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常州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索 引 号:014109445/2021-00325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发改委
生成日期:2021-01-13 公开日期:2021-01-13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关于常州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关于常州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1113日在常州市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潘冬铃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向大会报告202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委决策部署,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打赢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抗洪抢险等硬仗,夺取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主要预期指标完成情况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以上,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5%、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省率先实现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正增长;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进出口总额增长3%左右,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5%左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5%左右;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完成省定目标。

过去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及全球蔓延给经济运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受此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增速未能达到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预期目标。但总的来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总体平稳、稳定转好的发展态势,大多数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处于全省第一方阵。

1的基础更加牢固。抓实抓细六稳”“六保,聚焦重点群体就业,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全市失业人员再就业6万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茅山老区结对帮扶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5万元,同比增长10%;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达98%以上;全面保障困难群众,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900//月。全力支持复工复产,保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智慧五云就业服务新体系获国务院大督查表扬,新增减免税费210亿元;普惠型金融重点领域贷款余额占比10.8%;市场主体总数达67.5万户。聚焦八个更,提高幸福度,稳妥推行义务教育公民同招,启动建设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2.8万个,成为部省共建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城市。新建发热门诊8家,日均核酸检测能力最大可达到4万样本;市二院阳湖院区二期、市七院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新开工1万套,基本建成1.17万套。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

2的根基更加坚实。深入开展重大项目强化攻坚年活动,全球首发产业地图,出台硬核十条政策,29个省重大项目实施项目完成投资335亿元,180个市重大结转项目完成投资846亿元。新增入库项目104个,其中总投资100亿元或10亿美元以上项目4个。竣工项目52个。召开新基建发展推进大会,签约项目总投资超1000亿元。加快建设“253”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化产业链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大产业链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5.3%,中天钢铁、武进不锈分获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和提名奖。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4家集聚区入选第五批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数量全省第一;龙城夜未央成为全省有影响的夜间经济特色品牌;溧阳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3的势头更加强劲。特色工作获得好评,三对口工作名列全省前茅,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我市对口安康平利县社区工厂发展思路;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环境治理等2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获批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功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区域一体化持续深化,制定出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常州行动方案》,发起成立长三角民营经济跨区域协同发展联盟;苏锡常一体化全面推进,达成信用应用、科技创新、综合交通运输等多领域战略合作。高铁新城建设全面启动,签约引进项目48个,集中开工项目31个;常泰过江通道进展顺利,溧高高速公路、常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增长点次第花开新基建加速跑,集成电路产业加速推进,总投资468亿元的24个集成电路产业项目推进顺利;成功举办世界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博览会;中关村高新区位列省级高新区综合排名第一;23家企业入围“2020江苏民营企业200榜单。创新发展现代金融,龙城金谷正式挂牌,引进投资机构40多家;全市新增上市企业10家,累计上市企业达71家。

4的元素更加丰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1260家,认定高企总数突破2400家,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3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46.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0.19件;科教城获批国家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三晶科技园入选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开放合作取得突破,中德创新产业园开园,中以、中欧等3家园区被认定为省首批国际合作园区,居全省第一。各项改革扎实推进,省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达23家,首批省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3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溧阳成为国家发改委县城建设直接联系点;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取得重大成效。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在全国率先推出证照分离应用平台,省内率先推出智能秒批秒办场景,在全国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中位居第一、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测评位列第四、综合信用指数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20位。

5的画卷更加生动。全面推进美丽常州建设,出台《关于大力推进美丽常州建设的实施意见》,国家储能领域唯一国家示范项目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开工;天宁成为全市第二个无煤区;天合光能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智能光伏试点示范企业。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生产企业签约关停31家、安全拆除20家,沿江关闭腾退化工企业用地资源整合利用有序开展,国家、省警示片以及省级台账8个问题整改完成;完成沿江造林556亩,省内率先完成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治理。加速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老城厢复兴全力推进,高质量推进13个老旧小区改造和14条道路提升;溧阳“1号公路获评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累计建成美丽宜居村庄642个,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的行政村实现全覆盖。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常州文化广场建成开放,常走大运”“2020中国马拉松精英排名赛等活动展现常州,教我如何不想她城市新形象。

