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关于印发《常州市2005—2007年环境保护与建设三年实施纲要》的通知
索 引 号:014109429/2005-00001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政发〔2005〕66号 发布机构:常州市人民政府
生成日期:2005-04-25 公开日期:2005-04-25 废止日期:2010-03-17
内容概述:常州市2005~2007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实施纲要的形势与目标、重点领域行动目标和措施、机制建设与保障措施(注:2010年3月17日废止)
关于印发《常州市2005—2007年环境保护与建设三年实施纲要》的通知
常政发〔2005〕66号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公司、直属单位:

   现将《常州市2005—2007年环境保护与建设三年实施纲要》印发给你们,希认真遵照执行。

                 二○○五年四月二十一日

 

常州市2005~2007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实施纲要

第一部分  形势与目标

  一、当前我市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面临的形势

  2001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目标,按照“注重基础、强化整治,立足长远、着眼提高,既重目标、更重过程”的工作思路,坚持在污染源治理、生活垃圾处理、生态环境建设上下功夫,水、大气、噪声环境质量逐年好转,环境设施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工业污染防治和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大大增强,“创模”顺利通过国家级考核验收。

  但是,由于我市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少,环境容量小,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我市经济建设总体上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传统发展之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不小的环境代价,不仅带来环境治理的巨大投入,也成为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市环境保护与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水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近年来我市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完全摆脱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低产出的模式,印染、化工、水泥等传统重污染行业对环境的影响仍然较大,污染物排放总量已大大超过水环境容量,入太湖河道中COD达标不稳定,氨氮、总磷指标与国家和省要求相比仍有差距,仍有部分河道水质为劣五类,城区河道特别是部分“断头浜”仍存在黑臭现象。

  2、大气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由于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不能完全改变,我市每年向大气环境中排放的二氧化硫和烟尘都在2万吨以上,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和降尘含量居高不下,今年以来酸雨发生率仍达到22%,且酸雨污染由硫酸型向硫酸和硝酸混合型转变。随着我市汽车、摩托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机动车尾气引起的氮氧化物超标问题十分严重,大气污染已经转向煤烟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

  3、农村环境污染令人担忧

  随着农村生产方式以及农民生活和消费方式的不断改变,农村地表水污染、生活垃圾、农用化学品污染、农药残留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各种农用化学品、农药的使用量偏高,化肥使用量平均达到682.5公斤/公顷,农药为17.25公斤/公顷。大量垃圾、人畜粪便、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农村河道水质严重恶化。全市农村1900多条河道有的20年未清淤,据统计河道淤积量达1200万立方米。

  4、生态资源日趋匮乏

  城乡自然生态系统处于整体退化状态,人工化现象更加突出,GDP构成中天然资源直接贡献率不断降低。生物自然栖息地消失率约78%;森林植被覆盖率低,全市包括低山丘陵仅为17.8%;乡土阔叶林大面积消失且段面化,据统计已不足原有面积的10%。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99年以来每年净减10.5万亩。地下水过量开采,沉降漏斗中心累计沉降超过1200毫米。湖泊、河道等湿地面积减少达22%并呈现富营养化等特征。

  5、城市绿化指标偏低

  随着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近年来我市城市绿化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建成了一大批城市公共绿地和精品公园,去年并通过了省级园林城市验收,但城市绿化指标总体上仍然偏低,我市人均公共绿地、建成区绿地率及绿化覆盖率等三项绿化指标在全省位次不高,与国家园林城市的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6、全社会环保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市环境保护工作的系统性还不强,各级、各有关部门对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抓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还不够,特别是没有从根本上处理好加快经济发展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尚未形成齐抓共管的环境保护工作合力。环境保护还没有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的现象还相当普遍,擅建污染项目、擅停污染治理设施、偷排漏排污染物现象仍屡有发生。

