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切实做好秋播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通知
索 引 号:014109429/2003-00082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政办发〔2003〕116号 发布机构: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2003-10-16 公开日期:2003-12-30 废止日期:2017-12-29
内容概述:为落实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会议和全市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会议精神,对做好秋播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提出意见。
关于切实做好秋播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通知
常政办发〔2003〕116号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部门:

  一年一度的秋播工作即将全面展开。秋播工作不仅关系明年夏熟增产增收,而且影响全年农业结构调整,事关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会议和全市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做好今年秋播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秋播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今年秋播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增强我市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主要目标任务是:

  (一)把优质粮油作为农民增收的基础产业。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各地要继续大力压缩低效作物,扩大高效作物;压缩劣质、感病品种,扩大优质、抗病品种;实行区域化种植,提高规模化生产水平。重点发展优质水稻、专用小麦、“双低”油菜。全市优质水稻面积扩大到120万亩,优质化率提高到80%,小麦专用化率达90%;油菜“双低”化率争取达到100%。积极推进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建设,力争2004年无公害水稻、小麦、油菜生产基地面积分别达到35万亩、8万亩和12万亩。

  (二)继续大力推进高效冬作设施农业的发展。设施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也是调优夏熟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要以长三角区域内大城市为主要目标市场,逐步开拓出口创汇市场,以无公害设施蔬菜、食用菌和时令瓜果为主要发展方向,形成一批区域化、规模化的特色镇、专业村和高科技的示范园区,带动全市设施农业的发展,确保明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6万亩,争取18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6万亩。同时,要积极培育和鼓励发展与设施农业相配套的现代农副产品物流体系,确保农民种得出、卖得掉,农民人均增收50元。

  (三)做强做大花木产业。在花木生产结构调整中,要按照市场导向有序调整花木生产的种类结构,合理品种布局,提高区域内特色品种的集聚度,加大新品种引进、开发和适用新技术推广应用,提高生产水平,加快优势产品的培育和发展。要加快产业链整合,提升产业化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和层次,在注重内涵提高的基础上,有序地稳步扩大生产规模,2004年全市花木面积预计将达20万亩。

  (四)做优做精经济林果业。经济林果是常州农业中因地制宜、利用特定自然环境条件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涉及时令水果、干果、茶、桑等多个种类。(1)茶叶生产。坚持衰老低产茶园实施改造和适度发展无性良种新茶园并举的方针,继续引进繁育推广无性良种,努力提高茶叶品质,全市茶园总面积稳定在8万亩以上,无性良种茶比重年增一个百分点。目前要迅速作出计划,落实改造或发展地块、资金、苗木、劳力、秋冬季全面完成园区垦复开沟施肥,保障春栽及时,成活率在85%以上,实现一次成园。针对市场需求,及早改造、维修、添置制茶机具,全面达到无公害清洁生产茶叶的要求,为实现常州茶业的持续扩张,加快茶叶产业化进程夯实基础。(2)水果生产。突出以优质时令鲜果桃、梨和葡萄为主体,突出区域化布局并适度扩大生产规模,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优势产区,力争新增果树面积超过5000亩,优质果率达到60%以上,力求更多的水果产品进入中、高档市场。在都市型农业区,有序开发集生产、景观休闲于一体的设施化果园。(3)干果生产。板栗是丘陵山地经济林果的主导产品,已形成6万亩的生产基地。逐步对老基地更新改造,加快板栗的深度加工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4)蚕桑生产。应按市场需求,因地制宜依托龙头企业的优势,着力于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同时积极寻求桑叶、桑条等衍生产品的开发利用,提高蚕桑综合经济效益。

