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市档案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十二五”经济社会和档案事业发展目标,突出重点,服务大局,创新创优,推进“三个体系”建设,实现了我市档案事业“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加强法制,创优环境,档案事业发展得到了较好保障
(一)档案事业纳入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常州档案事业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2011年,市领导多次听取工作汇报,视察、调研,指导工作,市委副书记邹宏国、副市长居丽琴先后对档案工作作出批示,市委秘书长蔡骏先后两次到市档案局(馆)工作调研,在肯定成绩、协调解决有关问题的同时,提出更高的工作要求。市十四届四次人代会把档案工作纳入《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能力和水平。在广泛调研基础上,结合实际编制的《常州市档案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并由两办发布,成为“十二五”常州档案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金坛、溧阳市也结合本地情况,制定了本地区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档案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推动常州档案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新跨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档案法制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
针对我市档案事业发展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市档案局先后形成一系列调研报告,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市人大和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档案法》执法检查列入了市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要点,于5月10日至18日对我市实施《档案法》情况进行检查,察看了市档案馆和正在建设中的市工商档案博览中心,并先后检查了溧阳、金坛、武进等地,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档案法》执法检查报告,对全市档案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三)档案依法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通过启动“六五”普法,开展“12.4”法制宣传、“三下乡”以及科普宣传等活动,采用咨询、展览、漫画、有奖知识问答、发放宣传资料等宣传形式,进一步提高社会的档案意识和法治意识。运用“三合一平台”,实行档案行政管理公示制,接受社会监督。天宁区把街道档案员纳入档案行政执法队伍,强化对行政村、社区档案的依法管理和监督。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8号令,坚持档案工作年检这一行之有效的方式手段,把编制和完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作为依法管理基层档案工作的重要环节,将重大活动文件材料归档移交、进馆单位全文数字化和数字档案室建设列为年检工作重点。着力推进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建档工作,加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工作指导和监督。
(四)常州档案工作影响力不断提升
各级档案部门高度重视档案宣传工作,加强网站建设,改进自办刊物,积极撰稿,及时投稿,扩大影响,档案宣传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档案报、国家档案信息网、江苏档案信息网、常州日报、常州晚报和常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以及市委、市政府内部刊物、省局信息简报对我市档案工作情况予以报道、转载、收录,全市档案工作还得到国家和省档案局的关心指导,省内外兄弟城市来常参观考察交流增多,常州档案工作的影响力提升。2011年,全省档案宣传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常州市和武进区档案局荣获江苏省档案宣传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二、围绕中心,着眼发展,档案工作服务大局取得新成效
(一)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各级档案部门全力投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金坛市、天宁和戚墅堰区档案局抽调人员参与创建工作,常州市档案局组织工作班子派驻创建指挥部,全面承担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迎检材料审核整理工作。迎检材料涉及到46个责任部门、95个配合部门,在整个测评体系中比重大,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市委领导高度重视,市委书记范燕青、副书记邹宏国、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缨等先后看望材料组全体同志并提出工作要求,市档案局工作组高起点定位,确立“全省领先、全国争先”的目标,科学组织,精心安排,高标准推进,在“省检”中,测评组给予我市迎检材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规范性、映证性,充分反映常州市创建的真实情况和进展过程”的高度评价,为迎接“国检”,材料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提水平再创新,在全国首创电子台账,为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市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市委、市政府授予市档案局建设全国文明城市突出贡献奖。市档案局材料工作组共收集文件资料8130件、图书资料121册,整理形成待审材料442册,编写250页共计15万字的待审材料记录表。
(二)建成国家级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市档案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史料展示中心,积极利用外部资源拓展档案教育和社会实践功能。以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建设为契机,与市工贸国资公司共同开发建设的常州市工商档案博览中心,开创了国内工商档案保管、利用、开发的先河,成为安全保管全市工商档案的基地,查阅利用档案史料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的主题馆,是市档案馆功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档案馆社会教育功能有了质的提升。11月13日,经国家教育部、国家档案局检查验收,常州市档案馆成为全省唯一、全国首批12家国家级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市长姚晓东专门致函祝贺。
