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2020年市政府重点工作
索 引 号:014109429/2020-00054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政府工作报告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常州市人民政府
生成日期:2020-05-15 公开日期:2020-05-15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2020市政府重点工作
2020年市政府重点工作
  今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推进“强富美高”新常州建设再出发的起步之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省两会和市委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大力弘扬“勇争一流、耻为第二”常州精神,坚持不懈抓项目、抓创新、抓环境,强力推进工业智造、科教创新、文旅休闲、宜居美丽、和谐幸福明星城建设,统筹推进“战疫情、促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奋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民生保障水平走在前列,积极探索“全面小康后发展路子怎么走”的重大命题,争当新时代市域治理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书写好“强富美高”新常州建设再出发开篇答卷。
  一
  抓好疫情防控,稳定经济增长
  慎终如始控疫情。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充分发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和医疗救治体系的作用,加强健康码准入管理,落实落细“四早”措施,加强对重点人员、场所和行业的服务管理,持续扎密扎牢疫情防控网。
  多措并举稳企业。以保市场主体为着力点,刚性落实减税减费、减租减息等各项惠企助企政策措施。全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整体配套、协同复工复产。完善联系服务企业机制。扎实开展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
  释放内需促消费。通过发放消费券等形式,大力促进消费回补、潜力释放。大力培育新型零售、生鲜电商、农村电商等商贸流通业新模式。持续推动数字化创新和扩大信息消费,新建、改造5G通信基站5000个,培育网络诊疗、在线教育、远程办公、数字生活等新业态。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促进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相互融合,打造新的消费增长点。
  二
  推动产业转型,加快提质增效
  攻坚重大项目。扎实开展“重大项目强化攻坚年”活动,聚焦产业链招商、全产业攻坚和新经济“新基建”攻坚,全年招引总投资30亿元或3亿美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1个、总投资超10亿元或1亿美元现代服务业项目9个,完成省市重大产业项目投资810亿元、竣工项目50个以上。
  聚力先进制造。完善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打造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及新型医疗器械等产业集群。引导企业加大设备投资,新实施技术设备投入超亿元技改项目30个,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30%。
  发展“三新经济”。实施“双联双智双提升”行动,大力发展“5G+工业互联网”,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新增上云企业3500家以上。着力培育数字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会展经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平台经济。
  加快企业上市。完善股改上市激励政策,实施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双百行动计划”,力争新增上市企业10家。深化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三
  坚持创新引领,加速动能转换
  培育创新企业主体。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等政策落实力度。加快培育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小巨人”企业。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50家以上。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工程和技术标准战略,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8件以上。
  做优各类创新载体。深化校地合作,新实施投资超50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25个。大力实施科教城“六个新高地”行动计划。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装备关键件创新中心试点,支持石墨烯、新能源汽车能源与信息创新中心等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新增重大公共创新平台类项目10个。
  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制定新“龙城英才计划”,扩大特色产业“人才特区”试点,绘制“人才地图”,更加精准引才聚才。实施新一轮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百千万工程”,深化“技能龙城”建设行动,加大人才教育、医疗、安居保障力度。
  四
  促进文旅融合,打造休闲名城
  建设运河文化带。深化完善老运河市区段控制性规划,编制完成老城厢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抓好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后的业态布局,启动实施春秋淹城遗址公园提升项目和东坡公园西侧、西直街历史地段等重点区域保护性开发。充分挖掘沿线文化遗产和工业遗存,通过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特色鲜明的大运河旅游集聚区。
  创建全域旅游区。支持武进太湖湾、金坛茅山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施曹山未来城等22个重点文旅项目,推进焦溪古镇保护及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加大城市宣传力度,精心举办旅游惠民月、国际动漫艺术周、“常走大运”等系列活动。推进南大街、青果巷等特色步行街建设,培育地标性夜间经济集聚区。
  打好文体惠民牌。建成投用常州文化广场。持续办好“文明社区天天乐”“文化点亮生活”“文化100”等特色惠民活动,开展“书香常州领读行动”。实施全民健身路径提升工程,争创首批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五
  融入重大战略,提升城市能级
  强化规划引领。精心编制“十四五”规划。制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常州行动方案,深度参与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编制,积极推进苏锡常一体化、锡常泰跨江联动发展,深化宁杭生态经济带、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常州高铁新城。加快市域一体化进程。统筹推进城市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城市布局等专项规划编制。
  提升综合交通。加快建设苏锡常南部高速、溧宁高速、常泰长江大桥等十大工程,确保常宜高速、溧高高速、360省道溧阳段建成通车,青洋路高架二期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常泰铁路、苏锡常都市快线等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常州综合港务区建设步伐。开展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号线实现“洞通”“轨通”“电通”。
