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名称: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095号的答复 |
索 引 号:014109488/2023-00199 |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
文件编号:常教办〔2023〕103号 |
发布机构:市教育局 |
生成日期:2023-08-28 |
公开日期:2023-08-28 |
废止日期:有效 |
内容概述: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095号 |
|
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095号的答复 |
常教办〔2023〕103号 |
民盟常州市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我市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常州紧抓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城市建设契机,坚持内培外引、引育并举、专兼结合,打造更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已有举措
(一)拓宽教师引进渠道。大力实施“优才计划”,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加大职业学校公开招聘自主权。对于紧缺型人才,在招聘时适当降低学历要求,确保能够招引部分实践经验多、操作水平高的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实施五年制高职产业教授遴选行动,从龙头骨干、高新技术等优质企业中选聘五年制高职产业教授50名,参与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资助高职院校与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等,双向选择高层次人才到单位兼职。
(二)丰富教师发展平台。联合江苏理工学院建设省职教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实施“五个一”建设实施项目。依托华师大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成立全省首个“石伟平”职业教育博导工作站,培养职业教育领军人才10名,整体辐射职业教育专家型、研究型队伍建设。支持高水平职业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获批国家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推荐企业1家、省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9家,约占全省1/4。
(三)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贯穿于专业课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明确专业课教师在职称评审时,应具有教学业绩、教育研究、专业实践、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成果。2022年,进一步修订“五级梯队”名教师评选细则,将职业学校评选条件进行单列,晋升“五级梯队”,须满足近5年来在行业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工作经历累计在半年以上,具有本专业相关的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证书或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
(四)实施教师多元激励。开展“龙城十佳双师型教师”“龙城十佳教授”评选,给予每位入选者2万元奖励,在市级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评选中,向“双师型”教师适度倾斜。实施职业学校教师产业服务能力提升项目80个,对教师牵头申报并获批的市级以上政府部门设立的科研项目,给予1:1配套经费支持,鼓励教师开展“四技”服务,给予每件授权专利最高5000元奖励。获批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0个,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9个,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7个,占全省1/4。
二、存在困难
(一)事业编制增核难度大。在事业单位编制“只减不增”的刚性约束下,职业学校十年未增编,部分热门专业教师数量不足,课务量较大无法脱产参与企业实践,导致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研发能力不足,专业发展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节奏。
(二)优秀人才引进难度大。企业优秀人才大都学历水平不高,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时受到门槛限制。尽管有些紧缺学科专业降低学历要求,但有时仍达不到开考比例。进入学校后,此类人员在专业发展上缺少“绿色通道”,导致专业发展受阻,积极性不高。
(三)聘任技术人才难度大。学校聘请、引进企业高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所给付的劳动报酬难以与社会相关企业相比,很多企业优秀人才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带有公益性质,开展阶段性集中教学相对容易,长期固定服务学校难以实现。
三、下一步举措
(一)优化“双师”引才模式。开展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支持职业院校、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互选互聘高层次人才,实现人才在校企之间共享。根据“常有优学”三年行动计划,加大五年制高职产业教授选聘力度,参与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和教学诊断等,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支持“技术精英”引领,对中职学校引进大国工匠、全国劳模、非遗传承人等省级以上技术技能人才,给予专项补助。
(二)强化“双师”标准落实。严格落实国家、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市教育局要组建专家团队,进一步研制认定实施办法,明确认定范围,严格认定标准,落实“双师”责任,着力打造一支德技双馨、素质优秀、专兼结合、结构合格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要进一步指导学校制定“双师”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为教师精准提供教育教学、岗位实训、继续教育、企业实践机会,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三)实化“双师”培养路径。依托江苏理工学院,深化省职教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建设,开发建设“双师”培育课程资源,推动实施“双师”能力提升计划。要结合常州产业特点深入重点、骨干、龙头企业,提供机会让优秀人才走进企业,加强实践,不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教师。探索实施职业教育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推行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改革,吸引优秀学生从事职业教育,支持江苏理工学院扩大职教硕士培养规模。
(四)深化“双师”发展平台。严格落实“五年一周期全员培训”“五年累计不少于六个月一线实践”要求,夯实职业学校教师“双师双能”基础。深入开展教师产业服务能力提升行动,鼓励职业学校教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总结提炼技术难题,牵头申报科研项目,并在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过程中,以专利形式创造创新成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对符合要求的给予奖励。重点建设10个左右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0个左右省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10个左右省级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