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计划
索 引 号:014109445/2022-00153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发改委
生成日期:2021-12-31 公开日期:2022-01-03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计划
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计划


2021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市发展改革委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要求,着眼“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发展定位,落实“532”发展战略,扎实开展“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稳步推进市领导牵头专班工作,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一、抓统筹重调度,保障经济运行稳中加固

一是注重规划引领。做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围绕“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推动全市29个专项规划编制,牵头完成了《常州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常州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常州市“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常州市“十四五”数字经济规划》《常州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美丽常州建设总体规划(2021-2035)》等一批专项规划编制。

二是发挥参谋作用。全面加强经济形势分析研判,形成分析报告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全市经济运行情况报告多次被《江苏发展改革动态》刊用。研究制定《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任务常州贯彻落实意见》等一批重点政策文件,转化为领导决策和全市行动纲领,完成《新发展格局下常州智能制造产业崛起路径探析》等13项重点调研课题,《常州建设江苏中轴枢纽城市战略研究》被省发改委评为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三是做好疫情保障。面对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挑战,第一时间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经济运行保障工作的通知》,牵头制定出台《关于应对疫情影响重点支持服务业相关企业稳定发展的若干举措》,兑现政策资金超10亿元。强化物资保障,有序采购19个品种865万件物资,共计1970万元;常州突发疫情期间,紧急调拨发放防疫物资63万件。

四是强化目标考核。积极与省发改委对接沟通,确定2021年度省高质量发展考核常州市个性指标9大类19个计分点。按照“无缝对接省考指标、聚焦全市重点工作、注重地区差异发展”原则,制定《2021年度辖市区高质量发展考核实施方案》,并以市考核办1+5文件下发。组织开展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业务培训会,进一步明确目标,传导压力,确保完成年度考核目标任务。

二、抓产业重创新,助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一是强化项目支撑。聚焦重大项目“招推服”各环节,修订完善《重大项目库管理办法》《常州市市级政府投资项目事前绩效评估实施方案》,制定下发《“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评比办法》《关于下达2021年工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支持重大项目设备投入奖励资金的通知》,探索建立重大项目融资服务平台,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2021年推进实施省重大项目28个,其中20个新建项目全部开工,产业类项目数量和新开工项目数量均列全省第一。全市重大产业项目304个,项目数量、完成投资同比分别增长7%、7.5%,新入库总投资超30亿元或3亿美元项目22个,其中超100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4个。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和政策资源,全年共争取到中央、省相关资金23.5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197亿元,额度列全省第一。其中,工业领域7亿元、服务业领域0.96亿元、保障性住房领域6.9亿元。发行企业债券4期,发行总额22.2亿元,资金额创近年新高。2个REITs项目成功入选全国基础设施REITs试点项目库,光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成功入选全国16个绿色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

二是打造战新集群。全省征集200名专家组成战新集群专家库,开展战新项目第三方独立评价试点,起草《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公共服务综合体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及《集群领军企业培育和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加快推进优势产业链建设,动态调整十大产业链企业库,目前入库企业达992家,6个项目入选省战新产业专项,江苏天汇空间信息研究院国家空间信息综合应用工程项目获支持资金5600万元。

三是深化“两业”融合。坚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我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建立服务业重点领域监测体系,发起设立 “常州市现代服务业产业基金”,首期规模5000万元。强化融合试点培育,天宁经济开发区入选第二批国家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全省唯一区域试点)。成功举办“深融新智造、服务新中轴”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深融发展大会、常州创洽会、2021城市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论坛,发布高铁新城能源互联网示范市建设规划,现场签约项目6个,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连续3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四是提升创新实力。稳步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环太湖科技创新圈建设,在平台建设、体制机制、创新要素集聚等方面谋划一批创新举措、布局一批重大项目,常州与无锡、苏州、上海嘉定区、青浦区、浙江湖州、嘉兴、安徽宣城共同签订《共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功举办2021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江苏分会场活动,常州成为全省唯一实现双创基地全域覆盖的设区市。3家企业获批省级产业创新中心,数量全省第二,新增14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参与“全创改”实践,“新型研发机构科教融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项目成功入选国家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清单。

三、抓转型重生态,推动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一是推进“双碳”工作。牵头筹备设立常州市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研究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制定《关于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工作方案》,全面排查整治“两高”建设项目。强化能耗总量控制,科学分析“十四五”能耗双控形势,建立完善全市重点企业用能情况监测体系。

