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建议第214号的答复
索 引 号:014109840/2025-00046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生态环境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环复〔2025〕30号 发布机构:市生态环境局
生成日期:2025-06-04 公开日期:2025-06-19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建议第214号的答复
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对常州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建议第214号的答复
常环复〔2025〕30号


唐晓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洮滆片区污染防治水平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洮滆水系由山区河道和平原河道组成的河网,以长荡湖(洮湖)、滆湖为中心,上承长江来水,下经丹金溧漕河、武宜运河、南溪河、北溪河等河流,连接太滆运河、漕桥河等主要入湖河流。洮滆片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对提升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改善太湖水生态环境质量至关重要。

近年来,常州始终坚持以“控源减污、生态扩容、科学调配、精准防控”为导向,全力推进各项治理工程建设,推动洮滆片区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2024年,长荡湖水质连续两年稳定达到Ⅳ类,水生植物覆盖度达38.4%(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由“藻型湖”逐步向“草型湖”转变。滆湖水体总磷浓度为0.098mg/L,同比改善27.9%,达“十四五”以来最好水平,营养状态从“中度”改善至“轻度”。

二、已开展工作

(一)优化完善治理机制。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全市各职能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江苏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全面纵深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1+8”专项行动,依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的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成立市太湖综合治理攻坚专班,下设6个工作组,建立“周例会、月调度、季点评”的工作例会机制、月度督查推进机制和“正向激励+负向倒逼”考核评估机制,确保各地各部门分工明确、协同作战,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攻坚态势。二是加强规划引领。按照国家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要求,编制《常州市太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2021-2035)》,明确“十四五”太湖治理目标及重点任务和项目。聚焦洮滆片区,编制并印发洮滆片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从空间管控、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多维度进行系统性谋划,推动形成全域统筹、流域协同的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三是强化制度保障。颁布全国首部全行政区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常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对洮滆两湖沿湖500米区域实行生态空间管控。将“地表水优Ⅲ比例”“太湖治理目标任务”等指标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监测指标评价体系,修订完善《常州市辖市(区)级河湖长履职评价办法》《常州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绩效评价办法》,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

(二)加强污染防治。一是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全面推进“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建立“1+4+5+7”工作体系,推进表面处理中心、涂料集聚区等“绿岛”项目建设,累计整治企业1.05万家,腾退、盘活低效用地9.2万亩,每年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2000吨左右。传统特色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经验做法列入省政府与生态环境部共建试点,入选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正面典型案例。实施涉磷企业全链条整治,全市4431家涉磷企业均高标准完成规范化整治,建立“磷账本”“磷清单”两本台账,工作经验两上央视《新闻联播》。二是推进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提升,着力破解“九龙治水”难题,出台城乡污水收集处理工作实施意见,编制污水专项规划,构建“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统筹”的污水治理格局。全市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1.5万吨/日、工业污水处理能力7.4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由68.5%提升至85%。累计完成572个行政村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实现全覆盖。三是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新建高标准农田8.26万亩,高标准农田占比永久基本农田56.1%,完成溧阳市太湖二级保护区4223亩农田退水治理。完成规模以上池塘标准化改造5.27万亩,全面完成溧阳市长荡湖9817.2亩网围和2.4万亩养殖池塘清退工作。持续开展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巩固提升行动,关停6家、巩固提升505家。有序推进11个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片区建设,促进乡村片区整治更新。

(三)深入开展湖泊生态治理。一是推进长荡湖生态修复。实施长荡湖退圩(田)还湖工程、湖区生态清淤工程、湖岸线生态修复工程等六大项目建设,清退网围养殖6.8万亩,生态清淤700万方,退圩(田)还湖10.44平方公里。推进长荡湖水生植被恢复,完成水生植物恢复区13平方公里,长荡湖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治理经验在全省推广。二是推进滆湖生态修复。分期分片实施滆湖生态清淤,总清淤量约1500万方,目前已完成630万方,有效削减湖体内源污染负荷。推进滆湖退田还湖二期暨近岸带水生态修复工程,已完成退田还湖3.22平方公里,还湖面积约1.91平方公里,恢复湿地面积2.68平方公里。逐步实施滆湖湖心水生态修复,栽种沉水植被10万平方米。滆湖生境向好转变,沿岸大型水生植物普遍呈现挺水-浮水-沉水的良好垂直结构、沉水植物出现率超60%。

