业实践有力度、政策保障有温度、数字赋能有精度”的立体化人才培育体系,为“老幼共托”模式在常州落地生根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和智力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