二是促进转型升级。扎实开展钢铁去产能“回头看”自查核查,推进实施《常州市印染行业发展规划(2019-2023年)》,形成《常州市关于提升汽车整车企业产能利用水平的整改报告》,比亚迪项目获批20万产能,理想汽车完成技改项目备案。制定《常州市推动老工业城市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打造“产业名城”工作方案》《常州市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连续2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三是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常州经济开发区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19个建设项目已竣工8个,完成投资约22亿元。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成功列入国家园区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目录,江苏绿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入选首批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骨干企业。

四是加快长江经济带建设。制定《2021年常州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要点》《2021年常州市长江大保护攻坚提升方案》,编制《常州市加快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实施方案》,开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回头看”督查,9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个性问题全部通过省级验收,实现阶段性“清零”。《常州市坚持系统治理加速破解“化工围江”难题》经验全省推广,洮滆片区流域入选全国第二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

四、抓区域重协作,助力城市能级加快提升

一是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编制《常州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与无锡、湖州、宣城建立“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省际毗邻地区)发展改革联席会议制度,溧阳与郎溪、广德签署《高质量推进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协议》。加快推进宁锡常接合片区建设,重点支持溧阳、金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常州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工程即将开工,常州轨道交通二期项目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加快建设长三角区域物流中心,编制《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建设方案》,高效推进综合港务区建设、新长江码头改扩建项目等项目建设,聚盟物流园、东港物流基地入选2021年度省级重点物流基地名单。

二是积极建设“一带一路”交汇点。印发《2021年全市“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工作要点》,“中国—沙特文化交流中心”项目列入省“一带一路”建设“十四五”规划。全省首届东亚企业家太湖论坛活动期间,成功举办“高端装备和新能源产业合作对接交流会”。全年备案企业境外投资项目44个,投资总额4.23亿美元。

三是扎实开展“三对口”工作。推进苏陕对口协作,常州—安康直航开通,全年安排苏陕协作项目337个,开工率100%。全力做好对口支援,实施援疆、援青项目68个,援建资金2.22亿元。开展苏辽对口合作,与葫芦岛市开展推进创业创新、发展“飞地经济”等合作交流。推进南北园区合作共建,《常州盐城工业园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获省委省政府批复,两市共同制定《常州盐城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规划》,成功签署《关于加快推进常州盐城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关于共同打造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合作协议》。常州市对口帮扶安康市工作组和常州高新区大丰工业园双双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五、抓改革重融合,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一是推进改革示范。落实“放管服”改革任务,全年完成行政审批事项206件,均按期办结,无超期,无投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开展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专项调研,形成《常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报告》,常州入选国家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国家民营经济示范创建城市,营商环境便利度排名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推进社会信用体系改革,成功举办“诚信建设万里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常州站主题宣传活动,常州成为国家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开展省级国有企业混改试点,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全省第二批混改试点企业名单。

二是推动城乡融合。编制《常州市“十四五”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常州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全国首届县城补短板强弱项现场会在溧阳成功召开。推进国家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建设,武进区列入第三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制定《常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建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大项目库,成功举办2021年全国“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活动全国主会场活动。

三是深化产教融合。编制《常州市产教融合核心区建设方案》,成立常州跨境电商产教联盟等4家市级产教融合联盟并正式运行,常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二期、科教城现代工业中心提升项目建成投用,目前累计培育省级产教融合试点企业29家,数量居全省第二,常州成为全国首批、江苏唯一“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六、抓民生重服务,促进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一是落实惠企政策。落实电价收费各项优惠政策,全省率先出台《关于规范供电行业收费,提升“获得电力”水平的行动方案》,全年减轻各类企业用电成本约14.53亿元。持续抓好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负政策,2020年度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总额同比下降11.57%(2021年度出2020年度数据)。充分拓展为企服务渠道,发挥窗口、平台、管道作用,成功举办碳达峰碳中和、新能源汽车、两业融合、房地产形势分析、数字经济等5期“发改下午茶”对接交流活动。

二是提升为民服务。全省率先编制《常州市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2021年版)》,出台《常州市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常州发展社区服务业促就业经验做法全国推广。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制定出台《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备案实施细则》,全年完成商品住宅价格备案项目199个、备案面积715万平方米。聚焦民生,密切跟踪市场价格和供需变化,依托平价商店稳价惠民,全年平价蔬菜平均让利幅度约21%,让利金额约2000万元。

三是守住安全底线。保障粮食安全,制定下发《2021年度常州粮安责任制考核细则》,将其纳入全市综合考核体系,深入开展涉粮问题巡视整改,出台《市本级应急救灾物资协议储备的实施意见》《市本级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暂行办法》《市本级物资储备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等文件,全年收购粮食61万吨,轮换储备粮12.6万吨。保障油气管道及电力安全,制定《2021年全市发展改革系统安全生产工作要点》,印发《常州市油气输送管道(储气库)企业安全生产承诺制度》,开展常态化督查检查。面对全国范围内电力供应短缺风险,紧急启动有序用电方案和电力供应应急预案,实施错峰轮休,牵头拟订《关于下达今冬明春有序用电工作责任书的通知》,全力维护经济社会平稳大局。