(四)强化入湖河道水质提升。针对太湖治理从湖体治理转向流域治理的阶段特点,组织开展河流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构建溯源-治理闭环治理体系。围绕骨干河流、问题支流支浜,全市划定污水排放控制区739个,面积1772平方千米,形成污水排放控制区“一张图”,截止2024年底,所有污水排放控制区完成溯源排查,并排定治理项目68个,年度投资20.5亿元。全市河流断面水质持续全面达到Ⅲ类,洮滆两湖出入湖河流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

(五)加强水环境治理保障。一是强化执法监管。严厉打击偷排直排等水环境违法行为,连续开展打击重点水域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动,先后组织春季护渔、夏秋打非等专项行动18次,累计查处违法违规案件174起,行政处罚219人,罚款45万余元,遏制非法捕捞反弹苗头。二是强化监测预警。编制全市重点湖泊蓝藻暴发应急预案,组织对滆湖、长荡湖开展人工巡查和加密监测,形成“自动+手工”的预警体系。提升蓝藻打捞处置能力,日处置能力达5800余吨,打捞蓝藻全部无害化处置并综合利用。三是强化技术支撑。创新开发“互联感知+水美常州”数字应用系统,线下监测全市河湖水生态环境,线上绘制高精水质污染热力图,对发现的污染嫌疑重点流域再组织线下溯源和整改,形成了“实时监测-溯源排查-综合整治-定期评估”的太湖治理闭环管理模式。四是强化资金保障。多渠道筹集项目资金,建立与水质挂钩的财政资金奖补政策,形成“治理-提升-奖补”的良性循环,2023年以来积极争取中央、省各类专项资金19.6亿元,组织各地开展超长期国债项目申报,以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尽快落地见效。五是强化全民环保。推动全域生态环境治理进程,在“常州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开设“太湖美”专栏,发挥媒体宣传效能,在常州电视台新闻频道、常州日报累计策划制作太湖相关电视和报刊报道60余篇。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虽然近年来我市洮滆片区水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河湖水质改善、生态恢复形势依然严峻,部分领域环境治理水平亟待提升。结合建议内容,下一步将严格落实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及洮滆片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要求。我们将充分吸收您的意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全域提升污染治理水平。聚焦工业污染治理,持续深化“危污乱散低”治理,动态更新改造提升工业企业清单,2025年底前,完成362家工业企业雨污分流改造,推进43个工业片区(集中区)更新改造,出清“危污乱散低”企业1000家以上;推进3座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溧阳盛康工业污水处理厂扩建。聚焦生活污染治理,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能力,纵深推进城乡治理一体化“五统一”工作机制,完成溧阳花园污水处理厂、武进阳湖净水厂、江边污水处理厂等42万吨/日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90%以上,推进29个乡镇“一镇一策”系统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率提升至95%以上。聚焦面源污染治理,完成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片区建设11个,提升改造规模以上养殖池塘1.6万亩,重点建设高标准农田1.95万亩,因地制宜开展农田退水治理,开展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

二是全面深化湖泊生态修复。推进湖泊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完成滆湖生态清淤1500万方、退田还湖20平方公里、湖区种植水草5平方公里以上,启动湖区消浪、水生植被恢复工程,启动长荡湖(溧阳市)退圩还湖及环湖堤防一期工程,退圩面积5.18平方公里、还湖面积4.32平方公里;开展金坛长荡湖北部近岸带生态缓冲区建设,实施地形重塑10公里、种植挺水植物约800亩;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和种质资源,促进土著鱼类、土著水生植物逐渐重现,持续提升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提高湖体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强化滨湖生态空间综合治理和管控,完成对湟里河、塘门港等入湖河道实施生态拦截,构建水域湖滨消纳圈,恢复水清岸绿自然风貌。

三是强化科技赋能驱动。‌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和优势,以常州市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为枢纽平台,联合中国环科院、同济大学等顶尖科研机构,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实施技术攻坚双驱动,组建跨领域科研团队开展水生态修复、污染物降解等核心技术研发,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加速专利技术产业化应用。打造数字治湖样板,持续深化数字孪生滆湖项目建设,优化完善滆湖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力争在洮滆片区环境治理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为精准治湖提供科技支持,形成可复制的智慧治湖模式。



常州市生态环境局

2025年6月4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