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茗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升我市水环境质量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常州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积极开展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1+8”专项行动,截止2024年底,实施395个重点项目,全市水环境质量达考核以来最好水平。一是太湖水质实现历史突破。太湖水质三十年来首次达Ⅲ、重回“良好”湖泊,其中我市椒山点位首次达到Ⅲ类,太湖常州水域总磷同比改善24%,位列环湖城市第一。二是洮滆两湖水质实现跨越改善。长荡湖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水生植物覆盖度达38.4%,由“藻型湖”逐步向“草型湖”转变;滆湖常州水域水质首次达到Ⅳ类,总磷同比改善27.9%,营养状态从“中度”改善至“轻度”。三是河流水质实现稳步提升。全市河流断面水质持续全面达到Ⅲ类;太湖入湖河道通量最大的百渎港总磷同比改善17.6%;全市1200余骨干河流一级支浜优Ⅲ比例61.5%,同比上升2.6%,氨氮、总磷平均浓度同比改善27.5%、15.5%。
一、已开展工作
(一)完善系统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水质提升工作专班。在太湖 “1+8”治理体系基础上,针对太湖治理从湖体治理转向流域治理的阶段特点,组织开展河流水质提升专项行动,进一步抽调精干力量成立河流水质提升工作专班,重点攻坚入湖河道、支流支浜水质提升。
二是构建污水治理一体化格局。创新建立统一推进、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维、统一监管的污水收集处理“五统一”机制,各辖市区初步构建区级城镇污水一体化建设运营管理体系,形成规划“一张图”,建成监管“一平台”。
三是强化河湖长制责任落实。结合省级河湖治理任务清单,每年组织印发市级河湖长责任河湖问题清单、项目清单、责任清单,压实工作责任。对河湖长履职评价办法、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绩效评价办法进行修订,对重点工作加大赋分权重,切实推动河湖长履职尽责。
(二)提升全域治理水平
一是污水收集处理进一步提质。提升处理能力。新一轮太湖治理以来,全市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1.5万吨/日,总处理能力达163.95万吨/日,在建生活污水处理能力42万吨/日,提标改造规模39.5万吨/日;新增市政污水管网195公里,完成管网排查170 km,基本完成管网排查全覆盖,总市政污水管网达4839公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由68.5%提升至82.2%(2023年度核算结果),绝对值全省第三。加强前瞻谋划。编制覆盖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农村污水的一体化规划,着力推进全市29个未纳入城区污水处理的乡镇编制“一镇一策”系统整治方案,开展乡镇污水设施大排查,落实系统化整治,加快实现污水治理要素全覆盖。做好技术支撑。强化治理方案技术审核和工程质量检查,积极开展“达标区”回头看,针对溢流污染控制、小区内部错乱接整治等技术编制一系列技术手册,并积极组织专业培训,为全市污水治理水平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面源污染治理进一步深化。强化耕地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8.26万亩,完成溧阳市太湖二级保护区4223亩农田退水治理。强化科技支撑,累计建成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片)17个,全市化肥使用总量较2021年削减2.7%,2023年全市农药施用量较2020年降低7.59%,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65%以上。强化改造提升,2023年以来完成规模以上池塘标准化改造5.27万亩,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巩固提升行动,常态化开展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和利用情况监督检查,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强化系统思维,统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绿色发展,持续打造乡村整治更新片区11个,总面积达167.32平方公里。
三是河湖水系联通进一步完善。加强水系联通。编制《常州市高速内环城市水网建设规划》、《常州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着力推进断头浜整治,其中市区规划沟通90条,沟通河道总长170.6公里,增加76.2公里(规划新开),高架内环设想实施沟通8条河道,新增河道长度6.04公里。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开展德胜河航道整治、澡港河清淤疏浚、老桃花港整治等重点工程,常态化开展德胜河、澡港河引水。加快推进水利调度枢纽建设,建成武南片区防洪除涝及畅流活水闸站一期工程。积极推动建立新孟河引江、新沟河排水调度格局。保障生态流量,强化河湖生态流量(水位)保障,编制印发湟里河等3条河道和大溪水库等5个水库的生态水位及保障方案(试行),将年度生态水位(流量)保障程度纳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内容。加强生态水位监管,完善生态水位监测体系;建立实时监测数据动态分析机制,及时发布预警,并做好预警处置工作,开展季度监测评价、年度评估工作,切实保障河湖生态流量,近年来,各年度生态水位保障程度均为
100%。
(三)强化环境执法监管
