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市档案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和部署,切实按照上级档案部门的指导意见和要求,在档案事业发展谋划、馆舍建设、业务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荣获全国国际档案日征文组织奖、全省档案宣传工作先进集体特等奖、全省档案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同时,还被市建设文明城市指挥部授予文明城市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全省档案文化精品评选中,我市共有10项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1件、二等奖3件、三等奖6件。市档案博览中心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后,又被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列为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全市各级档案部门也亮点纷呈。
一、全市档案部门工作特点盘点
溧阳市档案资源开发取得新突破,围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完成《溧阳抗战档案史料汇编》的编印,共5个部分、近5万字、100多幅图片,图文并茂地反映了日军侵略溧阳暴行及溧阳军民的光辉抗战历史,发放到全市中小学校和机关部门,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10件档案入选《江苏省档案精品展》陈列展品。金坛区监督指导收获新硕果,作为全省试点单位,持续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工作,11月,农业部在金坛召开的现场培训会上,金坛土地确权档案工作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深入基层做好档案移交进馆督查指导工作,为即将进行的新馆搬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武进区品牌建设形成新亮点,以提升素质新成效、服务群众新作为和事业发展新成果,打造武进档案“存史全·泽世远”服务品牌,并以高分通过了区级机关第五批优秀服务品牌初审会;大力推进“智慧档案”工程,全年共完成馆藏2.7万卷436万页档案全文数字化,继续实施馆室数据共享工程,完成了区婚姻登记中心、区委党校、工贸公司等单位全文数据共享工作。新北区基础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积极争取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全面开展区档案馆新馆建设的前期调研工作,多次与相关部门就新馆建设开展工作交流和沟通会议,共同完善档案馆新馆建设方案,现已正式列入2015年新北区重点建设项目,并在区“十三五”规划中予以明确;注重民生档案建设,婚姻档案电子数据与实体档案同步移交接收至2014年度,在房产买卖等事关民生事宜中作用明显。天宁区规范化建设取得新成绩,开展广泛调研,进一步加强全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完成了《区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实施细则》的制订,已报送省档案局审批;规范社团组织档案工作,全局人员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定期收集、整理、保管好在常州有较大的影响力的“一加爱心社”和“雷锋科技服务站”志愿者队伍档案资料。钟楼区业务工作得到新加强,年初增加馆藏面积52平方米,设立专用会计档案密集架9列;有序推进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基本完成存量档案百分百数字化,增量档案实体数字统一移交的目标。市城建档案馆围绕重点建设形成新网络,服务轨道交通建设,建立嫩江路示范点,开展档案指导和接收,建全由轨道办、城建档案馆、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参加的至上而下的档案管理网络;拍摄北塘河绿地、新区中心公园等城市新貌高清照片1525张,视频563分钟。
二、出台了贯彻中央和省两办《实施意见》
深入基层、省内外兄弟单位调研学习,组建文件起草工作小组,与相关部门多次沟通协商,推动出台我市贯彻实施中办国办及省委省政府两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结合常州档案工作实际,立足高起点,描绘了常州率先基本实现档案事业现代化的线路图。12月21日,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全市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已正式印发。
召开“十二五”总结和“十三五”思路调研座谈会,全面总结“十二五”的成绩和经验,深入分析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结合实际,突出档案事业发展重点,认真谋划“十三五”规划,已形成初稿。
三、档案馆新馆建设有新进展