  (五)加快发展畜禽养殖业。把畜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充分利用我市耕地和牧草资源相对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的比较优势,加快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积极发展奶牛、羊、草鸡和鹅等优势品种的养殖及其深加工产品开发,加快生猪品种改良步伐,三元良种猪的饲养比重达50%;提高生猪规模养殖的比重,规模养殖比重达60%以上;推进畜禽养殖业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规模化、现代化养殖基地,努力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2004年全市奶牛饲养量达4000头,生猪饲养量达150万头,家禽饲养量达3000万只。

  (六)巩固提高水产养殖业。全市水产养殖面积已达52万多亩,水产养殖应以调优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发展无公害优质产品为主,加大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驯养和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切实为调优品种和提高单产提供种苗、适用技术服务。加快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认证、产品标准和技术规程的制定及推行,加快无公害和绿色水产品生产的发展步伐,以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力求在长三角市场竞争中,赢得先发和竞争优势,使水产养殖从常州的主导产业转化为长三角的优势产业。

  (七)加强林业建设,保护生态环境。要把林业作为全市生态建设的重要主体,加大退耕还林、绿色通道、村镇绿化、都市圈绿化等工程的力度。力争2004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5万亩,营造速丰林和经济林2万亩,完成国家长江中下游、境内宁杭高速、环太湖及入太湖河道防护林建设绿化工程。同时,要加强绿化工程的管护,确保建一片,成一片。

  二、切实抓好秋播农业结构调整各项关键措施的落实

  对今年秋播工作,各级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突出抓好以下五项关键措施的落实:

  (一)抓结构调整,促布局优化。要紧紧围绕全市的《总体规划》,结合各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明确功能定位,根据有进有退的原则,按照基础产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分类,积极引导和组织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区位优势更加突现。

  (二)抓品种更新,促结构调整。品种更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起到先导作用,品种结构的优化是提高农业结构调整质量,增加农业效益的有效途径。要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抗病、市场适销对路的新品种,强化品种布局的统一,防止品种多、乱、杂现象发生。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优质专用品种,鼓励龙头企业参与优质农产品的开发,发展订单农业,实现优质优价,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三)抓科技创新,促农业增效。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认真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大更新工程。加强农业推广与农业科研、农业企业及市场的有机联结,加快优良品种及其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和推广,建立优质、安全、节本、高效的技术体系。重点推广省工、节本简化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动物疫病防治、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综合配套技术、设施种养技术、农产品贮藏保鲜、立体复合种养、环境监测与整治、安全投入品推广等重要技术,促进增产增效。

  (四)抓市场监管,促安全生产。从秋播开始,各级都要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重点加强对种子、农药、毒鼠强、肥料、兽药、饲料及其添加剂、农业机械的依法管理,严禁假冒伪劣农资进入市场,损害农民的利益,杜绝生产事故的发生,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五)抓项目推进,促平衡发展。为了积极引导农民搞好今年秋播的结构调整,各级都要围绕主导产业的培育和优势农产品的开发,及早确定项目,以项目推进各种类型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农业部门要积极参与示范园区建设,搞好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组织种子、种苗生产,引导农民调整结构,提供服务。要以园区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实行基地与龙头企业(市场)对接,密切产销联结,促进农产品销售,降低结构调整的市场风险。

  三、切实加强对秋播农业结构的组织领导

  秋播在即,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级政府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落实“富民强市、强在农村、富在农民”实现“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把秋播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关键措施落到实处。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项目的导向作用,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园区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产品开发,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协调好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土地流转问题;金融部门要积极发放小额贷款,帮助群众解决秋播农业结构调整资金缺乏的困难;农业部门要组织好种子、种苗供应,加强技术指导,搞好典型示范,为农民调整结构提供信息服务;农资部门要认真做好化肥、农药、新型生产设施、新型材料的组织供应,满足秋播生产的需要;农机部门要搞好农机具的维修保养,组织好农机跨区作业,确保不误农时季节,提高秋播质量。各有关部门要全力做好病虫草害防治和动物防疫工作。要加强对农民、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干部的技术培训,提高农业实用技术的覆盖率和到位率,确保秋播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三年十月十六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