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琳等5位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常州市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和做法,以美丽乡村“十百千工程”为抓手,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提升、特色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大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做优农村主体风貌,彰显“宜居”魅力。强化规划引领,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乡融合空间战略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实用性村庄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编制研究工作,实用性村庄规划实现全覆盖。加快推进11个乡村整治更新试点片区建设,形成片区整治更新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用地布局规划等在内的“1+N”规划体系,持续完善项目清单,推动片区建设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11个片区共梳理项目257个、项目总投资193亿元。发挥已建美丽乡村示范效应,引领带动周边村组团式连片提升。坚持省市联动、突出市域特色,优化升级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标准,指导每个示范村打造1—2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微型农文旅商综合体,培育1个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1条乡村特色旅游线路,建设1个以上新能源应用示范点,打造2—3个美丽场景。同步申报培育68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溧阳南山片区、金坛环长荡湖片区、武进钟楼片区三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推动我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聚焦“一部”“四沿”“五旁”等重点区域,常态化开展“四清一治一改”,2024年清理农村陈年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白色垃圾、河岸垃圾等136.5万立方米,清理残垣断壁、年久失管破败房屋和废旧猪圈茅厕等2791处,清除违章搭建8505处,清理旱厕、露天粪坑2185处,新改扩建农村公厕150座,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农村污水治理率、生态河道覆盖率分别达100%、93.6%、62%。加快推进老旧房屋改善,重点关注农村危房和1980年前老旧农房,2024年完成农房改善1.51万余户,累计3.59万余户。截至2024年,全市累计建成6个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5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90个省级和美乡村(另有61个村已通过2024年度省级和美乡村验收,等待省委农办正式发文确认),培育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重点镇6个、重点村58个,完成首批245个村庄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村的建设和命名,全年完成整治自然村超过631个。溧阳市实施“农村公路+”融合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有效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
二、做强乡村主导产业,激发“宜业”活力。聚焦特色优质农产品,按照“一业一方案”思路,发布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使用正面清单,累计培育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只、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只。推动产村融合、产镇融合和集群发展,巩固壮大县域特色产业优势,3家企业成为省级农业全产业链链主企业,6家企业成为全产业链骨干企业,溧阳白茶、金坛河蟹、武进花木等8个产业成为10亿元级县域农业特色产业,长荡湖大闸蟹和天目湖白茶入选首批“江苏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成武进水稻所等3大创新中心,2家企业入选国家水禽核心育种场,全市特色农业机械化率达70%左右,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90%。做大企业规模,截至2024年底,全市拥有县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54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53家、市县级295家;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固定资产净值突破132亿元,销售额(交易额)933.5亿元,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近134.2万户,吸纳就业8.7万人,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收总额69.1亿元。全市累计创成1个国家级、5个省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6个中央农业产业强镇。全市实现涉农板块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全覆盖,累计培育农业上市公司4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9家,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3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65家。着力推进总投资179亿元的117个重大项目,3个项目入选2024年省重大项目清单,招引签约总投资123.18亿元的农业农村项目75个。推动农业与文化、教育、体育、康养、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探索打造常州农文旅融合发展品牌,推动呈现“城市化功能、田园化场景”的乡村胜景。2024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数量突破1700万人次,综合营收达到54亿元。
三、做足城乡融合成色,放大“和美”张力。加快探索以镇为单位抱团发展集体经济,成立强村公司,推动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市村组两级集体资产总额459亿元,总收入42亿元。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671元,增幅5.6%,城乡居民收入比收窄至1.758,增幅位于一类地区第一。持续推进乡镇千兆网络全覆盖和乡村5G网络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年内建成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75个;推动基层医疗机构“优质服务基层行”,全市达到国家推荐标准的基层医疗机构累计45家,占比57%;开展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建成二级以上特困供养机构达21家,占比77.8%,新建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40家。在全省率先接续出台支持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政策措施,整市推进农村宅基地线上审批和闲置宅基地线上流转交易试点,累计开展农村宅基地线上审批2593宗。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实现运用“清单制”全覆盖,推广运用“积分制”的行政村超80%。全市累计建成1县2镇13村的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点,试点数量省内领先。金坛区直溪镇汀湘村“数字乡村激活乡村治理‘数治引擎’”案例被省作为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推送农业农村部。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健全市负总责、辖市(区)和镇(街道)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将和美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市对各辖市(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考核体系。强化政策支撑,深入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优化调整资金支出结构,2024年,市级财政累计下达美丽乡村“十百千”工程建设资金7220万,投入6330万元用于农村河道综合治理,农村公厕新改扩等工作,安排740万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政下达资金240万元,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管护工作试点。更好撬动和发挥市场力量,持续发挥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主渠道作用,2024年江苏农担常州分公司累计为全市5198户农业主体解决融资难题,撬动超50亿元金融资金支持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在保余额14.03亿元,在保主体1632户,户均85.99万元,在保余额在苏南五市中位列第一。
下一步,我市将以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基础,聚焦关键环节、聚焦品质提升、聚焦长效管护、聚焦统筹协调,建设风貌更美、质量更高、更可持续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常州样板。一是重基础,提升乡村发展条件。以城乡融合空间战略规划为引领,加强镇村布局规划实施和动态更新,启动编制种植业布局发展规划。以城乡面貌整治为契机,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新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50个,累计完成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村1000个,推动11个乡村整治更新试点片区取得阶段性成效。二是强产业,推动产业升级。统筹乡村传统产业与新质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构建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编制农文旅融合发展方案,实施乡村“百景千店万人”计划,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培育1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开展100场乡村文化活动,建设100个美丽乡村消费场景,加快打响“乡约常州”农文旅品牌。三是聚合力,坚持久久为功。探索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完善多元投入机制,持续激发和美乡村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持续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优化农村宅基地配置政策,推广完善易地新建、本村腾挪和原地翻建等农房更新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成为乡村建设、乡村管理的主人翁;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叠加,推广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儒林样板”。
签 发 人:冯旭江
经 办 人:王敏洁
联系电话:85680700
常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6月11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