(二)市级政府投资计划完成情况

为加强市级政府投资计划项目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经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调整了2020年度投资计划项目。调整后的2020年市级政府投资计划项目85个,年度完成投资164.8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13.8%,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完成情况。交通建设计划实施项目16个,年度完成投资103.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5.3%。溧阳至高淳高速公路常州段、常州至宜兴高速公路常州段、录安洲夹江大桥及港区大道维修工程、常州市干线航道防范船舶碰撞桥梁专项整治工程等项目顺利完工,苏南沿江城际铁路常州段、常泰长江大桥、苏锡常南部高速常州段、溧宁高速公路、魏村枢纽扩容改建工程、锡溧漕河前黄枢纽工程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实施。

2.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完成情况。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实施项目33个,年度完成投资30.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7.8%,澡港水利枢纽供电系统改造工程、光华路(晋陵南路-丽华北路)大修提升工程、星港大道(樱花路-奔牛界)工程等项目提前完工,常州市江边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等重点工程完成年度计划。

3.民生社会事业建设投资计划完成情况。社会事业建设计划实施项目36个,年度完成投资31.1亿元,基本完成年度计划。常州市市北实验初级中学原址翻建工程、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整体翻建工程、常州市中医医院新建急诊病房综合楼、文化广场、常州市钟楼区(西林)全民健身中心综合体(皇粮浜实验学校)等项目竣工,市一中原址扩建项目、北郊高级中学原址扩建工程、青龙片区配套高中新建工程(正行中学)、二院阳湖医院二期工程、市级医院发热门诊建设等项目顺利推进。

在全力抓好年度工作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坚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深入开展了十四五发展谋划,组织编制了《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发展定位,确定推动强富美高新常州建设再出发,勇争一流,争创更多第一唯一,成为全省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的一面旗帜的指向和在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做强智能制造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在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在城乡融合发展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在打造人民幸福美好家园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要求,提出2035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和十四五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等具体目标,以及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建设长三角中轴枢纽、建设双循环重要节点城市、建设美丽常州、建设高效能治理示范城市等重点任务。

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计划安排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乘势而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步之年。做好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至关重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常州制造业规模大、产业体系完善、开放程度高、消费能力较强,是很多国内产业循环的关键联结点,也是全省融入新格局的重要通道和有力支点,有基础、有条件担负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我们要着眼两个大局,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奋发有为办好自己的事,以确定性工作应对不确定性形势,为十四五发展开好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好步。

根据中共常州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立足常州实际,统筹兼顾等关系,综合考虑与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的有效衔接,202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左右;进出口总额、实际使用外资稳中提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以上;新增城镇就业人数9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单位GDP能耗下降、大气、水环境质量完成省下达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有效畅通经济双循环

