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十大产业链推进情况的督查报告
索 引 号:014109429/2014-00244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2014-07-10 公开日期:2014-07-15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关于十大产业链推进情况的督查报告
关于十大产业链推进情况的督查报告

    7月4日,市人大、市政府对十大产业链推进工作开展专项督查活动,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产业链建设目标任务科学明确

    去年10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十大产业链建设、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常发〔2013〕25号)后,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落实,在较短时间内明确了工作责任,理清了工作思路,形成了计划方案,开展了务实行动。

    1. 制定了年度推进计划。十大产业链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于3月7日印发了《常州市2014年十大产业链建设推进计划》(常产业办发〔2014〕1号),明确了各个产业链发展的主要目标、产业现状、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同时,确定了重点企业100家,2014年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50项,总投资1014.3亿元,年内计划投资290.9亿元。

    2. 明确招商引资方向。按照十大产业链“补链、建链、强链”和“整车、整机、终端产品”的建设要求,市相关部门编制了专门的十大产业链招商目录,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面向特定区域、特定产业和特定对象,重点引进整车、整机、终端产品类项目以及各产业链重点环节以及高端环节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型企业。按照产业链招商已成为各大板块的共识,有效地防止了盲目招商,或招引不符合产业政策,以及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

    3. 明确了工作职责。十大产业链建设领导小组出台《常州市十大产业链建设工作职责》(常产业发〔2014〕1号),明确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各辖市、区人民政府,产业链牵头责任部门以及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的职责,形成条块结合、有机衔接、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4. 强化运行监测机制。一是围绕重点项目,利用产业链管理信息系统,认真分析重点项目运行情况,分析投资进度缓慢的项目,查找原因,跟踪调研,协助推进。二是围绕各个产业链企业,依托统计局的监测平台,加强对各产业链产值和增幅的统计和预测,对每个产业链运行趋势和质量进行分析。

    二、产业链建设保障机制卓有成效

    目前,各级均成立了两个一把手“双牵头”的产业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每个产业链的牵头领导、责任部门和具体的工作职责,为产业链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 建立了例会制度。十大产业链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组织召开联络员会议,了解产业链建设进展,剖析产业链建设推进中的问题,商量解决办法,明确下一阶段工作重点。

    2. 初步制定考核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初步起草了十大产业链建设的考核办法,从十大产业链发展水平、十大产业链重点项目建设、十大产业链工作机制建立等方面进行计分,并将纳入全市转型升级考核中统一考量。

    3. 服务平台运转良好。重点项目参照市级重点项目管理,实行“大流转”程序,建立推进项目“周周会,月月推”制度,充分利用行政服务中心和市重点建设项目审批代办服务中心这两大平台,开展项目服务工作,积极为项目发展打前站、做后勤、开绿灯,使项目能尽快落成、早日产出、安心发展。先后多次召开协调会推进众泰、斯太尔、查特等项目。

    4. 多部门联动推进。多数责任部门能按照产业链建设实施意见,制订专项工作方案,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全力推进产业链建设。市商务局编制了新光源、智能数控和机器人两大产业链建设推进工作方案,委托专业机构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对境内外产业集聚地组织专题招商。市科技局编制了产业链协同推进工作要点,对规模以上企业发放调研问卷,组织实地走访,了解企业技术、人才、融资等方面的需求,针对企业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协调相关部门进行现场办公。金融办、人民银行、发改委积极组织企业开展对接活动,1-5月全市各金融机构对133户产业链对接企业已累计发放贷款94.13亿元。

    三、产业链建设成效初步显现

    从前5个月的统计数据看,无论是工业产出、重点项目建设,还是税收收入、财政贡献,十大产业链的情况都好于全市平均水平。同时,在招商引资、重大项目签约、产学研合作、产业基地建设和专项资金扶持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新的、实质性的突破。

