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建议第215号的答复
索 引 号:014109488/2025-00072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常教办〔2025〕117号 发布机构:市教育局
生成日期:2025-06-03 公开日期:2025-06-03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常州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建议第215号
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建议第215号的答复
常教办〔2025〕117号
丁建伟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学校市级急救能力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推动学校教职工开展急救持证上岗
  1.联合市红十字会、市卫健部门,每实施“救在身边,校园守护”行动,明确将校医、体育教师、班主任等纳入重点培训对象,至目前,全市中小学重点岗位教职工急救持证率达到80%,2025年底前实现100%全覆盖。
  2.采取“线上理论学习 + 线下实操考核”相结合的模式,开设急救技能培训班。线上提供标准化急救课程视频资源,线下邀请专业医护人员、急救专家开展心肺复苏、创伤包扎等实操培训与考核。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58名注册应急救护师资。中小学初级救护员7523人。
  3.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配置,并组织相关教职工参加CPR+AED专项培训,做到了配备AED设备的学校至少5名持证操作人员,确保关键时刻能够正确使用该设备进行施救。
  4.建立红十字示范学校。共创建红十字示范学校62所,推广先进的急救理念和技术,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依托高校及社会资源,建立专业的救护培训基地,为中小学校提供技术支持和师资力量培养。
  5.普及性救护培训活动。教育部门联合各级红十字会广泛开展了普及性救护培训和急救演练、知识竞赛、技能大赛等活动,有效提升了广大师生的急救意识和技能水平。将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技能纳入中学生军训内容,实现了全员覆盖,每年培训学生高中学生4万余名。针对夏季高发的溺水事故,开展了“常州市防溺水游泳安全进校园”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制定学校急救设施配备标准
  1.调研与标准起草。组织教育、卫健、财政等部门,对全市中小学急救设施配备现状进行全面调研,参考国家相关标准和先进地区经验,结合常州实际,制定常州市学校急救设施配备相关标准,明确规定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学校应配备的急救设备和药品清单,包括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急救箱、担架等设备的数量、规格及放置要求。 
  2.推进设施配备。2021年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在全市范围内109多所中小学安装自动体外除颤器(AED)115个,下一步将寻求各级财政统筹专项资金支持,对未配备AED等急救设备的学校统一配备。同时,要求各学校对照标准,对现有急救设施进行查漏补缺,及时更新过期药品和老化设备。
  3.建立维护管理机制。明确学校为急救设施管理的责任主体,制定急救设施日常维护、定期检查、故障报修等管理制度,确保设备处于良好备用状态。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学校急救设施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三、开展急救安全演练
  1.规范演练要求。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急救安全专题演练,演练内容涵盖突发疾病急救、意外伤害处理等场景,确保演练方案科学、流程规范、参与全员化。
  2.创新演练形式。鼓励学校与医院、急救中心等单位合作,开展“沉浸式”“情景模拟式”演练,邀请专业医护人员现场指导点评。部分学校已试点开展“急救技能大比武”“急救情景短剧展演”等活动,提升师生参与兴趣和演练效果。
  3.强化演练总结。要求学校在每次演练后,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完善应急预案和演练方案。同时,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等渠道,对演练过程和急救知识进行宣传,扩大演练影响力和教育覆盖面。
  四、下一步措施
  1.强化政策引领与培训指导。后续将进一步发挥政策先行作用,联合多部门制定并下发更细化的学校应急救护培训专项文件,从组织保障、资源统筹、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全面部署。同时,组建专业指导团队,定期深入学校开展应急救护培训与指导工作,针对学校实际需求,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培训服务,确保培训工作高质量推进。
  2.推进急救教育常态化教学。积极推动将急救课程设置纳入学校日常教学体系,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特点,通过开设校本课程、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等方式,保证急救教育有计划、有课时、有师资,让急救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的必备技能,实现急救教育的常态化、规范化。
  3.深化特定群体培训。持续开展高一新生军训心肺复苏等应急技能培训,在原有基础上优化培训内容与方式,增加模拟实战场景训练,提高学生的应急反应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将培训范围逐步向其他年级学生拓展,让更多学生掌握急救本领,提升校园整体应急救护能力。
  4.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大力开展“健康教育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举办急救知识讲座、急救技能竞赛、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校园急救文化氛围。邀请医疗专家、急救人员走进校园,与师生面对面交流,普及急救知识和健康生活理念,提高师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5.加快急救设施配备进程。持续推进AED进校园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和协调力度,按照既定计划和标准,加快在各级各类学校的配置速度。同时,建立AED设备动态管理台账,定期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检查维护,确保设备关键时刻能用、会用、好用。
  6.编制专业指导文件。组织专家团队,结合常州学校实际情况,编制《常州市学校应急救护指导手册》。涵盖校园常见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流程、急救技能操作要点、应急预案制定等内容,为学校开展急救工作提供专业、全面的指导。
  再次感谢您对学校急救能力建设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我们将以此次建议办理为契机,持续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落细,不断提升学校急救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为师生生命健康安全提供坚实保障。恳请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监督和指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