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市体育局关于印发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
索 引 号:01410955x/2024-00001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发展规划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常体发〔2023〕56号 发布机构:市体育局
生成日期:2023-12-29 公开日期:2024-01-04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为进一步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体育产业在推动经济增长、扩大消费需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作用,特制定《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市体育局关于印发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
常体发〔2023〕56号

各辖市、区体育主管部门、常州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各直属单位、机关各处室:

为进一步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体育产业在推动经济增长、扩大消费需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作用,加快建设长三角具有一定影响力体育特色城市,结合我市体育行业特点,特制定《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现予以印发,请你们认真贯彻落实。

常州市体育局 

2023年12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为进一步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体育产业在推动经济增长、扩大消费需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作用,加快建设长三角具有一定影响力体育特色城市,根据《江苏省“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体育强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常州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聚焦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牢牢把握“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要求,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深入推进“532”发展战略,大力建设“两湖”创新区,加快打造新能源之都,迈入“GDP万亿之城”的实际需要,建设长三角具有一定影响力体育特色城市,深入推进体育产业布局优化、供给提升、消费扩容、主体培育、融合发展、平台建设,进一步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体育产业在产业强市建设中贡献度,为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健康优先。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承“体育即民生”的理念,坚持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有机结合,不断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体育产品和服务,协同打造“常有健康”名片。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机制,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活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提高体育产业要素配置效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战略规划、政策引导和市场监管,营造竞争有序、规范高效、平等参与的市场环境。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统筹地区资源禀赋,推进体育产业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系统谋划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构建、技术装备升级、业态模式创新,促进体育产业与区域、城乡协调布局,推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体育服务业与体育用品业的联动发展,加快构建特色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创新驱动,开放融合。把创新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企业高效配置并有效集成高端要素。深化体育与教育、文化、旅游、健康、科技等融合发展,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互联互通,赋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互动。

——坚持绿色低碳,安全发展。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推进体育产业全链条绿色发展,增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价值转化意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守安全底线,提高风险防控意识,加强安全监管,提升风险管理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保障体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加快打造长三角体育品牌赛事、健身休闲消费、运动健康产业和体育旅游服务先行示范区,建设长三角具有一定影响力、特色鲜明的体育城市。到2025年,本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650亿元左右,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5%,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200亿元左右,城乡居民人均体育消费达到3800元左右,形成体育产业布局更趋合理、体育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体育产业供给更为丰富、体育市场主体更有活力的格局,跻身长三角体育产业发达城市之列,争创国家体育消费活力城市,为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夯实坚实基础。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布局优化行动

1.优化体育产业发展布局。统筹规划体育产业发展,依托产业资源,构建“一核引领、一带串联、两湖并进、全域联动”的产业空间格局。“一核”指依托奥体中心,发挥体育产业的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形成集竞赛表演、体育健身、运动健康、体育培训、体育会展等多业态于一体的竞赛表演核心区、体育产业资源配置中心。“一带”指依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升中心城区承载力竞争力,有效整合老城厢历史文化资源、商贸会展资源、滨水岸线资源,布局文体商旅融合产业项目。“两湖”指依托西太湖、长荡湖,有力推动 “两湖”创新区体育产业发展新高地建设,引导户外运动营地、山水生态休闲产业业态和运动项目合理布局,差异化打造集群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全域”指立足区域特色,增强协同联动性,因地制宜发展多元化体育项目和品牌,形成“一区一品”“一区多品”格局,打造全域马拉松赛事,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聚集区,发挥示范引领效应和互补效应。

2.打造运动项目产业。强化全市体育产业资源整合和产城融合,合理布局足球、篮球、网球、自行车、马拉松、曲棍球、手球、棒垒球、水上、马术、山地户外等运动项目产业。加快建设完善足球训练基地、棒垒球训练基地、乒乓球训练基地等,统筹体育训练基地梯级化、立体化空间布局,推动体育训练基地服务迈向中高端,打造运动项目基地示范区品牌。

3.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体育全产业链发展,壮大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运动健康等体育服务业重点产业链,培育打造体育制造业强链,以数字化赋能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以项目为牵引构建现代体育产业矩阵,推进苏皖国家登山健身步道、长荡湖休闲运动公园、常州西太湖国际露营岛、新北区三江口运动公园、凤凰新城环岛路景观慢行系统项目、邹区全民健身中心、丁堰运河体育公园等重点体育项目建设,总计投资逾37亿元。

