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常州市财政局2024年工作总结
索 引 号:01410963x/2025-00014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财政局
生成日期:2025-03-11 公开日期:2025-03-11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常州市财政局2024年工作总结
常州市财政局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常州市财政局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助力全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稳中有进。

(一)多措并举抓好收支管理主业

一是紧盯收入抓增长、优结构。围绕年度收入预计目标,统筹用好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财政贴息、减税降费等政策工具,保障抓实各项产业、就业、金融等政策兑付,切实提振市场信心、培植巩固税源;协同加强税收征管、研判调度、结构优化,确保应收尽收。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97.8亿元,同比增长2.6%、位列苏南第一。其中税收占比84.1 %、位列全省第一。

二是紧盯支出强力度、提质效。围绕兜牢“三保”底线和“过紧日子”要求,严控“三公”经费、一般性支出等,把宝贵财政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加强财政资金支出进度跟踪、预警提示,促进资金保障有力、安全使用、及早见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90亿元,增长4.1%。坚持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严控行政运行成本,属于行政运行的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同比下降3.9%。

三是紧盯需求早争取、强统筹。靠前研究谋划,加大对上争取,加力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开拓国有房产盘活新路径,积极推进市级事业单位经营性房产集中委托管理,年租金提高超21%。探索数据资产入表,推动数据资源化、资产化。

(二)多点发力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一是推动“两重”“两新”加速跑,释放新潜力。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会同部门因地制宜出台我市“两新”方案,配套10余项实施细则,统筹各级各类资金,强化财金撬动支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开展文商旅合作促消费等多层次活动。新设“龙城设备贷”财政贴息政策,给予2024年贴息贷款总规模不超过50亿元支持。设备购置更新奖补惠及125个项目、撬动社会资本技改投入72亿元。保障政府投资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攻坚政府投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批,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闭环管理,提升政府投资效益。

二是推动产业创新加速跑,积蓄新动能。全年投入政府科创资金超百亿元,推动产业聚力攻坚、科技自立自强。支持壮大高质量创新主体、做大高能级平台,全面推广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持续支持“青春留常”加快集聚青年人才。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完善覆盖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全流程、生命全周期、业务全方位的管理制度体系,省市合作成立总规模50亿元的江苏新能源产业专项母基金,不断扩容“1+3+X”市级政府投资基金矩阵,撬动更大合力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多管齐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聚焦民生实事紧抓落实,兑现民生“幸福账单”,全年民生支出达707.2亿元,增长7.4%,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79.5%。

一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出台《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市与区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确定13类42项市与区共同财政事权,制定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市基础标准,规范支出责任分担方式,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

二是强化基础民生保障性。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富民创业担保贷款管理,扩面职业技能培训。持续优化教育医疗资源配置,动态调整民生保障标准和范围,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040元。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大保障性住房和改善型住宅供给。落实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不断加大便农支农政策力度。

三是提升民生服务便捷度。全省首推老年助餐跨县(区)共享政策,建立社区老年助餐补贴互认机制,助餐补助由市财政统一结算后与各辖市区清算,提升民生服务获得感。推进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通过“一卡通”系统发放,持续增强惠农力度。

(四)多点突破有效释放改革效能

一是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持续提升资金效能。以专项资金管理清理整合为抓手,形成涵盖4大类19个领域52个专项的政府专项资金管理清单,专项数量较整合前下降近50%。以构建基础支撑体系为依托,形成长效科学管控体系。发布公交客运服务成本规制方案(试行),实现“轨交+公交”成本规制覆盖;出台市政道路支出标准,新建综合医院支出标准等有效运用。以预算绩效管理为支撑,健全预算资金安排与绩效目标、资金使用效果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试点公园管养领域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不断提升资金配置效能。

二是加强财会监督管理,持续提升管理效能。全力构建“大监督”格局,印发涉及财会监督年度计划、责任分工、检查纪律规定、结果跟踪落实和综合运用等制度,夯实全过程管理基础。推动构建“五位一体”的财会监督体系,持续深化财会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坚持问题导向,监督结果作为预算管理、政策调整、资金安排、制度建设的重要依据。

三是加速数字服务建设,持续提升服务效率。省内率先推进全市范围的惠企利民财政资金“直达快享”,由市本级推广至各辖市区、乡镇,全年直达兑付超87亿元,惠及企业8.07万家次、个人94.16万人次。政府采购实现全流程电子化,打造更优营商环境。

(五)多维发力护航地区平稳运行

一是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完善债务风险防控机制,压实管债控债主体责任,强化债务目标管控。用好财政增量政策,稳妥有序化解隐债,积极防范风险。

二是持续严肃财经纪律。聚焦财经领域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围绕财税政策、预算管理等重点领域实施专项检查,强化问题整改,实现标本兼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