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名称: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309号的答复 |
索 引 号:014109488/2023-00216 |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其他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
文件编号:常教办〔2023〕107号 |
发布机构:市教育局 |
生成日期:2023-09-15 |
公开日期:2023-09-15 |
废止日期:有效 |
内容概述: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309号 |
|
关于对常州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309号的答复 |
常教办〔2023〕107号 |
张翠娥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我市高职院校专业集群与地方产业深度对接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把加快实施“智改数转”作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532”发展战略、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的重大战略举措。职业教育在推动区域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市教育局及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在常职业院校主动对接地方产业链,紧抓专业建设、锚定人才引培、深化产教融合,致力培养切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努力为常州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一、紧抓专业建设,筑牢学校办学“生命线”
一是优化专业设置。在常职业院校共布点三年制高职专业285个,涉及装备制造、电子与信息等15个专业大类187个专业;布点五年制高职专业109个,涉及装备制造、电子与信息等13个专业大类63个专业。市教育局聚焦“智转数改”等新兴领域,推动在常高校和高职院校设置“智能制造工程”“工业机器人技术”等本专科专业点84个,占专业布点总数的17.5%。目前,在常高职院校建成国家重点专业25个、省高水平专业群18个,有效支撑服务地区产业发展。二是实施专业动态调整。市教育局对照常州产业发展需求,发布“十四五”五年制高职专业设置规划,每年对全市职业教育专业进行动态评估和调整,推动校企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合作设置专业、制定专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等,全市职业院校校企共建专业超80%。三是提升专业内涵水平。通过市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和市职教发展专项资金,对“智改数转”等新兴领域的15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点、“双高计划”专业群、新设五年制高职专业等,给予每个最高50万建设经费,对在常高校获批的一级学科博士点给予最高1000万支持。
二、锚定人才引培,强化服务发展“关键点”
一是支持高校引人才。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支持高校引育促进常州高质量发展亟需的顶尖人才(团队),目前已引进顶尖人才项目14个,其中院士项目2个。创新“揭榜挂帅”机制,积极组织申报江苏省双创计划,实施“双创优选计划”遴选机制,向省推荐省双创人才申报对象69名、省双创团队15个。抓好第六期“333人才”培养支持资助工作,针对189名重点人才提供专项支持。二是联合企业育人才。牵头全国机械行业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职教集团,引进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开发完成教育部教学标准、实训条件标准、资源库、案例库等,服务地方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投入1200万支持建设2个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8个省级产业学院和25个市级产业学院,打造多学科融合课程体系、“双导师”“项目驱动式”育人机制、跨学科实训平台,校园-园区联合开展“新工科”教育,培养“智改数转”产业工程师。三是契合需求办培训。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省内率先开展补贴性学生第二技能培训,投入使用“常州市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云平台”,建立“线上+线下”协同的培训机制,推动“智改数转”企业员工知识结构更新和数字技能提升,2022年培训新增数字技能人才2.5万名,占全市新增技能人才的30.9%,打造了一支综合素养高的数字蓝领队伍。
三、深化产教融合,落实质量提升“最实招”
一是创建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依托武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牵头,5所本科高校、5所高职院、5所中职校、10个政府部门、122家龙头企业、20家科研机构和9个行业组织参与,合力组建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功能的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目前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二是创建国家产教融合共同体。深度参与教育部发文支持建设的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提升职业院校培养行业人才的关键能力,提升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的水平。三是创建市级职业教育产业学院。新支持建设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智能制造装备、常州交通比亚迪等“智改数转”领域产业学院9个,常态化开展“产业教授进课堂、专任教师进企业、实训学生下车间”教育教学活动,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下一步,市教育局将积极服务“532”发展战略实施,紧紧围绕产业结构升级、扎实推进智改数转,推动我市职业教育优先发展、产业人才引领发展,为常州市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优化产教资源布局。进一步推进产业和职业教育资源紧密融合,引进契合常州产业发展的知名大学大院大所等落户常州,支持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升格职业教育本科层次学校、“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举办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专业,形成产业链和教育链衔接的生态系统。
二是提升产教协同育人。构建“双师、双薪、双岗”师资队伍激励机制,配套建立健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培训进修等制度体系,着力推进校企联动、互兼互聘。鼓励各职业院校建立健全由学校专家、教师代表、企业专家和技术代表组成的专门管理机构,对培养方案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学生培养和师资队伍培训等协同育人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
三是完善平台载体建设。打造产教融合资源整合和共享服务平台,建立资源共享数据库,强化资源的共享共用。构建实训基地优化和提升机制,围绕常州优势产业提升公共实训基地质效,构建长效可持续运营机制,强化实训基地的自我发展能力。规划建设产教融合再教育再培训平台,重点帮助中小微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和人才培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