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对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建议(第180号)的答复意见
索 引 号:014109859/2025-00043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农发〔2025〕42号 发布机构:市农业农村局
生成日期:2025-04-30 公开日期:2025-05-15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关于对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建议(第180号)的答复意见
关于对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建议(第180号)的答复意见
常农发〔2025〕42号

黄忠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已收悉,经会商相关部门,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局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工作,以优质化巩固品牌根基、以体系化路径打造品牌矩阵,以现代化营销改造经营模式,大力推动品牌化与农业的嫁接融合,实现品牌化赋能“三农”产业,推动全市现代农业优质高效发展。

一是加强质量建设。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共完成9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9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进产品绿色化发展,共培育绿色食品440个、有机食品74个,培育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27个,建成2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天目湖白茶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拥有焦溪二花脸猪等7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8.08%。深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建设成效,全面推行“全域、全员、全程、全民、全品”“五全”监管模式,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立体化监管体系。二是加强品牌建设。着力打造天目湖白茶、金坛雀舌、阳湖果品、长荡湖大闸蟹、焦溪翠冠梨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连续两年发布天目湖白茶正面清单,举办常州红茶大赛,做优特色品牌。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培育出“新孟河”大闸蟹、“雪山”草鸡、“园外园”汤团等带有地方特色的企业品牌。深化茶叶品牌建设。推进质量品牌兴农战略,全市有3家企业的农产品获得“江苏精品”认证。三是拓展营销渠道。组织“常字号”农产品参加各类贸易推介活动,推动厂商合作、产销对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农交会上,我市参展企业达成农产品销售意向超1500万元。依托中国农民丰收节、音乐节、全域马拉松等平台,组织多场全市名特优农产品品牌集中推介活动,效果显著。组织本地102家农业经营主体参加全国私域电商新渠道洽谈暨首届常州农产品电商采购对接活动,现场达成意向销售900多万元。四是构建保障体系。市级设立农产品品牌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农业品牌建设及宣传推广。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开设三年制中职农业相关专业2个,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协同等,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严厉打击农业品牌方面的假冒伪劣、侵犯产权等行为,共同维护常州农业品牌公信力和良好声誉。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相关单位,扎实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深化品牌内涵建设。借鉴阳湖果品的经验,引导天目湖白茶、长荡湖大闸蟹等开展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推动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瞄准农产品消费多样化、个性化、品牌化等新特点,不断开辟品牌农产品精准营销新赛道,一方面,鼓励品牌主体设立品牌消费体验馆、新品发布中心、创意设计坊、电商直播基地等,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营销场景;另一方面,举办多种形式的品牌展示推介活动,组织品牌企业、优质农产品进行线上线下展示推介,提升农业品牌影响力。

二是完善品牌保护机制。以常州农业大数据平台中质量安全版块为基础,整合常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平台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数据信息,搭建“常字号”认证品牌数字生态运营管理平台,完善农产品网格化数字监管体系,实行“互联网+农业监管”。同时对接品牌移动互联发展需求,实现对“常字号”认证品牌的数字生态运营管理。学习西湖龙井、武夷山红茶等品牌保护经验,对地标品牌产品陆续推进正面清单认证,引导经营主体合法依规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

三是强化品牌人才支撑。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新农人”培训力度,根据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类型多元特点,重点培养一批“新农技”“新农匠”“新农商”“新农创”和“新农干”队伍。市教育局将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引导院校新增农产品品牌营销核心课程,与农业龙头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启动“农产品品牌孵化中心”建设,助力擦亮常州农产品“金字招牌”。

签发人:冯旭江

经办人:卢科红

联系电话:81668240

常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4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