  当前我市正处在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作为城市现代化和小康社会重要指标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环境保护工作中面临的严峻形势,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环境也是资源、财富和生产力的理念,从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高度,抓住机遇,及早谋划,统筹发展,大思路、大手笔地推进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快突破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走环保性、资源性、节约型、集约式、持续化发展之路,决不能再以牺牲环境、牺牲后人的利益为代价。要通过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等手段,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抓环境的工作合力,努力实现我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

  二、今后三年我市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线,以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市民身体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力争投资40-50亿元,加快建设一批环境保护设施,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和管理力度,通过城乡统筹、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总体目标

  在2004年底创建成省级园林城市的基础上,2006年争创生态良性循环、社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全国生态示范区;到2007年,城市总体环境质量有明显好转,城市生态系统得到初步恢复和改善,并逐步与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相适应,为把我市建成全省两个“率先”的先行区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至2007年,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98%以上,城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达100%,其中长江常州段总体保持Ⅱ类水质,入太湖河流主要水质指标达到Ⅲ类水质要求,城区河道水质达到景观类别要求。

  ——至2007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空气环境质量为良好和优的天数稳定在80%以上,力争达到85%。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保持100%,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62%以上,区域环境噪声不超过56dB(A),交通干线噪声不超过69dB(A)。

  ——至2007年,基本建成以“环、楔、廊、园、林”为特征的绿化布局框架,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以上,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郊区森林覆盖率达20%以上。

  ——至2007年,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大于90%;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受保护面积超过10%;基本农田受到全面保护;秸秆综合利用率大于90%;矿山土地复垦率大于50%;全面推广实施生态农业,降低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化肥施用强度小于280公斤/公顷,农药施用强度小于3公斤/公顷。

  ——至2007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城市气化率达98%以上,废气净化处理率达97%以上;城市工业危险废物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和处置,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置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第二部分  重点领域行动目标和措施

   一、水污染综合治理

  (一)行动目标

  围绕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目标,采取生态综合整治措施,重点加快城镇污水厂和截污管道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管网覆盖面,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武进港、太滆运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努力完成我市太湖水污染防治各阶段目标任务。至2007年城区河道彻底消除黑臭,达到面清、岸绿、水净,入太湖河流水质有明显改善。

  (二)主要措施

  1、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完善污水收集系统

  (1)2006年建成10万立方米/日的江边污水处理厂一期及排江工程。2007年开工建设10万立方米/日的二期工程和50万吨/日的尾水排江工程。

  (2)2005年建成4万吨/日的武进城区污水厂二期工程,完成横山桥、牛塘、漕桥和横林北污水厂建设,建成污水收集管道80公里。

  (3)2005年雕庄污水处理厂达到5万吨/日规模,开工建设龙澄污水厂二期工程,并于2006年建成投运。2007年完成西夏墅污水厂扩建工程建设,处理能力分别达到5万立方米/日。

  (4)配合江边污水厂建设,敷设污水收集管道196公里;2005年完成所有老小区雨、污分流及污水入网工作;在污水管网到达地区,实行限期分流改造和接管,至2007年,实施率达90%以上。

  (5)妥善解决常州南部地区达标污水出路问题。

   2、继续加强入太湖“两河”整治

  (1)继续开展“两河”沿线重污染工业企业的专项整治。禁止新批新建有污染的项目,同时加快现有污染企业的搬迁。

  (2)大力实施河道清淤和垃圾清理。到2005年底全面完成清淤任务。落实各级责任,到2007年底基本实现“两河”沿岸无垃圾堆放。

  (3)完善生态防护林建设。到2007年底完成“两河”全线生态防护林建设,对其支流实施生态防护林工程,逐步扩大河流生态防护林规模。

  3、切实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

  严禁在魏村水厂取水口上下游1公里范围内新设排污口和新建项目,已建的对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国邦重油码头和造船厂)必须于2006年底前完成搬迁工作;严格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进行船舶停靠、作业和其他相关活动。