(三)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卓有成效
一是着力打造档案文化精品。各级档案部门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挖掘档案资源。市档案馆从馆藏档案精选编纂的《大成公司档案史料文献》,成为市档案馆独立完成的第一本正式出版刊物,荣获全省档案文化精品一等奖;由市委书记范燕青作序,编纂出版的《科技长征》一书,成为2011年市党代会上唯一发放的宣传资料;市档案馆还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四代领导集体接见或视察常州的活动图片汇编成册。
二是运用史料开展革命教育。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主题,市档案局和各地档案部门与宣传等部门联合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图片展,在社区、镇村、机关、学校、军营等地巡回展出,市档案馆在常州日报特约刊出“瞬间永恒”专栏,再现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常州有关的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感人场面,被评为“题材好、创意新”优秀栏目,溧阳市、武进区分别举办了《历史功绩彪炳史册,科学发展再创辉煌》和《奋斗与辉煌》图片展。各级档案部门还以提供档案资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以及借助网络和各种媒体进行革命教育,全市有7万多人次参观了各类档案史料展览。
三是有效提供文档信息服务。做好档案馆窗口查档利用工作,做到百查不倦、百问不厌,全市综合档案馆共接待查档18280人次,查阅档案46294卷,在落实政策、保障群众权益和机关各项工作中,提供了有效的档案服务。各级档案馆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场所建设,切实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纸质和电子文本的收集、保管和利用工作,经省政府办公厅考核,常州市档案馆政务信息公开工作位列全省第二。
四是不断深化档案工作服务。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水平,扎实推进武进区全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区)创建工作,促进镇村档案工作规范化,全市有5个镇、19个村获得省级示范镇村荣誉称号。深化民生档案工作,加强工伤认定、鉴定档案和伤残抚恤人员档案的规范化、信息化建设;金坛市建立全市55.1万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社区矫正对象管理档案,金坛直溪镇建立低保户、五保户、边困户、求助大病困难户和特困家庭户档案,通过档案采取有效帮困措施;天宁区深化社区档案服务。组建市属国有企业档案人员协作组织,指导企业完善档案工作制度,培育常柴股份、民投和华丰公司等企业为典型,推动民营企业规范化建档,提升企业档案服务水平。主动服务我市重点工程工作,坚持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登记制度,对全市118个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进行登记备案,加强市政工程档案、地下管线档案的管理和指导服务,用音像记录城市建设和发展。
三、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档案资源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
(一)以市工商档案博览中心建设为标志,资源整合迈出坚实步伐
市档案局与市工贸国资公司,利用位于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原第五毛纺厂车间,建成常州市工商档案博览中心,负责120万卷市属国有、集体破产关闭企业档案的保管和利用,集近现代常州工商业档案保管查阅、工商业历史资料及产品实物陈列展示、企业商务活动平台、工业遗存文化旅游、中小学档案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初步构划出具有常州特色的档案资源大整合、大开发格局,市领导对此予以充分肯定。积极推进机关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经广泛认证,形成《关于建立常州市市级机关文档管理中心的报告》上报市政府。金坛市整合资源,成立劳动人事档案管理中心,集中统一管理各类人事档案。戚墅堰区继续推进全区档案资源整合,辖区内43家国有改制、破产企业1.4万卷档案全部接收进馆。
(二)档案资源建设年活动取得丰硕成果,馆藏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市各综合档案馆收集到大量具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史料和实物档案,首次面向社会开展珍贵档案文献的评选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市档案馆收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10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常州的档案史料2000多张,征集到抗美援朝老战士刘志龙、邹春和先生的照片、证书、奖章等实物档案,季汉翠女士捐赠的168册我国唯一现存的官刻皇家宫廷版《乾隆大藏经》,以及我市国家级劳模邓建军、汪志钧、朱玉忠等捐赠的个人档案资料2000余件;金坛市档案馆征集5本新四军老战士访谈原始记录本和摄于1936年乾元观老照片,溧阳市加大名人档案和地方性史料的征集力度,武进区征集具有本地特色的家谱、书刊280余册,戚墅堰区征集了一批史志、宗谱、文学艺术等档案资料;各级档案馆依法接收各类档案资料8.76万卷(册)、15.5万件,丰富了馆藏。全市首届珍贵档案评选精彩纷呈,有明清家谱善本、宝卷、国家级非遗等47项参评,评选出常州市珍贵档案30项。通过开展资源建设年活动,优化了馆藏结构,提升了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认知度,提高了档案馆的知名度。
四、夯实基础,强化管理,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提升新水平
(一)档案馆建设得到强有力推进
贯彻落实省、市档案馆建设观摩推进会精神和市委副书记邹宏国就全市档案馆基本建设作出的“全面推进我市档案工作的基础建设,争创一流”重要指示,促进全市综合档案馆和专业档案馆建设和管理上水平。金坛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档案馆建设,14000多平方米的档案馆即将动工,溧阳市档案馆新馆建设列入了本地区“十二五”规划,天宁新馆和市城建馆建设基本完成,武进区档案馆创建成为国家一级档案馆,成为继市档案馆后全市第二个国家一级馆。
(二)把确保档案安全作为第一要责
广泛开展档案安全教育,建立和完善各项安全制度,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强化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的长效化管理,职责明确,措施到位。市档案局(馆)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开展消防安全和保密工作培训,组织消防灭火演练,并为各处室和重点岗位配备专用工作电脑,切实保障信息安全;金坛市档案局(馆)落实专人每天安全巡查,定期清点馆藏档案;溧阳市档案局(馆)组织开展消防演练,强化安全管理;武进区在业务培训班上开设消防安全课程;新北区加强档案安全保密体系建设,落实责任;戚墅堰区开展全区档案安全大检查,天宁、钟楼区档案局(馆)、市城建档案馆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做到档案安全工作常抓不懈。在全省专项检查中,常州市档案安全工作得到了省局肯定。