加强行刑衔接,会同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签署“深化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合作框架协议”,联动办理一批重大环境刑事案件。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太湖安全度夏检查及专项帮扶督查,集中力量围绕污水处理厂、化工印染电镀等重污染企业、涉氮磷排放企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饮用水水源地、考核断面区域等重点问题,严厉打击不正常使用水污染物处理设施、超标排放、偷排漏排等环境违法行为,2024年累计检查企业700多家,对11家违法企业立案查处,对发现的1100个环境管理问题督促企业立行立改。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虽然近年来我市水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在城乡污水收集处理、环境治理水平、河湖水质持续改善等方面还有短板。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的关键之年,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常州将坚决扛起上游担当,开展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攻坚,推动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们将充分吸收您的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高效推进太湖综合治理。市委全会指出、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坚决扛起上游担当,开展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攻坚,重点项目应排尽排、推进速度能快则快,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2025年常州市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攻坚工作方案》,排定重点项目244个。依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的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成立市太湖综合治理攻坚专班,将严格对照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1+8”治理体系,全面攻坚涉磷企业整治、农业农村环境整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提升等八大专项治理任务,加快推进244个年度治水重点项目进度,全力实现“提升河湖水质、提升治理能力、提升生态环境、消除问题水体”年度攻坚目标任务。
二是不断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开展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提升,完成溧阳花园污水处理厂、武进阳湖净水厂、江边污水处理厂等42万吨/日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率提升至95%以上;推进3座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溧阳盛康工业污水处理厂扩建。开展农业农村环境整治,重点建设高标准农田1.95万亩、因地制宜开展农田退水治理;完成1.6万亩规模以上养殖池塘提升改造;建成11个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片区;开展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开展河道综合治理,重点开展骨干河道清淤疏浚,完成清淤330万方;完成43条主要河道、17个湖泊(库)、重点河道V类、劣V类支浜问题排口整治;加强水系联通,加快推进落实河湖水系连通方案,打通断头河。加大德胜河、澡港河水利枢纽调水引流力度,推进常武地区畅流活水联控联调。
三是持续推动湖泊生态修复。推动湖泊内源“减负”,实施竺山湖、滆湖生态清淤500万方、1500万方。提升湖泊水生植被覆盖度,推进滆湖退田还湖20平方公里,开展滆湖湖区消浪、水生植被恢复工程,开展长荡湖北部近岸带生态缓冲区建设,种植挺水植物800亩、地形重塑10公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竺山湖、滆湖、长荡湖湖体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保护珍惜水生生物栖息地和种质资源,促进土著鱼类、土著水生植物逐渐重现,持续提升湖泊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强化竺山湖、滆湖、长荡湖滨湖生态空间综合治理和管控,恢复水清岸绿自然风貌。
四是大力推进法治建设工作。严格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强化水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落实《水污染防治法》《江苏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常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充分运用按日计罚、查封扣押、移送司法等手段,严厉打击水环境违法行为。强化多部门协作联动机制,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市生态环境局与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工作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各部门在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职能优势。坚持开展普法宣传活动,积极探索普法创新方式,结合6月5日“世界环境日”、“苏小环系列普法专题活动”等,整合宣传资源,发挥新媒体优势,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环境法律法规宣传,努力扩大普法覆盖面。
五是全面加强资源要素保障。充分把握政策机遇和时间节点要求,加强河湖治理项目申报,积极争取“两重”“两新”超长期国债、中央预算内资金、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支持。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争取政策性、开发性贷款支持。积极撬动银行贷款和其他社会资本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投入。建立太湖治理重点项目市级资金保障机制。加大重点项目土地要素保障力度,强化湖泊生态清淤堆泥处置场所建设,探索淤泥处置生态循环路径。
常州市生态环境局
2025年6月4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