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中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社会公众参与常州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已开展工作
近年来,常州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通过创新多样的宣传方式与绿色低碳的宣传途径,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常州力量。
(一)根植生态文明理念,协力推进公众参与。一是加强环境教育。全市累计建成国际生态学校21所、位列全省第一,溧阳天目湖自然学校获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授牌。2024年,开展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科普公益讲座,为6000多名小学生深入浅出地讲解生物多样性知识,以“夜访昆虫王国探索奇妙生物”为主题,开展常州生态文明“开学第一课”。在常州外国语学校设立《三江口生物多样性劳动实践》公益课程(选修课),被评为“江苏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优秀课程”“常州市优秀特色科普活动”。连续多年组织开展暑期环保研学活动,组织中小学生一起走进生态环境保护、探索大自然奥秘;连续6年联合常州市圩塘小学,开展长江大保护小使者志愿服务。二是推进设施开放。目前,我市已实现环保设施开放种类全覆盖,包括环境监测、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危废处理四大类各1家单位,2024年开展200次线上、线下开放活动,线下吸引近6000余人次公众前来参观学习。先后组织开展“珍爱地球绿色‘童’行”“长江大保护、绿色共成长”等活动,走进常州市深水城北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维尔利集团“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基地”、滆湖生态观测实验中心,了解污水、垃圾处理过程以及生物状况。三是开展节水行动。将节水宣传工作纳入节水型社会建设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开展节水系列主题活动。线下依托6家省级节水教育基地和20家市“生命之水”主题教育示范园区等实践平台,进一步强化青少年群体节水宣传教育。线上联合常州广播电视台,连续5年邀请企业、学校、社区代表走进直播间开展“节水大家谈”活动,分享节水先进技术和经验。不定期开展“水韵江苏-节水少年行”活动,2023年共有180余所学校、20余万人次参与活动。市教育局、市水利局、团市委连续18年联合开展“生命之水”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二)拓展环境宣传途径,联动部门扩大影响。一是丰富主题活动。围绕全国低碳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及六五环境日等主题日,每年精心策划并实施“1+N”系列活动近50项,通过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园区等宣传渠道,结合创新多样的宣传方式与绿色低碳的宣传途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二是加强部门联动。市生态环境局、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协、市作协等多部门联动,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2024年,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科协等举办常州市“护航新质生产力”生态安全核安全知识在线科普竞答活动;联合常州市科协、国网常州供电公司共同策划“在这里——‘碳’寻近零(晋陵)新质生活”10场系列活动;联合常州日报社首次开展常州市生态文学创作采风研讨活动,邀请我市10余名本地作家代表共话生态文学,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的常州实践。市城管局围绕《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举办“七走进”系列宣传活动累计318场,发放宣传材料4.1万余份。三是坚持线上线下结合。自2023年起连续两年成立生态文明宣讲团,去年开展17场巡回宣讲线下活动,通过巡回宣讲展示新时代常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突出成就、讲述全社会参与美丽常州建设的生动故事,活动约3000人次参与。线上不断探索和创新生态文化的宣传方式和手段,通过有奖征集竞答、海报、H5、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有效提高传播力度,策划开展“低碳生活·美丽常州”生态文化(文学、摄影、绘画)作品征集等线上活动,征集各类生态文化作品1500余份(组),充分展现美丽常州建设的生态成果。
(三)创新全民护河模式,营造全民爱河氛围。一是创新设立“民间河长”。2018年,市水利局在全省率先出台“民间河长”实施意见,推进河湖长制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招募民间河长,培育河湖管理保护志愿者。以余克、徐国忠等为代表的民间河长,长期活跃在河湖管护一线,成为守卫河湖的重要力量,对推动从“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的转变发挥重要作用。创新出台《民间河长行动指南》,切实保障公众的评议权、参与权、监督权,使常州市河长制工作更接地气、更切实际、更具活力。以武进区葛庄村为例,该村寻求乡贤、企业帮助,筹款几十万元开展治理。村民们自发捐砖瓦、花木、自留地,建成了全市首个村级湿地公园,实现了村民共建、共治、共享。二是推行“水滴卡”制度。创新制定《公众护水“水滴卡”积分制度》,在河长制公众号增设“河湖随手拍”模块,鼓励公众参与,发现身边问题,目前注册用户近3.5万名。三是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常州日报、常州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通过开设电视专栏、拍摄小视频、电台口播等,在全社会营造爱河护河的良好氛围。2024年,依托“一袋牛奶的暴走”公益活动,在老大运河畔设置幸福河湖站点,开展河长制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治水管水的积极性。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吸收您提出的建议,以“全民参与、全民受益”为目标,持续深化机制创新、平台建设和价值转化,积极探索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全力构建生态治理新格局,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常州注入强劲动力。
(一)深化生态教育体系,推动全民环保意识提升。一是推进湿地学校和森林学校建设。探索开发融合本地特色的湿地与森林教育课程,将生态环境知识融入学校教学体系,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实地研学活动,增强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与实践能力。加强教师环境教育能力培训,组建专业团队指导课程设计,提升学校环境教育水平。二是拓展环保设施开放与公众参与。持续开展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活动,覆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空气监测等领域,通过沉浸式体验增强公众对环保工作的理解,强化垃圾分类、节水节电等环保意识。利用线上平台扩大宣传覆盖面,通过直播、互动问答等形式,推动环保知识普及。三是构建全民节水行动网络。组建节水专家团队,开发标准化节水教育课程及教材,针对家庭、学校、社区等不同主体开展专题讲座与实践指导。鼓励创新节水实践,推广节水技术应用,通过评选示范案例激发全社会节水积极性。
(二)加强政企社协同联动,扩大环保共治覆盖面。一是深化“绿色物业”合作。联合物业管理机构,在社区定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利用社区公告栏、数字化平台推送垃圾分类、低碳生活等环保知识。组织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主题活动,调动居民自我管理积极性,引导居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二是优化志愿服务体系。整合企业、民间及志愿者护河力量,推动重点河流志愿护河活动。培育环保志愿团队,加强社会志愿服务与助企、普法等业务工作双向融合。积极推广公众护水“水滴卡”激励机制,扩大“河湖随手拍”影响,充分发挥公众参与治水护水的积极性,共同促进幸福河湖建设,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三是完善“民间河长”机制。进一步发挥“民间河长”的优势,积极参与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工作,探索“民间河长”共治、共管、共建的创新机制,形成“民间河长”与党政河长相辅相成的协作机制,搭建政府相关部门与民众间的沟通桥梁,真正形成政府和群众共同治水的良好局面。
(三)创新河湖管护机制,提升长效治理水平。一是推进“河长制”升级与协同治理。总结多元河长制经验,积极探索“河长+”协作模式,强化跨部门联合执法与问题督办,提升复杂环境问题的处置效率。将小微水体纳入河长制管理范围,建立全域化、精细化的河湖管护体系。二是强化护河服务常态化管理。以“网格+”基层治理模式,开展“巡河护水”工作,规范巡河记录与问题台账管理,定期开展护河主题宣传,提升公众爱河护河意识。三是深化智慧化治理工具应用。加快推进智慧水利一体化平台,汇集水利数据、防汛指挥调度、水资源与节约用水管理等功能,全方位打造河湖管理、水利防汛指挥等数字化管理平台,全面提升防汛辅助决策与指挥、水资源保护、河湖水系管理能力。积极探索“无人机+AI”智能巡查模式,实现河湖管理从“人追问题”被动应对到“问题找人”主动预防的转型。
常州市生态环境局
2025年6月4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