(三)档案工作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
贯彻实施《江苏省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规范》,促进档案规范化管理。几年来,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全市国土、财政、教育、医疗、税务、房产等系统的档案工作水平得到了提升。2011年,全市共有131家单位的档案工作通过星级创建和复查,其中市中级人民法院等10家单位档案工作获省五星级称号,市城管执法支队等8家单位档案工作获四星级称号,市房产信息中心等76家单位档案工作获三星级称号。
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档案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快车道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得到有力保障
提升档案公共信息服务能力,作为加快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了全市“十二五”规划,档案信息化建设得到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和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市档案局列入调整后的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市财政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经费投入有了较大增长并将给予持续保障,常州市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市经信委组织的认证,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发文,明确要求从2011年起实行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同步移交。
(二)数字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快速发展
全市各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累计达2000万页,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位于全省前列,基层档案室的档案数字化工作全面展开。2011年,市档案馆完成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644万页,比上年增长2倍以上,馆藏数字档案资源总量已达到1132万页,馆藏档案目录达550万条;溧阳市档案馆完成12万多页婚姻档案和9万多页文书档案的全文数字化;武进区档案馆完成176万页馆藏档案全文数字化,26个基层档案室档案全文数字化累计达760万页;钟楼区档案馆完成162万页馆藏档案数字化;戚墅堰区档案馆对7万页新接收的档案进行了全文数字化;市城建档案馆照片网上网数字化照片2万余张,浏览量超过400万人次。
(三)档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快速推进
档案信息平台项目是我市数字档案馆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我市按照数字档案馆建设规范和要求,积极推进档案馆室一体化信息平台项目建设,《三网隔离环境下区域数字档案馆架构体系研究》和《金坛市数字档案馆建设》课题获得了省档案局支持并立项,服务平台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平台软件系统各项主体模块开发基本完成,通过了各项功能测试,正在进行细节完善、数据添加和外围功能的持续开发。
六、内提素质,外树形象,档案部门自身建设呈现新面貌
(一)抓学习教育,提升素质
全市各级档案部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学习刘义权活动,增强爱岗敬业、创先争优、争创一流的意识,组织开展各种政治和业务的学习,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通过开展学术研究和工作交流,拓宽视野、拓展思路,促进工作创新。2011年,全市有3000多人次参加各类档案业务培训教育,交流学术论文70多篇,首次组织局(馆)长赴台湾大学、台湾文献馆考察交流;在全省档案系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颂歌献给党”歌咏比赛中荣获三等奖,展现了常州档案工作者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市档案局(馆)全体人员还前往看守所开展警示爱岗教育,参加市级机关迎“七一”第二届演讲比赛。
(二)抓内部建设,注重实效
各级档案部门加强党组织建设和机关建设,进一步完善制度,强化考核管理,形成长效机制,取得实效。市档案局加强班子建设,建立领导班子成员联系点制度;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调整部分处室职能和相关制度,理顺工作关系;按照年度目标任务,细化、量化考核管理。金坛市档案局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和机关文化建设活动,溧阳市档案局治理机关“庸懒散”,实施“阳光权力、优质服务、素质提升”工程,武进区档案局进一步完善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各级档案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凝聚人心,增强活力,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全市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2011年,常州市和武进区、新北区档案局(馆)荣获全省档案系统先进集体称号,3名同志被评为全省档案系统先进个人。
(三)抓作风建设,树立形象
全市档案部门发挥党支部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创建党员示范岗、服务型机关和服务品牌等为载体,切实转变作风,树立新形象。市档案局深入基层调研指导,解决问题,继续推进“馆为民所开,档为民所用”服务品牌建设,认真落实首问责任制,做到“简化、明确、快速、高效”办事服务。金坛市档案局建立党员示范窗口和先锋岗,领导带头深入一线开展“三解三促”活动,与各部门单位形成良性互动;溧阳市档案局积极创建“五星级”机关服务品牌,开展“五比五看”、“效率溧阳创品牌,机关服务争最优”主题实践活动;武进区档案局开展“文明单位”、“服务品牌”和“三型机关”创建活动;新北区档案局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和高效的服务赢得赞誉,常州绿都房地产有限公司专门制作锦旗表示感谢;天宁区档案局实行“零距离服务”;钟楼区档案局开展“政策惠民、实事利民、服务为民”主题活动;戚墅堰区进一步加强窗口建设,优化和提高服务质量;市城建档案馆继续保持档案服务零投诉。各级档案部门坚持把服务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机关作风效能和形象有了明显提升。
常州市档案局
2011年12月3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