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提案第0327号的答复
索 引 号:014109859/2025-00048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农发〔2025〕46号 发布机构:市农业农村局
生成日期:2025-05-16 公开日期:2025-05-21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提案第0327号的答复
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提案第0327号的答复
常农发〔2025〕46号

尹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优化常州农业人才政策和建立储备人才机制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常州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以及江苏省《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引导广大青年和农民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建功立业,助力培育一批有情怀、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队伍。

一、常州农业人才政策和储备情况

一是加强财政支持。先后制定出台《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农业乡土人才选拔培养实施办法》《“龙城英才计划”支持大学生返乡入乡创业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对创业阶段新农人给予创业落户补贴、发展奖励、创业担保贷款;对土专家类新农人给予每年社保补贴、健康保险和体检政策支持、人才融资扶持政策,累计安排各类补助资金近600万元。市农业农村局会同市人才办、财政局、市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等,与江苏银行、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南京银行等四家银行签订了农业乡土人才融资合作协议,以常州市中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作为增信手段,保障农业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发展中的正常生产经营所需金融支持。

二是开展各类人才培训。大力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新增万名“新农人”培训计划,在各类培训中邀请乡土人才等担当讲师,充分发挥农业人才的作用。强化“实践育人”理念,推进专家、技术、教材、场地等要素融合,建成以农业企业、新型经营主体为运营主体的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基地16个、区县级实训基地37家,将土专家、田秀才纳入师资队伍,为农民打造一批不撤离的田间课堂。联合团委、人社、妇联、退役军人等部门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大学生乡村振兴志愿者、返乡创业创新人员、退役军人等进行培训,聘请一批新农人创新创业典型作为讲师,激发各类人才投身农村的创业热情。组织84名符合条件的“新农人”参加江苏省乡村振兴头雁培育计划。2024年全市完成“新农人”培训超1.6万人,其中创新创业培训约6000人。市本级开展52期不同主题的能力提升类专题培训班,20期高素质青年“新农人”培训班。

三是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开设有作物生产技术和园林技术2个三年制中职农业相关专业。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与常州重点农业企业(如凌家塘农副产品市场、溧阳优先到家等)、江苏省金坛中等专业学校与江苏茅山茶海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建设“现代农业产教融合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技能培训及就业直通渠道。针对企业需求,开设“企业定制班”由企业参与制定培养方案,提供实践岗位和专项奖学金,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组织校企双向互动,定期邀请农业企业进校开展宣讲会技能竞赛和职业规划讲座;组织师生赴企业参观学习,增强学生对农业产业的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制定差异化培养计划:青年学生侧重技能实训与创业意识培育,设立“青年农创基金”;在职人员联合企业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升技术和管理能力。

四是搭造人才交流平台。推荐优秀涉农主播参加江苏直播电商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代练,提升主播直播带货实操能力。遴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示范园区(基地)、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全市共建涉农创业基地7家(溧阳、金坛、天宁)。连续七届举办常州市农村创业大赛,推送项目先后获得国赛一等奖、二等奖以及省赛一等奖等。将“新农人”纳入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评选范围,近年来我市共有29家获评“省乡土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功创建省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3家。建设“新农人”培育服务站,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服务指导工作。

五是加大典型宣传。在全市开展“十佳新农人”评选活动,通过辖区推荐、网络投票、专家评审,陈逸轩等10人评定为常州市“十佳新农人”,罗子攀等10人评定为常州市“十佳新农人”提名奖。为“十佳新农人”拍摄《大地合伙人—新农人在常州》宣传片,并在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在常州日报上开展“新农人新农梦”、在“常州三农”微信号上开展“每周一新”系列宣传报道共10期。今年1月,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专题报道常州“新农人”培育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在加强人才振兴赋能乡村发展方面,我们将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持续推动乡土人才“三带”行动,积极引育更多农业领域创新创业人才,为常州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一是优化政策供给体系。深入实施“龙城英才乡土人才”计划、万名“新农人”培育计划,健全乡村工匠培育、支持、评价、管理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实际贡献、成果转化效益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对乡村振兴人才实行分层分类管理认定。将乡土人才统一纳入全市人才服务保障范畴,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提供全覆盖、精细化、友好型的政策支持,实现分类施策、精准高效。迭代升级“青春留常”政策,持续优化“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政策的保障范围,提升兑现便利性,推动更多政策非申即享、无感快享。

二是引导返乡创新创业。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乡土人才申报第三批省乡土人才“三带”对象。支持大学生返乡入乡创业,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支持大学生返乡入乡创业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为返乡创业青年提供最高11万元的创业补贴、最高500万元的担保贷款以及最长3年的贷款贴息,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龙城英才计划领军型创业人才项目”进行支持。常态化举办全市返乡入乡大学生创业大赛和第八届常州市农村创业大赛,对获奖项目给予最高15万元的竞赛奖励,催生更多农业农村领域经营主体和创业项目。

三是拓展创新创业场景。做强叫响“常字号”品牌,加快常州红茶、常州老白茶、常州大米等品牌核心竞争力和产品价值挖掘。抢抓数字商机,推动本地院校与电商企业建立新农商培养机制,发展直供直销、冷链配送、社区拼购等业态,今年实现电商销售86亿元,让“土特产”成为“金疙瘩”。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开展“苏韵乡情”系列推介活动,打造兼具生态价值与乡土美感的特色景观IP,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培育1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100个美丽乡村景观,引进培育1000家乡村消费场景,为农业人才搭建追梦大舞台。

四是优化本地专业设置。引导溧阳中专完成农业专业优化调整,围绕常州农业产业特点(如特色种植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等),对现有农业专业(如现代农业技术、园艺技术等)进行优化升级,增设“智慧农业技术”“农产品电商与营销”等新兴方向,确保专业设置与区域农业产业链紧密衔接。后续争取申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专业;与多家农业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启动“农创孵化中心”建设,年内孵化多个农业创新项目;联合政府部门举办“常州农业人才双选会”,促进毕业生本地就业。

五是提升服务保障力度。持续完善“人才公寓”建设体系,依据实际需求建立更多乡村振兴主题人才公寓。依托人才公寓开展“青年人才成长年”系列活动,持续开设青年夜校、创业沙龙,为乡村青年人才提供学历提升、技能培训、创业辅导、送岗就业等“一揽子”服务举措。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资源,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让农业乡土人才在各个方面都能切实感受到自身价值被珍视、所做贡献被认可。

签 发 人:冯旭江

经 办 人:黄  磊

联系电话:85682255

常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5月16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