七、抓党建重作风,保证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一是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成立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市发改委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全面部署,强势推进。强化理论学习,开展26次中心组理论学习,举办7期“发改讲堂”,开办领导干部专题读书班,组织全体党员研读《中国共产党简史》等书目,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中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推动实境教育,积极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通过祭奠革命先烈、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等系列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持学用结合,扎实开展“我是党员我先上,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梳理汇总群众“急难盼”实事项目32项,目前已完成22项,以项目建设成果检验学习教育成效。

二是全面加强作风建设。开展作风建设提升行动,印发《市发改委2021年作风建设提升行动计划》,召开全委警示教育大会,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观看《贪殇》等廉政教育片,开展“私车公养”、挂证取酬和违规借贷三类问题专项治理,扎实开展“三亮一查”活动,努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干部队伍。创新开展“巾帼心向党、奋斗新征程”主题活动,“青年心向党,奋斗新征程”青年斗书大赛,着力提升干部队伍精气神。

三是树立发改良好形象。充分运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展示发改形象、传播发改声音。修订完善《发改委信息宣传工作评分细则》,上线运营“常州发改”公众号,刊发改版《常州发展与改革》5期,《创新浪潮涌 引领高质量》等3篇文章在《开创》发表,“发改新声”栏目影响力不断增强。注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全委党员干部自觉担使命、强落实、走在前、作表率。牵头成立市数字经济综合党委,全力打造“云上数字、链上党建”党建品牌。价格认定中心党支部被评为“市级机关特色党支部”,机关四支部被评为“市级机关优秀基层党组织”。认真办理人大建议21件、政协提案30件,办理满意率达100%。

 

2022年工作计划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全面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实施“532”发展战略的第一年,全市发改系统紧扣“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要求,聚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抢抓机遇、砥砺奋进,真抓实干,为“强富美高”新常州建设贡献力量。

一、一如既往抓重大项目,强化经济发展新支撑

高标准管理项目。持续优化“全方位、全流程、全周期”项目管理模式,结合“532”发展战略,重点加强对“两高”认定、产业准入、土地供应等要素的综合评判,提升项目“含金量”和“成熟度”。进一步延伸重大项目管理链条,探索开展重大项目综合评价,重点从投资强度、科技含量、产出效益、资源消耗、支撑带动、社会就业、人才密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提高重大项目质量效益。科学编制2022年市级政府投资计划,探索制定《政府投资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管理办法》,抓好专项债券、REITs项目储备,争取更多资金支持。

系统化推进项目。持续优化“周巡查、月通报、季督查”项目推进机制和“现场办、平台办、会商办”问题处理方式,带头发现研究问题、集中力量解决问题,全力抓好交办问题的过程管控和销号管理。集中精力抓好共性问题攻坚,特别是对于土地调规、集体土地入市等疑难问题,继续完善协调机制,寻找解决路径。全力做好2022年省重大申报项目后续跟踪服务,努力为常州重大项目建设争取更多资源要素。

多举措服务项目。进一步拓展项目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重点加强对项目融资、招工用工、生产配套等方面的跟踪和服务,为重大项目顺利建设、投产达效提供坚实保障。加快探索重大项目融资服务平台建设,促成项目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线上对接,解决企业增资扩产后顾之忧。全面跟踪落实设备补贴、基础设施配套费奖励等扶持保障政策落实情况,强化各地区与市级部门对接,做好政策宣传和配套支持,提升项目企业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全力以赴抓创新驱动,抢占现代产业新高地

做优特色集群。坚持量质并举,加快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建设,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依托我市新能源产业优势,努力争取打造国家新能源战新产业集群。瞄准产业前沿、对标行业先进,重点培育工业和能源互联网、集成电路、机器人等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

强化数字赋能。抢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行动,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推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研究制定《“两业”融合发展意见》,打通“两业”双车道政策渠道。持续推进高铁新城能源互联网示范市建设,全力打造能源互联网常州样板。

提升创新载体。持续推进武进区国家级双创基地以及常州高新区、钟楼区、科教城和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等省级双创基地建设,组织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省级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以及省级“双创”团队。围绕推动两湖创新区、中以创新园建设,抓好国家、省产业创新政策研究对接,制定针对性政策措施,切实发挥好中以创新园政策研究组职能,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全力打造开放创新试验田、国际合作双通道、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三、坚定不移抓能级提升,打造区域发展新优势

