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市农业农村局作为主办单位,会同市供销总社进行专题研究,现对提案答复如下:
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是小农户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形式,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力量。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部署要求,按照“引导、推动、扶持、服务”的思路,着力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探索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链”,构建农户与经营主体“利益链”,持续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稳步推动“小农生产”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筑牢坚实根基。
(一)做大服务主体。一是规范提升合作社。全市累计发展农民合作社2719家。推进国家、省、市、县级示范社四级联创,累计培育国家级示范社33家、省级77家、市级197家。二是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全市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4830家,其中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2572家。推广运用家庭农场电子记账模式,家庭农场“随手记”APP有效用户数1143家,实现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全覆盖,做好省、市、县三级示范家庭农场的培育工作,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总数达165家、市级示范192家。三是创新供销惠农服务载体。依据市供销合作社“十百千万”工程项目,组建优质稻米产业农合联4家,为小农户提供“耕、种、管、收、售”各环节生产服务。2024年4月,经过积极争取,省、市、县三级供销合作社在金坛共同投资组建常州苏合农服公司,是全市供销系统第一家实体化运营的供销社全资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公司首期开展稻麦全托管服务1万余亩,服务和带动周边小农户2400余户。
(二)创新服务模式。一是创新组织模式。鼓励村级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对村民和周边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全市有18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组建合作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此外,建立“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引导农机合作社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的基础上延伸服务领域,向绿色化、智能化生产服务提档升级,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2家、市级14家。二是丰富托管内容。全市供销合作社推动系统农资企业和市农资协会会员单位向农资服务商转型,由“卖农资”向“卖服务”转变。围绕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向农户提供农资供应、测土配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农技推广、“庄稼医生” 坐巡诊等综合服务。通过开展“你买药我来飞”“你买药我拌种” 等特色服务,社有企业江苏苏南农资配送有限公司为溧阳市优质稻米产业农合联量身定制水稻专用肥,通过精准施肥助农增收。三是注重体系构建。2023年出台《常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千员带万社(场)”行动方案》,通过选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中心、组建家庭农场联盟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章程制度、健全组织机构、规范利益分配,推动社会服务规范发展。
(三)用足政策支撑。一是提升“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中心服务能力。2021年以来,我市投入各项智改、农机购置和报废补贴以及示范项目资金3438万元,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中心予以扶持,加快其农机设备添置和更新,有力提升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2021-2024年,我市共投入各级财政专项资金4542.1万元,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主体改善生产条件、应用先进技术,重点开展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及仓储保鲜、质量标准认证等项目建设,推动各类服务主体提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能力。三是加强信贷保障。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的基础上,建立农担业务保费补贴市、区两级财政共同分担机制,对常州地区发生的由省农担公司给予政策性融资担保(300万元以下)的,由财政对其担保费全额补贴,降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融资成本。
(四)提升联带能力。坚持数量发展与质量提升并重,规范引导与示范引领并举,及时发现和总结联农带农的好经验、好做法,适时开展宣传推广。一是培育服务品牌。溧阳中南化工有限公司、常州市金种子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被列入江苏省农业生产性服务品牌培育名单,成为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四个一”建设工程重点支持培育对象。二是组织案例推介。溧阳市深山沟家庭农场、常州市碧耕源家庭农场被、常州市金坛区直溪顾萍家庭农场和溧阳市天目湖绿房子果蔬种植家庭农场被推荐为省级家庭农场典型案例。常州市金坛万叶水产专业合作社典型案例被推荐为全国典型案例。