1.24万平方米的金坛市档案馆内装修进入尾声,着手准备搬迁工作;溧阳市先后对新馆设计方案进行了10次修改完善,新馆建筑设计方案基本确定,建筑面积1.61万平方米;新北区将2.6万平方米的档案馆新馆建设列入2016年度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序列;武进区新馆规划2.6万平方米,方案已经区委、区政府领导同意,并列入2016年重点建设项目;常州市档案馆新馆建设正在积极推进之中。
四、档案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果
我局在“十二五”期间将科技兴档作为重点工作并成绩突出,建成全省首家5A级数字档案馆,企业历史档案资源整合开发模式荣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项目一等奖。11月,我市档案科技工作在全省档案科技工作经验交流和成果推广会上进行交流发言,并获得先进单位称号。
建成“常州市数字档案馆控制中心”。为了进一步提升数字档案馆建设水平,满足工作需要,同时为了更好的宣传、展示我馆在档案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建成了集宣传展示、监控操作、宣讲报告三大功能为一体的“常州市数字档案馆控制中心”。
应用RFID技术智能化改造档案库。5月,基于RFID的馆藏档案智能化管理工程正式启动建设,目前,项目所需的硬件全部安装到位,完成了超过3万张RFID电子标签的制作和粘贴,12月通过了省局专家组的档案科技成果鉴定。
具有我市特色的通用电子文件归档和长期保存系统建设工作启动。市档案局作为最终电子文件的归档和保存单位,全程参与通用电子文件试点工作,经过两年努力通过了市经信委项目论证,10月招标结束,项目正在实施过程中,预计于2016年2月完工。
五、档案服务能力有新提升
开展行政权力清理工作和部门责任清单编制工作,成立档案工作检查组,对列入进馆范围的105家单位分块分片进行年检,成效显著。
服务全市机构改革和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印发《关于做好我市机构改革中档案工作的通知》,起草《关于做好我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中档案工作的意见》(以两办名义印发),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已将档案处置情况说明报市档案局备案;服务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工作和全市重点建设项目、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做好国家、省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备案工作,做好轨道交通、油气管道项目建设、对口援疆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连夜向市政府起草《关于做好游轮沉船事件应急工作文件材料收集归档的建议》,为“东方之星”沉船事故应急工作组材料收集提供指导服务。
服务社会民生与经济发展。根据社会需求,树立窗口良好形象,为利用者提供热情周到的查阅接待服务,全市各级各类档案馆全年接待查档2.7万人次、4.8万卷(件)次,其中市馆和中心共接待查档利用者1.1万人次,调阅档案3万卷(件)次,复印3.3万张,提供有效证明1.2万份,整理政府信息公开纸质文件2302件、电子文件2011件。条块结合、齐抓共管档案工作势头良好,全市宗教系统档案工作全面开花,创星工作在全省率先基本完成,全省领先;交通系统档案工作整体推进,2015年又有3家单位通过省五星级规范测评,2家达省三星级规范标准;民政系统档案工作不断规范,加强对社会组织登记、救助、殡葬等重点民生领域档案的指导和规范,烈士陵园档案工作在全省民政系统首家晋升为四星级。
六、档案宣传实现新突破
档案宣传工作连续第8年获全省先进集体特等奖,二度荣获全国性征文组织奖,启用“常州档案”专属logo,广泛用于档案文化产品之中。承办第十四届长三角城市档案局长联席会议,来自江浙16个城市的档案局长及代表出席会议并作交流发言。
“常州档案信息网”实行全方位改版升级,功能上突出互动性、服务性、实用性、展示性,以更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档案文化服务和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需求;全年印发《常州档案》内刊10期和2期增刊,为更好地提供档案政策法规宣贯、信息参考、业务交流、文化成果分享平台,《常州档案》季刊顺利创刊,2016年起正式发行。
采用公园广场、法治橱窗等多种形式渠道,开展“12·4”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推出了查档咨询、家庭建档实用知识展览等系列活动;在卫生局等涉民事务较多的部门和部分高校以及城管局、气象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纪念“6·9”“国际档案日”系列宣传活动,举办“档案——与你相伴”专题展览,举办首届常州市档案馆公众开放日活动,发起“100个家庭建档示范户”征集活动等。常州日报、常州晚报连续多天多篇幅、大版面刊登有关相关新闻,常州电视台在国际档案日当天新闻中播出活动情况。
七、档案资源建设丰富新馆藏