推动能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建设规划报批工作,重点关注常泰城际铁路、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展,加快高铁新城建设,进一步加强与泰州协同,强化中轴枢纽支撑。推进长三角物流中心建设,布局“1核心3枢纽8中心”,推进综合港务区“一区三港”建设,打造常州南站、武南、苏浙皖物流枢纽,建成京东“亚洲一号”智慧物流中心等项目,研究出台《加快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筹备长三角现代物流高峰论坛,努力争创国家冷链物流基地和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积极融入苏锡常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一批跨区域的重要合作事项、重大协同项目。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成立全市新型城镇化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积极整合要素资源,持续推进溧阳、金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探索落实省重大支持事项,利用政策红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常州花木产业的提档升级和业态创新,努力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加快推进天宁区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管护改革省级试点和新北区农村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争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创建国家民营经济示范城市为契机,全力推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落地见效,营造企业发展良好制度环境。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制定“网上办”事项清单目录,建立健全“就近受理申请、审批权属不变、数据网上流转、批件快递送达”服务模式,推动实现同一事项异地办、就近办、全城通办。谋划编制营商环境重点任务清单和创新改革任务,压实责任,鼓励创新,争取在更多领域争创“第一”“唯一”。全力做好有序用电工作,打好迎峰度夏(冬)攻坚战,确保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四、持之以恒抓绿色低碳,打造美丽常州新样板

扎实推进长江大保护。聚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坚持举一反三、追根溯源,巩固问题整治成效,推动长江生态环境本质向好。统筹做好洮滆片区流域治理,谋划建立跨地区协同治理水环境的体制机制,努力破解跨流域治理难题。研究制定沿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样板区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区建设项目推进计划,完善《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实施方案》,努力争创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

持续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强化能耗总量控制,全力做好减煤控煤,建立“两高”项目处置、能耗双控应急预案,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源低碳供给,加快推进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国家试点工作,探索风电、氢能项目建设可行性,推广低碳分布式能源站,加快白鹤滩水电送电江苏特高压输电项目常州段建设,早日打通低碳送电通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励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企业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发电项目,推进新创碳谷余热发电项目、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建设。

积极争创碳达峰试点城市。以争创碳达峰试点城市为统领,推进产业生态化、企业低碳化、能源绿色化,积极构建发展“绿色谱系”。完成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方案和工作方案编制,推进落实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专项方案,加快实施传统产业更新升级和绿色化改造,推动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绿色化循环化升级改造,倒逼产业体系加快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发展。

五、用情用力抓民生福祉,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

兜牢民生底线。牵头抓好共同富裕文明向善现代化常州建设任务,制定年度重点项目、重点工作清单,抓好落实。促进富民增收,从推进创业创新、抓好就业工作、推动农民持续增收、重点培育市场主体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惠民水平等5个方面落实工作举措,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全力推进民生领域补短板、强弱项、提质效工作,推动“8个更”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聚集“一老一小”问题,摸排储备一批项目,争取城企合作普惠专项资金,引导更多社会力量进入普惠性养老托育领域。

推动减负增效。聚焦企业生产重点关注的水电油气领域,探索出台非居民用管道天然气代购代销政策,落实水电气政企共担机制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研究制定东部片区供热保障以及终端销售价格方案,有序推动工商业用户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常态化开展“发改下午茶”等政企交流活动,依托“发改公众号”平台,及时发布相关政策,进行政策解读,倾听企业诉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筑牢安全防线。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为抓手,夯实各级政府主体责任,全力抓好粮食收购轮换,加强粮油市场监测预警。常态化做好疫情防控物资储备,有序推进应急救援救灾物资储运中心建设,制定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分批落实到位。保障油气管道和电力安全,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整治,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能力水平。高度关注金融、房地产等领域苗头性潜在性问题,加大宏观调控指导,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六、从严从实抓党的建设,奋进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始终胸怀“两个全局”、牢记“国之大者”。切实扛起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推动全委各级党组织切实把管党治党责任落到实处。建立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分析研判机制,严格履行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强化制度执行,抓好日常管理,把管理和监督寓于实施领导的全过程,推动全体人员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躬身践行“两个确立”,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聚焦重点领域,切实加强和改进“四风”问题,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巩固涵养良好政治生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扎牢思想篱笆,绷紧廉政之弦。始终保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扎实开展党的纪律教育活动,强化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规矩意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依法执行决策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切实加强法治机关建设。持续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服务,强化问责问效,激励担当作为。

          努力营造干事创业氛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发改干部队伍。强化对机关文化氛围的建设打造,提升机关氛围和干部能力建设,全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本领高强的干部队伍,调动工作积极性,激发聪明才智,增强干部职工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关心关爱干部职工,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难题,多渠道丰富机关文化生活,努力营造机关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与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