一是夯实投资新基础。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紧盯世界500强、中字号”“国字头及行业头部企业,聚焦智能制造装备等主导产业、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第三代半导体等未来产业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链招商、专题招商、基金招商,招引建设一批优质项目、高端项目、关键项目。全年招引总投资100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4个,总投资30亿元或3亿美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1个,总投资10亿元或1亿美元现代服务业项目9个;完成产业项目投资860亿元、竣工项目50个。动态完善产业地图,强化用地选地、上下游对接和人才配备等智能化服务和动态跟踪管理。完善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精准匹配资源要素,全面落实重大项目支持政策。探索建立招商项目跨区域落地合作机制。二是打开消费新格局。高质量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重点打造月星江南环球中心、曹山未来城,提升文化宫、南大街等核心商圈。积极培育体验经济、首店经济、夜间经济、网红经济、到家经济等新模式;壮大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数字会展等新产业。全力打响红色文旅IP,加快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积极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加大生活消费品进口力度,推动高端品牌集聚,促进海外消费回流。打造高水平展会、赛事等国际性活动。三是构筑开放新体系。完善国际科技合作机制,提升中以、中德等重大平台建设水平。推动常州经开区、江苏中关村、金坛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加大云招商、云洽谈、云签约力度,吸引优质外资更多投向智能制造、新材料、集成电路等领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用好外贸贷”“退税贷等政策,合理利用RCEP协定,培育外贸新增长点。推进中国(常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培育壮大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深入实施质量、品牌、标准、专利战略,提高常州制造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二)持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一是强化创新内核。筹集80亿元创新发展资金,按1:4撬动社会资本形成规模400亿元创新创业发展投入。聚焦集成电路、机器人、碳复合材料等领域,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综合运用定向委托、揭榜挂帅、联合攻关等模式,新实施5000万元以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个。研究建设龙城实验室,启动建设东部科创走廊,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型研发机构等在常布局。加快建设国家空间信息项目、细胞治疗前沿技术研究等高能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在新能源汽车、石墨烯碳材料等领域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打造创新型领军企业集群、隐形冠军企业集群、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集群,全年认定高企1200家以上,新增上市公司15家以上。二是筑牢产业根基。加快“253”产业集群建设,高质量建设国家级智能制造装备集群,推进实施集群短板突破、质量品牌提档升级等行动,推动先进制造业整体跃升。深入实施建链、补链、长链、强链、固链工程,建立完善市领导挂帅服务链长制,培育链主企业,重点打造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工业和能源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碳复合材料、生物医药、空天信息、5G通讯等高成长性产业链,培育一批嵌入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的杀手锏产品。启动实施数字产业倍增计划,依托5G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工业企业上云行动,加快建设一批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提高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网络化协同能力。三是壮大新兴业态。大力发展五型经济,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头部企业和企业家,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五型经济集聚区。深入实施两业深度融合试点示范工程,加快建设质量认证、产品鉴定、检验检测等认证认可体系,积极发展智慧物流、网络众包、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加快打造龙城金谷,积极发展种子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等科技金融服务。

(三)积极打造长三角中轴枢纽

一是加快构建综合交通网络。开工建设常泰铁路、盐泰锡常宜铁路、常州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德胜河航道整治等项目,加快南沿江城际铁路、常泰长江大桥、苏锡常南部高速、溧宁高速、魏村枢纽等工程进度。启动建设高速中环,开工建设丹金杭高速,做好靖澄常宜高速、苏锡常南部高速西延、滨江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开通运营轨道交通2号线,开工建设5号线。二是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发展壮大总部经济、会展经济、楼宇经济等城市型经济,推动形成功能配套适应、抱团发展的良好局面。全面推进高铁新城核心区五大中心建设,加快推动老城厢复兴发展,着力打造塔寺园、大庙弄等重要片区,推进中心城区有机更新。加快打造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打造枢纽节点、畅通物流通道、完善物流网络,重点建设综合港务区、武南物流园、金坛公路港物流园、溧阳中关村港口物流园、钟楼现代物流园,在物流通达提升中强化凌家塘、邹区灯具城、夏溪花木市场等全国性专业性市场的地位。三是推动区域合作。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苏锡常一体化、常泰跨江融合、苏皖合作发展进程,协同推进G42人才创新走廊、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深化信用应用、科技创新、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战略合作。放大长三角民营经济跨区域协同发展联盟效应,构建紧密合作、开放共享的民营经济发展共同体。加快打造融合发展试点,深化新北区与黄浦区、武进区与梁溪区等友好合作。

(四)加快推进美丽常州建设

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创建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统筹推进长江沿岸生态一体化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重点突破化工围江、园区减量、岸线覆绿等重点任务。深入抓好污染防治攻坚,统筹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组织实施绿色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高质量推进一批循环经济项目,积极争创国家级绿色园区和绿色产业示范基地。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现代农业“310”发展计划,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着力打造全域美丽乡村,持续创建特色田园乡村,深入推进五区二十四点示范项目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着力在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改善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三是加快改善城市环境。精心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规划建设运河文化公园,持续推进各级烈士纪念设施升级改造维护,强化对运河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的多维宣传,锻造彰显常州,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城市标识。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智慧城管体系,进一步提升公园绿地、垃圾分类、市容整治管理水平。深入挖掘老字号品牌等传统文化资源价值,在食品、中医药等领域扶持一批老字号品牌。四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以店小二”“急郎中式服务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全力以赴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打造畅通办营商环境闪亮标识,推动一网受理、全网运行模式向更高层次发展。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积极创建全国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五)切实提高民生幸福指数