下一步,为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推进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苏农经〔2024〕10号)以及《关于编制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规划布局方案的通知》等文件部署和要求,加快建设一批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健全服务机制,规范服务管理,切实为农户的农业生产提供“全链条”“菜单式”的周到服务。
(一)精心布局规划。着眼于构建全市高效便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在现有辖市区农业推广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建设以公益性服务职能为主的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技)(以下简称“农技中心”)和以市场化服务为主的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事)(以下简称“农事中心”),根据粮油以及其他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实现以辖市区为单位的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全覆盖。今年年初,市和辖市区相继启动了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规划布局方案的编制工作。根据区域性产业分布情况,全市拟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53个,其中农技中心15个、农事中心38个,其中,溧阳市农技3个、农事16个,金坛区农技4个、农事6个,武进区农技2个、农事6个,新北区农技2个、农事6个,天宁区农技1个、农事1个,钟楼区农技1个、农事1个,经开区农技1个、农事3个。从产业上看,除了传统粮食作物类服务中心外,特色产业类涵盖河蟹、青虾、蔬菜、经济林果、茶叶和林下经济等17个特色服务中心。
(二)加快建设进度。根据规划建设要求,2025年至2027年是基础建设年。今年将全面启动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市农业农村局成立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机制,下设4个专门小组,分别负责综合统筹、农技中心建设、农事中心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相关工作,明确职责分工,加快工作推进。一是在农技中心建设上,依托辖市区农业推广中心的站所、镇(街道)、村集体等现有资源,通过改建扩建、功能升级,重点围绕建设一个技术服务场所、组建一支推广服务团队、打造一批科技展示基地、建立一套农情监测系统、搭建一个“新农人”培育实践场所五个方面的建设内容,明确建设重点,补齐短板弱项。二是在农事中心建设上,依托现有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中心,统筹各地社会化服务资源,建设一批“布局规划合理、机具装备齐全、指挥调度顺畅、保障能力覆盖”的农事中心,实现好农资采购配送、集中育供秧、病虫害防控、全程机械化作业、粮食烘干、农机维修、应急救灾 7 项基本功能;同时,鼓励实现智慧农业、农事培训、农产品展销、仓储保鲜、农产品初加工、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等功能,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三是在服务中心的信息化建设上,构建一体化的农业服务云平台(苏农云),对服务中心的农机装备、土壤墒情和植保虫情监测设备以及各类传感数据等都统一接入云平台,加强数据采集,强化病虫害、气象灾害等预测预警,实现在线调度和管理,提高适时、精准和高效的服务。按照“一次布局,分步实施”的要求,2025年建设完成23个,其中农技中心4个、农事中心19个;2026年建设完成26个,其中农技中心7个、农事中心19个;2027年建设完成农技中心4个。
(三)加大政策支持。统筹各级各类资金,加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扶持。据统计,全市53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资金投入概算为3.23亿元。一是统筹好中央、省和市级的社会化服务、基层农技推广、主体培育、购置补贴、农民培训等专项资金,以及中央预算内相关项目等,加大对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支持;二是鼓励各辖市区加强县级财政配套,助力项目建设;三是支持各辖市区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争取国债资金等加大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同时,对于农事中心建设,通过项目招引,吸引企业和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到建设和服务中来,也可以推动项目与银行、保险、担保、邮政、供销等机构深度合作,多措并举解决建设资金瓶颈问题。
(四)健全服务机制。建立健全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运行管理制度和服务标准,加强对服务中心的监督管理。规范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服务中心能够持续稳定地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在农技中心的服务上,在县级农技推广机构派驻人员的基础上,结合镇(街道)农技人员服务能力,根据生产服务需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实施等方式,柔性吸纳涉农科研院校专家、退休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乡土人才”、种田能人等;同时,加强产学研对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强与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合作,组建一支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团队,做好农技推广、农情监测、抗灾救灾指导、“新农人”等经营主体培育和指导服务。在农事中心的服务上,根据服务保障范围和产业服务需求,做好“全链条”“菜单式”服务,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公开,接受在线调度和群众监督。通过项目绩效评价、服务对象反馈等评价机制,切实保障农技中心公益性服务的运维,对农事服务中心的应急作业服务和市场化服务,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支持其持续健康运转。
签 发 人:冯旭江
经 办 人:李文群
联系电话:85682259
常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5月15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