(二)实施供给提升行动

4.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加强场地设施规划布局,优化城乡“10分钟体育健身圈”功能,补齐群众身边的公共体育设施短板。按照《城市公共体育场用地控制指标》《江苏省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标准》建设体育设施,推进两湖创新区核心区体育设施布局。支持新建或改扩建体育公园,每年打造7个以上的体育公园,将体育公园打造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部分、改善人民日常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标志。发挥常州市新北区三江口体育公园等省示范体育公园效应,系统谋划智慧体育公园建设。打造历史文化步道、自然景观步道、休闲健康步道等在内的步道体系,改造提升沿河健身步道配套设施。深度挖掘户外山地闲置资源,完善山地户外运动设施。增加水上运动设施供给,支持常州水上运动中心建设。鼓励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环城游憩带、郊野公园等建设露营休闲功能区。落实国家新建居民区和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相关标准规范,加快更新提升体育场地设施。加强室外健身器材信息化管理,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器材智慧化升级,积极稳妥推动二代室外健身器材、智慧健身中心等智慧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增强群众健身体验。

5.大力发展健身休闲产业。扎实推进《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支持水上、山地户外、马拉松等具有消费引领性的户外运动项目发展,推动击剑、跆拳道、射箭、马术、电子竞技等时尚运动项目发展。逐步打造运河、南市河、西太湖、长荡湖、天目湖、茅山等健身休闲产业带和健身休闲集聚区。推动可利用的水域、空域、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推动户外运动与休闲康养、露营旅游、研学教育等相结合,丰富户外运动产品和服务供给,健全户外运动救援体系,积极参加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塑造“运动龙城大联赛”品牌,不断加大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力度,持续举办“常州社区运动会”。支持健身俱乐部创新营销模式,打造一流健身休闲服务品牌和体育培训品牌。

专栏1户外运动产业强化工程

健全现代户外运动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以高品质、特色化、品牌化为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提升户外运动产业链发展水平和创新链效能,全方位打造户外运动产业品牌。推动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加强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建设,推动国际露营岛、骐骥马术国际运动中心等户外运动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山地户外、马拉松、自行车、水上运动、马术、露营、铁人三项、滑板、攀岩等特色户外运动项目。推进户外运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完善以户外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为核心,户外教育与培训、户外节庆与会展、体育旅游等业态共同发展、量质齐升的户外运动服务业发展体系。加快户外运动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强新材料、先进技术与设备在户外运动用品制造领域的应用。鼓励发展以时尚运动项目为特色和主题的体育旅游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公园等,打造有影响力的户外运动赛事与节庆品牌活动。拓展户外运动与文化、旅游、农业、健康、养老、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

6.加快发展竞赛表演业。发展赛事配套相关产业,加快培育和引进专业赛事服务公司。打造与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高端体育品牌赛事体系,引进足球、篮球、网球等品牌价值高、市场前景广、国际影响力大的重大体育赛事,全力办好中国羽毛球公开赛、全国女排联赛等重大品牌赛事,提升西太湖半程马拉松、茅山山地半程马拉松、发现常州定向赛、中国网球巡回赛等赛事品质。推动全市马拉松赛事全域化,满足群众高品质观赛需求。展示城市文化内涵,带动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全方位地展示常州城市魅力,提升城市知名度。

专栏2体育品牌赛事培育工程

加快培育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提升中国羽毛球公开赛、中国网球巡回赛、全国女排联赛、发现常州定向赛等赛事市场效能。建设全域马拉松赛事体系,包括天目湖马拉松、西太湖半程马拉松、茅山山地半程马拉松、常州高铁新城半程马拉松、常州大运河半程马拉松、常州钟楼半程马拉松、常州经开区半程马拉松。全力打造并形成3—5项国际知名品牌体育赛事和8项以上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体育赛事,争取创办1—2家职业体育俱乐部。积极申报国家体育总局群众性“三大球”品牌赛事、江苏省体育特色品牌赛事。落实《常州市承办全国性、国际性赛事奖励办法》,对承办当年度全国性计划内体育赛事的主体,根据赛事规模给予5—20万元奖励;对承办当年度国际性计划内体育赛事的主体,根据赛事规模给予10—30万元奖励。

