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公司、直属单位:
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常州建设高水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意见》(苏政办发〔2016〕24号),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现就推进全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加强现代农业建设的决策部署,紧扣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率先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以全面提升全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核心,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科技支撑、服务保障”的指导原则,以水稻、小麦两大作物为主要对象,以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为重点环节,加快推进农机科技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培育壮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重点突破三麦机播、高效植保等薄弱环节,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深化农机农艺融合,不断增强粮食生产综合保障能力。
二、目标任务
到2018年,全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其中水稻、小麦生产的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六大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5%、85%、90%、95%、70%、80%以上;培育从事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的农机服务组织200家以上,全程机械化服务面积占比达到75%以上;形成一套适合本地实际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
三、工作重点
(一)优化全程机械化的结构和布局。抓好存量机具的优化,鼓励发展75马力以上大中型拖拉机,形成以大马力拖拉机耕翻为主体、中小马力拖拉机为补充的耕翻装备结构;稳步发展乘座式插秧机,替代手扶式插秧,推广普及机插秧“五替代”技术,形成以乘座式插秧机为主体、手扶式为补充的水稻种植装备结构;加快发展高效植保机械,因地制宜发展高地隙自走式喷杆植保机和植保飞行器,形成以自走式植保机为主体、担架式植保机和植保飞行器为补充的植保装备结构;稳步发展联合收割机,强化跨区作业的信息调度和服务,形成以自我收获为主、跨区收获为辅的机收格局;合理发展粮食烘干机,做到科学布置、注重使用效率和效益,形成粮食烘干以农机服务组织为主体、粮食收购部门为补充的烘干体系。
(二)主攻全程机械化的薄弱关键环节。重点突破三麦机械化播种,要根据小麦品种、播期、秸秆还田方式、土壤条件及配套农艺技术的差异,合理选择作业模式和配套机具,加大小麦种植复式、联合作业机械推广力度,形成适合本地特点的三麦机播装备、技术路线和农艺措施,依靠装备和技术不断挖掘三麦产量增长潜力。巩固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示范推广喷滴灌集中育供秧技术、麦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水稻机插秧技术,提高水稻机插质量和集成技术,压缩控制直播稻种植面积。开展高效植保机械的试验、示范、推广,示范推广高地隙自走式喷杆植保机械、植保飞行器等高效机械,减少减轻植保强度,加大新技术培训力度,指导用户安全使用好植保机械装备。
(三)培育全程机械化实施主体。建立以农机服务组织为实施主体、农机农艺技术指导、标准化支撑的“一体两翼”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模式。根据各地粮食种植分布及服务能力,科学布局农机服务组织,鼓励流转土地,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和服务,指导合理配置机具,注重提高机具的使用率。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完善农机服务组织人员聘用、机务管理、机具维修、安全生产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等制度,强化农机服务组织规范化建设。重点培育从事粮食生产服务的农机服务组织300家,其中从事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的农机服务组织200家以上,全程机械化服务面积占比75%以上。
(四)制订全程机械化的集成技术与操作规程。围绕全市稻麦生产,以国家、省农业地方标准制订项目建设为抓手,农机农艺联合开展稻麦轮作区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通过技术总结、攻关,达到农业部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实现水稻耕、种、收、植保、秸秆还田、烘干6大环节全程机械化,各项主推技术全部标准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各地要把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实,成立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本地区全程机械化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时序进度和发展质量要求。农工办、发改、财政、国土、水利、农业、粮食、环保等部门要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农业部门要做好机具推广、技术培训、督查等工作,组织实施好各项扶持政策和推进措施;财政部门要积极安排专项资金,为加快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提供资金保障;国土部门要帮助化解烘干设备、农机库等用地难题;金融、粮食等其他部门也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确保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顺利推进。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稳步加大农机化资金投入,扶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各辖市、区也要根据实际需要,安排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专项建设资金。整合农机购置补贴、基层农机人员培训、农机合作社维修点建设、三新工程、科技入户等项目资金,重点向承担实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主体倾斜,向三麦机播、产地烘干、高效植保机械化等薄弱环节倾斜。同时,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鼓励社会资金以不同形式参与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工作中来。
(三)注重农机农艺融合。建立农机农艺融合体制机制,围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六个环节的农机装备,在良种选择、育秧技术、植保技术和田间管理等关键环节方面加强指导。农机农艺部门要成立攻关小组,围绕三麦机播、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高效植保等薄弱环节的生产机械化加强攻关,形成适合本地实际的、可操作、可推广的标准化技术及操作规程。
(四)强化宣传考核。各地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充分利用送科技下乡、农机科技入户、组织现场演示会等手段,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认识,动员和鼓励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种田大户、基层干部及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各地要结合本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实际,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加强监测评价,及时掌握进度,主攻薄弱环节,确保按期实现发展目标。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2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