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2024年工作总结
索 引 号:014109840/2025-00029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生态环境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生态环境局
生成日期:2025-04-25 公开日期:2025-04-25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厅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推进污染防治、太湖治理、生态建设等重点工作,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常州,为“万亿之城再出发”汇聚更多绿色动能、增添更多生态底色。太湖治理实现历史性突破,太湖水质近30年来首次达Ⅲ、重回“良好”湖泊,其中我市椒山点位首次达到Ⅲ类,太湖常州水域总磷同比改善24%,对全湖总磷改善幅度贡献率达182%、位列环湖城市第一。长荡湖水质稳定达Ⅳ类,滆湖常州水域水质首次达Ⅳ类。“危污乱散低”治理获部省肯定,全年累计整治企业3273家,腾退、盘活低效用地2.5万亩,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2104吨。传统特色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经验做法列入省政府与生态环境部共建试点,入选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正面典型案例。“双碳”行动推进获得肯定,率先开展碳足迹管理工作,扎实推进近零碳园区、工厂、社区建设,搭建“双碳公共服务平台”。成功举办第十二个“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连续两年受邀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向世界分享常州“新能源之都”绿色低碳发展经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三年改善,PM2.5浓度绝对值为有监测数据以来最低。治理能力提升成效显著,全面推进污水收集处理“五统一”机制,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8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治理率同比提升30个百分点。创新开发“互联感知+水美常州”数字应用系统。累计争取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11.5亿元、同比增长33.8%,全市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9%。“两山”理念探索成效显著,全省首建“两山”理念实践创新展示馆,洮滆片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通过省级评审。累计建成国际生态学校21所、位列全省前列,溧阳天目湖自然学校获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授牌。典型示范引领成效显著,13个案例分别入选绿色低碳、生态补偿、损害赔偿等全国、全省典型案例,全系统先后15次获全国执法先进集体,60多位同志荣获部、省、市授予的“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抓项目攻坚,提升生态环境“满意度”。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年实施7117项污染防治工程。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开展VOCs全流程、全环节综合治理,累计完成306项VOCs治理工程、371个储罐高效呼吸阀更换,滨江化工园区VOCs年均值和最大小时浓度均值分别同比下降40.0%、50.8%,改善幅度全省领先;实施重点行业超低排放与深度治理,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下降3.09%,在沿江八市中下降幅度最大。抓好扬尘管控,通过热点网格、走航车、激光雷达等排查出扬尘源问题1873处,均第一时间组织整改到位。强化太湖综合治理,全年实施242个治太项目、年度投资130亿元。完成4431家涉磷企业规范化整治,工作经验两上央视新闻联播;新改建生活污水管网108公里、工业污水管网20公里,完成186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建高标准农田5.5万亩,完成溧阳市太湖一二级保护区内农田退水治理;竺山湖、滆湖分别完成生态清淤300万方、630万方;滆湖完成3.22平方公里圩区清退,溧阳市长荡湖保护区养殖池塘清退2.4万亩。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动态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督单位名录和地下水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完成75家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回头看”和58家重点监管单位土壤与地下水周边监测。完成92个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备案。

(二)抓改革创新,提升工作成效“显示度”。基于常州实际,探索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和机制,提升治理的精准度和科学性。开展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构建溯源-治理闭环治理体系,全市划定污水排放控制区739个、面积1772平方千米,完成所有污水排放控制区溯源排查。出台问题排污口“一口一策”分类整治方案,持续推进入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1200余条骨干河流一级支浜优Ⅲ比例同比上升2.6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同比下降7.9个百分点,氨氮、总磷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7.5%、15.5%。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推进生态绿城建设,完成54个工程建设项目,累计增核5500亩、扩绿1500亩、连网39公里。滆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示范工程纳入省级山水示范工程,获得省级奖补资金1亿元。在全省率先启动第二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完成溧阳、新北等2个生物多样性观测场站建设。深化“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按照“1457”治理体系,建设表面处理中心、涂料集聚区等“绿岛”项目,推动企业入园、集约集聚发展。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跃升,三年投资超230亿元实施168个综合治理项目,6952家“危污乱散低”企业凤凰涅槃,治理提升后的园区和项目在亩均产值和税收上均实现大幅提升。

(三)抓监管服务,提升服务发展“精准度”。找准“保护与发展”双向平衡点,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坚持有力有效服务,制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优化合成生物产业项目服务等若干措施,探索排污总量指标跨类别使用,完成218个省、市重大项目环评审批,保障重大项目落地。发布《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实践地建设指南》,着力于探索“生态+文旅”新模式。坚持依法依规监管,全市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522件,办理大案要案27件。全力打击机动车尾气检测机构弄虚作假行为,立案查处51家,吊销资质3家,出台机动车排放检验长效监管工作意见。加强行刑衔接,会同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部门,签署“深化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合作框架协议”。加快突出问题整改,按照整改销号、时序进度要求,完成2项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17项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2项省长江警示片曝光问题。

(四)抓安全生产,提升环境安全“感受度”。始终坚持底线思维,把生态环境安全作为守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责任。加强突出环境隐患排查整治,以五大类污染防治设施为重点,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百日行动”,检查企业1141家次,发现问题921个,立行立改770个,移送应急部门295个。常态化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建立动态更新、清单管理、闭环整改、“四查一整改”工作机制。大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全省率先制定“无废细胞”创建标准规范,已建成“无废细胞”55个。在全域建成并投运11个小量危险废物集中收集点,累计服务企事业单位近7000家。推动一般污泥市内处置,市内处置率90.7%、全省领先。“无废城市”建设年度评估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加强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完成7家单位18枚废旧放射源安全送贮,废源依法处置率100%。推进伴生放射性固体废物安全处置利用,综合利用已豁免的稀土冶炼中和渣4894吨,占全市历史遗留放射性废渣的95%。强化环境应急联防联控,制定市、区(县)、乡镇(街道)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职责,形成“市组织、区统筹、乡镇推进、企业落实”环境应急新常态。编印突发事件环境应急实用作业指导书,分级分类明确突发事件环境应急响应流程。开展环境应急演练29次,强化组织指挥、协调配合和快速反应能力。

(五)抓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干部队伍“忠诚度”。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全力打造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将党纪学习教育与局党组会、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相结合,组织党员参加法院听审、赴监狱警示教育等活动,带动基层党组织开展学习教育55次、专题党课31次。做好市委巡察整改,制定市委巡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方案,启动“四个一”工作机制,下发专项建议书7份,对巡察组反馈的12个类别32个方面问题,逐条分析,分解责任,完成115条整改措施。坚持优化作风效能,严格落实涉企行政检查办法和计划管理制度,全面推行非现场、低介入执法,实施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做到有案必查、无事不扰。积极开展“作风提效能服务在基层”活动,召开“三谈三听”座谈会,开通“绿色护航·环企无忧”——“你扫码·我来办”绿色直通车,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了解企业、基层群众困难和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强化内外监督执纪,聚焦“内、驻、外”强化日常监督,建立“派驻纪检监察组+机关纪委+党(总)支部(纪检委员)”三级监督网络联动管理机制,启动“内部监督+驻点监督+外部监督”三维一体“3+5+N”监督体系试点建设,实现“驻点监督”“内部巡查”全覆盖。优化形成全系统“1+1+N”专职党务纪检干部队伍,率先出台专职党务(纪检)工作者管理规定,实现专职队伍纵向到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