7.推进体育制造业提质升级。鼓励体育用品制造业加大创新力度,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打造体育器材及配件制造、训练健身器材制造等设备制造、体育服装鞋帽制造、运动面层地材制造等产业链条。引导体育制造业企业推进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鼓励研发和制造家庭化、智能化运动装备器材,支持向赛事举办、教育培训、旅游文创产品开发等服务业领域拓展。鼓励体育制造业企业通过互联网、会展等平台,“走出去”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向服务业延伸发展,推进制造与服务的系统集成与深度融合。扶持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培育引领体育用品智能制造的骨干企业和创新团队。

(三)实施消费扩容行动

8.升级体育消费场景。打造时尚运动与户外营地、体育休闲旅游基地、体育健身场馆、体育融合创新、数字体育消费、时尚赛事与体育消费主题活动等消费场景,培育建设体育消费场景典型案例,带动体育休闲服务消费场景、业态、模式创新。推广常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多业态综合运营场景、常州太湖湾露营谷“户外运动+休闲度假”特色场景、常州江南环球港体育综合服务消费场景、常州丰北蜗牛时光度假村体育休闲旅游场景、常州蓝·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体育运动主题场景、常州西太湖半程马拉松等江苏省体育消费场景精品案例、典型案例。2025年,省级体育消费场景典型案例达到10个以上。

9.培育体育消费热点。增强群众健身意识,培养体育消费习惯、培育运动项目人口。创新模式提升体育健身等传统体育消费规模,培育电子竞技运动等新兴消费市场。鼓励通过创新产品供给、延长营业时间等方式,拉动节假日消费、夜间经济、旅游消费,增强体育消费粘性。鼓励各地加强传统运动空间向体育消费空间转换,推进体育服务综合体等体育消费新载体建设。推进数字经济赋能体育消费,促进线上线下体育消费融合,升级沉浸式、体验式体育消费新场景,支持打造云购物、云赛事、云健身、云培训等体育消费新场景,积极申报省体育企业智能车间及智慧体育场馆示范项目。

专栏3数字经济赋能体育消费工程

提高体育产业数字化水平,推进数字体育消费。抓住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和产业创新机遇,加快体育产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推进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健身休闲、体育场馆建设运营、体育会展博览、体育旅游等业态“上云用数赋智”。加快电子竞技等领域创新体育内容与服务形态,建设EST PARK数字运动潮玩空间等项目,支持举办全国电竞邀请赛。鼓励发展智能健身、云赛事、虚拟运动等数字运动。加强上汽大通房车科技有限公司C2B智能房车工厂等体育企业智能车间、常州晋陵体育薛家全民健身中心等智慧体育场馆示范项目建设。完善“常享动”智慧体育管理平台,提升体育场馆智慧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智慧社区健身中心。通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策引领,强化技术应用,统筹空间布局,培育数字体育消费新业态,促进区域体育消费协调发展。推动数字人民币在体育消费领域的应用。

10.深化体育消费试点。推进国家级体育消费活力城市申报建设,择优推荐具备条件的辖市、区申报新一批省级体育消费试点单位。鼓励各地创新体育消费引导机制,推动天宁区、钟楼区省级体育消费试点单位形成示范效应,探索激发体育消费活力的长效机制。鼓励各地开展体育嘉年华、体育消费节、体育大卖场等活动。

(四)实施主体培育行动

11.发展壮大体育企业。加强体育企业服务,培育骨干体育企业,强化体育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一批创新水平高、品牌影响大、辐射带动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体育企业、独角兽体育企业、体育类上市公司。支持龙头体育企业加强产业链垂直整合,鼓励有条件的体育企业在境外兴办实体、设立分支机构,鼓励采取投资、并购、战略联盟等方式开展合作。加快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鼓励发展专业化程度高的赛事运营企业,支持健身服务企业连锁经营,扶持体育培训、策划、咨询等领域的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加强体育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提升、市场开拓,支持体育企业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体育企业、瞪羚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等。参展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等展会活动,放大品牌效应,宣传推介知名体育企业和产品。