一是强化公共服务。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高水平建设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等重大创新创业平台,拓展双创平台应用范围,保障重点群体就业,鼓励直播带货等灵活就业新形态。持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优化待遇合理调整机制。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进一步做好重特大疾病群体医疗保障工作。多维创设大救助体系,完善低保、特困等困难家庭认定办法,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开辟物质+服务救助模式。积极发展普惠型养老、互助性养老,加快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探索建设智慧养老社区、设置家庭养老床位。二是补齐民生短板。聚焦八个更目标,奋力解决46个突出民生问题。合理调优学校规模,加大学位资源供给,逐步提高标准班额的比例;强化属地管理职责,确保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每年增长20%;全面推进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建设,积极谋划筹建应用技术大学,加快构建中、高、本、硕贯通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热门诊标准化建设,完善医疗救治体系;推进医疗大数据试点,年内13家三级医院全部建成互联网医院。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全覆盖,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社区组织动员机制。全面开展老旧小区安全隐患排查。三是健全安全体系。坚持不懈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完善突发事件分级应急响应机制,严格落实应急管理、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防灾减灾等责任,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高层次应急人才队伍建设,全力保障粮食和物资储备,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城市大脑,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工作机制,实施新一轮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积极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常州。

三、2021年市级政府投资计划安排

2021年政府投资计划安排,充分考虑新形势、新方向、新问题,从项目申报、前期论证到需求安排,科学决策、规范管理、注重绩效、公开透明,实现储备项目、三年滚动计划项目、年度计划实施项目有序转化。计划安排重点把握以下原则:一是保续建、控新建、综合平衡。优先保障续建项目,进一步控制新建项目,按照量入为出、轻重缓急的原则,实现政府投资资金和财政预算之间的年度衔接与平衡,合理确定年度投资总规模和项目数量。二是惠民生、控投资、量力而行。充分发挥政府投资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和补短板的积极作用,重点保障八个更的民生领域项目。三是保重点、控规模、应放尽放。突出重大交通设施等提升城市能级的项目,强化项目前期论证和投资控制,严格限制项目超投资、超规模、超标准。结合市区财力分配政策调整,科学确定由天宁、钟楼实施的市级项目。四是促平稳、控节奏、防控风险。考虑政府投资计划的连续性,结合政府债券和各类专项资金的争取,把控在建项目的序时进度,确保风险可控。

2021年计划安排项目共94个,其中计划实施项目74个(含续建项目46个,新建项目28个);预备项目20个。2021年计划实施项目总投资984.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72.9亿元,其中续建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50.6亿元,新建项目年度计划投资22.3亿元;资金来源由市本级财政性资金预安排42.1亿元,其余通过对上争取等多渠道解决。2021年计划安排的市级政府投资项目个数比上年少16个,年度计划投资比上年多28.2亿元,主要是常泰大桥、苏南沿江铁路常州段、苏锡常南部高速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2021年计划投资大幅增长。分领域具体情况如下: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21年计划初排项目30个,其中实施项目16个(含续建项目12个,新建项目4个);预备项目14个。初排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37.9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23.5亿元,新建项目14.4亿元;市本级财政性资金预安排23.2亿元。

2.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21年计划初排项目20个,其中实施项目18个(含续建项目14个,新建项目4个);预备项目2个。初排项目年度计划投资9.8亿元,其中续建项目8.8亿元,新建项目1亿元;市本级财政性资金预安排6.5亿元。

3.民生社会事业建设项目。2021年计划初排项目44个,其中实施项目40个(含续建项目20个,新建项目20个);预备项目4个。初排项目年度计划投资25.2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8.3亿元,新建项目6.9亿元;市本级财政性资金预安排12.4亿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