    1. 产业链发展基本平稳。1-5月,全市十大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343.6亿元,同比增长12.2%,高于全市工业经济增幅2个百分点。其中,同比增长达到40%以上的产业有2个,达到30%以上的1个,达到20%以上的2个。占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的30.1%,与2013年底相比,增长0.8个百分点。由国税系统提供的数据看,1-5月,全市十大产业链实现公共财政收入9.7亿元,同比增长11.4%。

    2. 重点项目推进总体顺利。今年计划实施150个十大产业链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1014.3亿元,年内计划投资290.9亿元。1-6月,全市十大产业链150个重点项目推进情况总体较好,累计完成投资158.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4.6%。66个新建项目中已有53个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开工率达到80.3%,累计完成投资51.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39.8%;84个续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7.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66.5%。137个已开工在建项目中,累计投入达到序时进度的项目有98个,占开工在建项目数的71.5%,其中四药研发中心项目、爱科拖拉机和发动机项目、埃马克机床(一期)、福隆医用材料等54个项目的投资额达到年度计划70%。

    3. 重大项目有所突破。一系列重大项目的突破,也为产业链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总投资70亿元的湖北博盈投资斯太尔动力项目,签约落户武进国家高新区,全部投资完成后可形成年产40万台多缸柴油发动机和10万台油电混动底盘的生产能力;总投资70亿元的众泰项目落户金坛;美国查特工业公司追加投资近3.5亿美元建设液化天然气大型储罐新项目,并于5月6号上午在常州高新区开工建设,预计项目达产后,将实现年销售60亿元;瑞声光学科技(常州)有限公司高性能光学组件项目于5月19日正式开工,总投资5.25亿美元,建成后可年产3亿只精密光学产品,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

    尽管十大产业链发展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投资偏小。2014年计划实施150个十大产业链重点建设项目年内计划投资290.9亿元,占全市工业计划投资比重较小,仅有16.7%。同时,拟建和在建的重大产业链投资项目少。二是支撑作用还不够大。十大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占全市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只有30%左右,还没有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三是部分产业发展波动较大。十大产业链的发展不平衡,比如太阳能光伏受双反影响行业发展起伏较大。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针对产业链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结合市领导要求及人大专题调研报告,提出以下几点工作建议。

    一要加强产业规划研究,把握前沿动态信息。各责任部门应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对十大产业链产业基础、产业布局、龙头企业情况、上下游协作配套、政策落实情况的调研分析,摸清产业链发展的薄弱环节、链条缺口以及强链补链的突破口。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链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推动企业间的信息沟通、技术交流和市场合作,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入股参股,实现全行业的聚合发展和转型升级。对于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形成的、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目前尚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如石墨烯碳材料),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平台建设,强化政策扶持,加大与科研院所合作以及人才引进、资本引进的力度,放大产业优势,提升产业能级,努力占领行业发展的制高点,为产业未来爆发式的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要整合产业扶持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切实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功能,聚焦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产业。要整合现有的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积极探索资金变基金、有偿使用财政资金的办法,切实增强专项资金的拉动和放大效应,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和公平性。要加快财政扶持资金的审核进度,力争政策早落实、企业早受惠、扶持早见效。要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扶持力度,积极探索和完善平台运行管理模式,发挥好平台在集聚高端研发人才、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平台真正成为企业成长的孵化器、产业发展的源动力。

    三要确立实体为本理念,强化常州特色优势。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要针对当前招商引资中人力资源和产业基础关注度不断前移的新特点,发挥好高技能教育资源优势和制造业门类齐全、基础扎实的优势,结合十大产业链中轨道交通、碳材料、通用航空、智能数控和机器人等重点产业,委托省内外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建立实训基地,定向培养人才,扩大相关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推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向我市集聚,为招商引资和强链、补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要增强部门服务意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继续把软环境建设放到重要位置,把服务企业作为增强城市发展软实力、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切实解决一些部门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服务水平、精神状态、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加大政策的落实力度,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适时举办经营策略、财税政策、财务管理、筹资融资等方面的培训,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按照产业链责任分工,吃透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和精神,摸准技术、市场、产能等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情况,了解先进地区和周边城市有关扶持培育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信息,切实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