12.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推动体育社会组织社会化、实体化发展,符合直接登记条件的,可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办理登记。加快培育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民办非营利性社会体育俱乐部,支持社会体育俱乐部联办高水平运动队,带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发展,形成新的发展载体和消费热点。引导社会体育俱乐部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创新强、服务优、信誉好的社会体育俱乐部。发挥好市体育发展基金会作用。

13.加快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规范专业体育资源参与职业体育发展,积极探索专业训练和职业体育融合发展方式,激发职业体育市场动能。支持中天钢铁女排俱乐部做大做强,加快俱乐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鼓励社会资本组建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拳击等职业俱乐部,支持社会力量组队参加国际、全国和省市各类体育赛事。挖掘体育明星市场价值,完善职业体育赛事运作、场馆运营、门票销售、电视转播、无形资产开发及纪念品特许经营等一体化运作与服务,提高市场化、社会化运营效能。

专栏4服务体育企业提升工程

加强体育企业扶持。每年发放不低于200万元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体育企业发展。开展服务体育企业专项行动,大力发扬“店小二”精神,推进各项体育产业政策落地落实,不断提升服务体育企业和产业发展能力。发挥体育产业政企沟通联系点作用,构建常态化政企沟通联络机制,精准对接帮助体育企业解决难题。增强企业家的荣誉感、使命感,充分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热情,为常州市体育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加大企业人才赋能力度,积极参加全省体育企业家高级研修班,提升广大体育企业人才管理和运营水平。培育1—2家体育类上市企业,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实施融合促进行动

14.推进文体商旅融合。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打造长三角文旅中轴、休闲度假中心中发挥体育功能。发挥天目湖、西太湖、长荡湖、太湖湾、茅山等自然资源,拓展特色体育项目和主题赛事活动,加快培育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长三角地区精品体育旅游项目,江苏省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组织申报、推介江苏时尚体育好去处、“魅力江苏最美体育”全省最美跑步线路及最美乡村健身公园等项目。支持体育企业参展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支持企业举办体育产业专业展会,探索创办常州运动休闲体验季、体育休闲博览会、体育产业高峰论坛、体育嘉年华等品牌活动。到2025年,新增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2个以上,长三角体育旅游精品项目2个以上, 江苏省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2个以上。

专栏5文体商旅融合发展工程

在推进老城厢保护更新项目,建设止园、大观楼、季子文化展示中心等文旅地标,推进老西门、青果巷、大庙弄等历史片区更新,一体推动文化宫—南大街等传统商圈复兴等重大工程中,优化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和开发体育产业项目,助力重现“中吴要辅、八邑名都”盛景,打造更高能级、更高浓度的大消费产业“城市之核”。培育1号公路等体育旅游线路,到2025年,新增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2个以上,长三角体育旅游精品项目2个以上,江苏省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2个以上。

15.深化体教融合。健全完善“体校主导、一校多点、体教融合、产业支撑”的青少年训练培训新模式。持续推进“名校办名队”工程,支持运动项目建立基层训练点,支持市体校与市中小学联合办学办队,重点将田径、游泳、篮球、足球、体适能等基础大项布局全市中小学,逐渐形成小学—初中—高中的“一条龙”训练模式。打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的渠道,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出口。合力推动设立学校教练员岗位,促使优秀教练员、体育俱乐部专业人员进入学校开展业余训练。办好青少年体操节、青少年体能训练营及青少年暑期夏令营等活动。拓宽业余运动员教育升学渠道,为业余运动员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建立运动员协同培养机制,支持省队校办、市队校办模式,加强在常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深入谋划筹建江苏常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与常州大学等高校深入合作,推进运动训练专业人才订单式培养。

16.加强体卫融合。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体卫融合服务机构。推进体育医院建设二级体育专科医院。按照《常州市运动健康指导门诊建设实施意见》,加快运动健康指导门诊建设。持续开展中小学学生脊柱侧弯公益筛查,实施运动干预矫正。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卫健等部门联席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拓展中国常州国际运动康复大会品牌效应,深化江苏省运动促进健康中心建设。鼓励医院培养和引进运动康复师,开展运动促进健康指导。鼓励各级各类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立国民体质测试站点,开展群众日常体质测定和健康管理服务,将国民体质监测相关指标纳入居民健康体检推荐范围。鼓励社会资本开办运动康复等机构,加强运动康复、中医理疗医保支付规范管理。