档案实体与电子档案同步移交,截至目前共接收14家进馆范围单位档案3631卷4.2万件,照片档案935张,光盘档案68张;档案目录数据2.7万条,全文2.6万份,共计33万页;全年完成了2.8万份企业退休职工档案的接收进馆工作,现馆藏退管职工档案总量已达25.7万份;全面完成市中级人民法院1990年前文书档案408卷、诉讼档案23781卷移交进馆工作。截至2015年底,全市各级各类档案馆馆藏达139万卷、141万件(张、盘),资料8.3万册,其中市馆馆藏63万卷、47万件(张、盘)。对馆藏破损的重点档案及时进行修裱,做好技术保护处理,共抢救性修复档案10419页、托裱字画151幅。
2015年征集到名家书画系列、革命历史系列、全国劳模系列、宗教名人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照片档案系列、家庭建档系列、家谱档案系列等档案共计1010件(册、张),其中:题词书画149幅,羊牧之手稿4部,宗谱10部88册,外交礼品4件等。现馆藏近现代书画名家艺术档案共220余人670余幅作品,全国劳模档案库初具规模,至2015年底共征集到45位劳模4460件档案(截至目前已达58位近5000件)。
八、档案开发利用形成新亮点
立足馆藏,围绕精品特色开展编研。《民国武进商会档案》进入印刷出版阶段,基本反映1919到1949常州商会的变迁、组织、活动、功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常州政治经济民生发展历程;编制《馆藏书画精品画册》,现已完成近千张书画作品的高清拍摄并建立数据库;编辑《曾山、曾庆红同志与常州档案史料》;走访溧阳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烈士陵园、新四军研究所、冯仲云故居等多地,积极挖掘史料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做好《档案馆指南(续编)》的素材收集工作。
寻求合作,根据热点题材发掘史料。和《常州晚报》合作,开设“城事·档案柜”专栏(专版),面向市民征集和讲述和城市发展有关的文字影像资料和家庭档案,2015年度刊登33期(截至目前已见报40期);与市党史办联手,在《风采》报刊设立“档案解密”专栏,以馆藏珍贵档案史料为基础,解读近代历史,已公布5期;与常州大学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开发档案史料,通过档案继续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训基地等共建活动,充分利用高校科研力量和人才培养能力,挖掘档案独特政治文化历史价值,加快常州档案事业全面发展步伐。
九、干部队伍建设得到新加强
认真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进一步延展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根据市委统一部署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认真查摆和解决“不严不实”问题,自觉按照“三严三实”要求修身做人、为官用权、干事创业,进一步增强了勇于担当、敢挑重担、履职尽责的责任意识。选拔任用了2名正科职、3名副科职级干部,2名干部被组织部派出挂职锻炼,博览中心招录了2名涉密岗位同志和4名社会化用工。
加强作风建设和业务能力培训。组织局馆全体人员赴延安干部学院培训学院王家坪分院开展党性教育培训。组织档案工作者参加国家局主办的档案法律知识竞赛、“六五”普法知识测试、市级行政执法人员公共法律知识培训班、依法行政知识抽查考试等。对市教育、宗教、交通、工商等条线系统专兼职档案人员近500人分类进行专门业务培训。编印60万字的《常用档案工作手册》教材,对全市各单位专兼职档案人员近千人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十、档案博览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
充分发挥全国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作用,使之成为党政干部培训交流、中小学生文化体验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2015年相继接待山东、福建、江西、江苏等地党政干部和党校培训人员、全市中小学校长,荷兰职业教育代表团等前来交流考察、探访文化。协助举办“常州市首届市民摄影节”。全年共计接待8876人次参观,其中团队人数达5312人,学生参观数达1747人次。
档案志愿者服务工作再创佳绩。全年接待档案志愿者服务970人次,成立“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志愿者服务基地”,与西仓桥小学合作开展“小小护档志愿者”活动,为新市民子弟量身定制“档案知识培训进校园”“小小义务讲解员”活动;成立首支劳模档案征集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劳模档案捐赠。利用馆藏百余件许巧珍档案资料,配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做好宣传拍摄工作。
破产关闭企业档案接收整理成效明显,全年累计整理上架16万卷档案,到目前为止保管破产关闭档案120家21万卷(件),印章、照片等其它档案3万枚(张、件),输入条目67万条。
中心二期改造工作全面竣工。大楼渗漏水维修工程、一楼库房增添密集架夹层层板的项目改造工程顺利完工,库房恒温与除湿系统配备到位,细水雾系统消防灭火系统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大楼增添了30个监控探头,确保监控无死角,安保监控系统全面投入运行。
常州市档案局
2015年12月31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