  建设精美城市。下放部分市级建设管理权限,建立事权清晰、责任明确的高效管理体系。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体系建设,重点实施轨道交通2号线沿线、高架沿线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系统推进宜居社区建设和“大板房”改造工程,完成16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打通断头路,深化停车综合整治,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六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现代农业“310”发展计划,打造农业绿色发展样板区。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培育100家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100家示范家庭农场、100家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米袋子”“菜篮子”政策,落实好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任务。组织开展“十园百村千点万亩”休闲农业精品建设行动。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农村住房更新改造。以“五区二十二点”示范项目为重点,加快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组织编制乡村规划,优化完善镇村布局规划,支持溧阳、金坛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验。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深入实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改革。实施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推进武进区、新北区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
  七
  坚持绿色发展,攻坚污染防治
  更大力度抓好长江大保护。深入推进污染防治“4+1”工程,加强入江河道和排污口整治。全部拆除沿江1公里范围内关停企业,全面完成城镇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推动滨江化工园区、印染产业集聚区特色高端发展,积极创建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
  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环境综合治理,继续加大“散乱污”企业(作坊)整治力度,关停化工生产企业50家以上,加强秋冬季应急管控,PM2.5浓度降至46微克/立方米。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实施城市河道水质提升工程,基本完成新孟河等治太骨干项目、主城区“畅流活水”等工程,狠抓断面达标和小散乱排水户整治,加快消除劣Ⅴ类水体,力争地表水优Ⅲ比例达84.4%。加强危废精细化管理,提高危废处置能力。
  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性。深入推进生态绿城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设天地空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50个以上。倡导绿色生活行动。
  八
  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
  推动开发园区转型。进一步推进开发园区管理、运营、投入机制改革,健全以“亩均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机制。推动常州经开区、江苏中关村等提档升级,促进中德、中瑞、中欧、苏澳等跨境合作园区加快发展。着力办好中以创新园,加快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项目建设。
  推动营商环境优化。瞄准“跻身全国营商环境最优城市行列”目标,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推进“一网通办、一门全办、一事一窗一次办”和“证照分离”、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现“2340”目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推动全面开放升级。突出抓好外资招引,着力加大先进制造业和外资总部招引力度,新增协议注册外资超3000万美元项目50个。深化综合保税区创新发展,提升口岸服务水平。大力实施外贸强基和外贸护航行动,帮助企业开拓“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扎实推进中国(常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引导企业有序“走出去”,大力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努力克服境外疫情对外向型经济的影响,全力以赴稳外贸。
  九
  坚持民生优先,提高惠民水平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新一轮茅山老区“百千万”帮扶工程,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制度,将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做好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工作。
  大力促进就业创业。着力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全年新增就业9.1万人、再就业3.5万人,采集开发岗位30万个。继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落实创业补贴政策,提升创业基地服务功能。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全民参保,养老保险实现全市统收统支、应保尽保。稳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治理药品医用耗材价格虚高。健全社会大救助体系。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市区高中统筹,逐步实施常武地区中考招生政策一体化,继续增加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稳妥实行义务教育“公民同招”。实施新建和改扩建学校项目44个,确保新增学位1.43万个,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率达0.76所/万人以上。扎实推进中职“领航计划”、高职“双高计划”建设,支持在常高校加快发展。
  深化“健康常州”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实施市三院公共卫生临床救治中心、市疾控中心检验检测大楼等项目。加强食品、药品、疫苗安全监管,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加快市七院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力发展普惠性养老、托育服务机构。
  办好市人大代表票选确定的民生实事项目。
  十
  强化忧患意识,确保社会安定
  全力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扎实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压紧压实党政领导责任、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和员工岗位责任,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完善应急救援机制,配强镇(街道)监管力量,全面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
  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加强风险防控四项机制建设,深入排查、及时有效处置各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加强企业债务、互联网金融等风险防控。进一步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以开展国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契机,探索“五城五化”社会治理新模式。深化全域文明城市建设,努力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切实开展重点信访矛盾化解攻坚。建立扫黑除恶长效常治机制,坚决打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攻坚战。争创全国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标准化城市。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