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提案第245号的答复
索 引 号:014109488/2025-00057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教办〔2025〕90号 发布机构:市教育局
生成日期:2025-05-23 公开日期:2025-05-23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常州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提案第245号
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提案第245号的答复
常教办〔2025〕90号
陈期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多彩“非遗”薪火相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是宣传、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力军。常州市教育局、常州市文广旅局高度重视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结合地域特点、文化精神和校园文化,引导青少年热爱城市历史文化,真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青少年的校园生活。
  一、立足文化精神,涵育学生品格提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常州城市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常州“非遗”项目涉及面广、门类众多,数量居全省第三。全市拥有世界级非遗项目1个,为金坛刻纸;国家级项目14个,包括常州吟诵、常州竹刻、常州乱针绣等;另有省级项目53个、市级项目174个、县(市、区)级项目448个。市教育局重视“非遗”文化的育人价值,以省市级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的创建为抓手,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整合有地域生命力的特色资源,创生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德育课程,达成学生品格锤炼与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建设《青果名人堂:敦品励学少年在场行动》的省级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开发“青果印象”系列校本课程群,传承“非遗”文化、地方历史文化。
  二、结合地域资源,开展社团体验活动
  以学校为主体,大力开展“非遗”文化校园行活动。学校围绕全市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展内容包括常州梳篦、金坛刻纸、留青竹刻、常州吟诵、常州乱针绣、常州烙画、常州梨膏糖、金坛面塑、锡剧、常州大麻糕等在内的“非遗”社团活动。围绕重要传统节日和中国农民丰收节等重要节点,认真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精心设计蛇年新学期期初活动,多所学校以面塑、衍纸、篆刻等“非遗”体验为学生新学期赋能。举办争做“‘非遗’小传承人”网络知识竞赛,参与人数达20万。建设包含“非遗”元素的实践基地,如长荡湖船宴非遗体验中心、常州萝卜干非遗生产工艺中心被认定为常州市食育实践基地。
  三、致力队伍建设,开启“非遗”传承人培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中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传帮带作用。常州市文广旅局在非遗传承人梯队建设、支持非遗传承人传习活动等方面扎实开展工作。一是加强非遗传承人梯队建设。2024年完成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定,现有市级以上传承人445人(含国家级15人、省级44人),进一步优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梯队结构,增强传承实践活力。同时,每年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非遗资金,近三年以来(2022年-2024年),共争取上级资金达625万元。二是实践“非遗传承人 教师”双师模式。联合相关部门,推动建立“非遗传承人 专职教师”双教师课堂教学组合模式,在保障教学效果的同时,让非遗传承人和专职教师相互学习,探索培养同时掌握非遗技能和教学能力的融合型非遗教师。三是提升评估考核和动态管理。按照《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指导各辖市区分级分类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估管理工作,选树一批有意愿、有能力参与非遗进校园开展传承培训的非遗传承人优秀代表,定期开展经验交流座谈会,专题技能培训等,逐步提升非遗传承人面向青少年群体的传承传播实践能力。
  下阶段,我们将结合工作实际,根据《常州市教育局等六部门关于规范第三方机构参与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意见》(常教监管〔2025〕3号),规范引导非遗传承人工作室作为第三方机构参与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丰富学校课后服务内容,拓宽课后服务渠道,满足学生发展兴趣特长需要。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优质互联网资源,以多媒体平台扩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渠道,拓宽非遗进校园的深度和广度,让非遗真正在校园“生根发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