专栏6体卫融合健康促进工程

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到2025年,形成以体育医院为中心,基层运动健康指导门诊为基础的“一中心多站点”布局,推进钟楼区五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省运动促进健康中心。完善永红街道、青龙街道社区运动健康指导门诊建设,推进红梅街道、经开街道等社区运动健康指导门诊建设。加强运动处方培训,培养运动处方师150人。运动健康指导门诊达到5家,省运动促进健康中心1家,打造体卫融合健康服务常州模式。

17.加强体育与金融融合。鼓励金融机构围绕体育培训、健身服务、竞赛表演等领域,探索金融赋能体育产业发展。创新开发银行卡、移动支付等体育消费支付产品,推动体育消费便利化,打造“体育+金融”生态圈。鼓励银行开展体育企业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质押贷款创新。引导保险公司开发体育类保险产品。

(六)实施平台建设行动

18.提升体育产业基地实力。加快培育特色鲜明、集聚引领效应强的综合类体育产业基地、特色类体育产业基地、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推进金坛区等申报建设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常州洪邦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等申报建设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加强各类体育产业基地评选认定、动态管理和评估,丰富服务功能,推动升级发展。完善体育产业基地扶持激励政策,在产业发展、项目培育、宣传推广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到2025年,新增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项目或单位1—2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或单位5个以上。

19.推动体育服务综合体升级。推动体育服务综合体业态优化、功能拓展、提质增效,切实发挥体育与商贸、教育、文旅、健康等业态融合叠加效应。到2025年,新增省级体育服务综合体5个以上。

专栏7体育产业载体升级工程

加强动态管理、标准引领,引导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等各类载体升级发展,构建多层次专业化服务平台,支撑引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江南环球港体育服务综合体、常州市钱璟康复股份有限公司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示范单位示范引领效应,加强政策扶持,拓展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规模效益显著、支撑作用强的高质量创新载体。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单位)申报创建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等。引导推动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产业园区(功能区)等各类载体提升功能、拓展业态、升级发展。到2025年新增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项目或单位1—2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或单位5个以上,省级体育服务综合体5个以上。

20.健全体育产业发展平台。扶持发展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型体育产业智库,支持创建国家、省级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鼓励体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依托优势场馆、赛事、体育旅游、运动康养等资源,加快体育众创空间发展。鼓励退役运动员等专业人才在国家、省双创示范基地进行体育创业。支持在常高校大学生参加全国、省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突出项目孵化工作。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体育产业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促进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统筹发挥各相关部门作用,协调解决重大事项问题。强化与现行政策规划的有效衔接,建立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实施责任制,切实保障方案实施落地,扎实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

(二)强化政策扶持

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采取项目资助、后期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产业项目和企业给予扶持,培育常州体育品牌。鼓励各辖市、区通过现有资金渠道对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给予必要支持。支持社会力量依法设立各类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私募股权投资资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各类投资机构投资体育产业。持续推动减税、降费、降息、普惠金融等纾困惠企政策惠及体育市场主体。强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要素保障,依法依规保障体育用地。

(三)夯实人才队伍

加强高素质体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高层次体育人才到常创业工作,聚焦引育“高精尖缺”体育产业领军人才和专业团队。围绕体育全产业链发展,壮大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运动健康等体育服务业重点产业链人才队伍,提升体育制造业人才水平,大力培养体育新业态发展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支持高校加强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建立体育产业教学、科研和培训基地。建立健全体育产业人才多元投入机制,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

(四)严格行业管理

持续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体育市场秩序,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加强招商引资项目服务,完善社会力量办体育的体制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底线思维,加强风险防控,加强体育产业、体育消费统计与监测,强化数据分析与应用。实施长三角区域体育健身行业会员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加强体育健身、体育培训服务行业预付式消费监管,推进体育健身、体育培训企业责任落实。宣传科学健身健康知识和方法,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良好体育产业发展氛围。

附件:1.2023—2025年体育产业重点项目清单

          2.2023—2025年体育产业载体建设清单

          3.2023—2025年重大体育赛事清单

附件:2023—2025年体育产业重点项目清单、载体建设清单、重大体育赛事清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