  4、深化河道环境综合治理

  (1)继续实施市河水环境整治工程。2005年,完成4条河道、13公里护岸以及清淤、河道沟通、环境绿化等整治任务;2006年,完成3条河道、6.8公里护岸以及清淤、新建泵站、环境绿化等任务;2007年,完成4条河道、10.6公里护岸以及清淤、环境绿化等任务。建立换水冲污机制,城区主要河道建设换水泵站,提高河道自净能力。至2007年,实现城区每条河道有专人管理和水面保洁。

  (2)全面开展农村河道清淤。2005年,完成287条河道、500万方土方清淤;2006年完成160条河道、300万方土方清淤;2007年完成160条、300万方土方清淤,基本完成县、乡村级河道清淤。从2004年起开展乡村河道长效管护试点,逐年推开,至2007年,全部落实河道管护责任。

  5、继续开展水上交通污染防治工作

  (1)禁止新造水泥船和挂桨机船,'';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ascii-font-family: 汉鼎简仿宋''> 2005年淘汰挂桨机船400艘,2006年淘汰600艘,2007年淘汰800艘。从2006年1月1日起,禁止挂浆机船进入京杭运河苏南段,2007年逐步控制挂浆机船进入本市内河通航水域航行。

  (2)禁止未安装防油污染设施的船舶驶入武进港、采菱港、太滆运河,市区所有年吞吐量15万吨的码头配备固体废物收集装置。

  6、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全面实施印染污水一级排放标准

  2005年全市所有印染企业废水排放必须达到新的一级排放标准,到2007年全市化工企业也将逐步提高排放标准。

  二、大气环境综合整治

  (一)行动目标

  以“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为契机,全力推进本市能源结构调整,空气环境质量为良好和优的天数稳定在80%以上,力争达到85%;切实解决扬尘、油烟污染等市民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基本消除各类烟囱和机动车冒黑烟现象,机动车尾气抽检合格率达到85%以上;中心城区严禁焚烧垃圾。

  (二)主要措施

  1、调整能源结构,降低原煤比重

  (1)全面完成民用户天然气置换,确保城市居民燃气率达98%以上,农村居民燃气率达60%以上。同时,积极发展天然气工业用户,逐步替代原有的液化气、人工煤气、燃油、燃煤。

  (2)制订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使用电力,到2006年,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中电力消费达到34%。

  2、全面实施禁燃区建设

  至2007年禁燃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

  (1)禁燃区内除集中供热设备外禁止新建、扩建、改建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备,包括锅炉、炉窑、炉灶、茶水炉等。

  (2)2005年底禁燃区内现有2蒸吨/小时及以下的锅炉、炉窑、炉灶、茶水炉等,必须全部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电或其他清洁能源;2006年12月底4蒸吨/小时及以下的必须全部改用完毕;除集中供热设备外,2007年12月底4蒸吨/小时以上的必须全部改用完毕。

  (3)2005年6月底禁燃区内餐饮服务业(含流动餐饮摊点)以及建筑工地的炉灶必须使用清洁能源;2006年底禁燃区内的砖窑必须停止使用高污染燃料。

  3、积极扩大集中供热

  (1)加快实施热源点和热网建设,力争到2007年,建成钟楼开发区热电厂、戚墅堰发电公司震华热电厂、武进天香集团热电厂、武进湟里热电厂、中天焦化热电厂,迁扩建湖塘热电厂、马杭光华热电厂、华伦热电厂,市区集中供热量达到1015万GJ/年,供热面积扩大到85km2;武进区集中供热量力争达到800万GJ/年,供热范围扩大到东部乡镇及无锡市玉祁镇,供热面积扩大到60'';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ascii-font-family: 汉鼎简仿宋''> km2。

  (2)到2005年集中供热区内的现有燃煤(燃料油)锅(窑)炉未能改用清洁燃料或脱硫效率低于50%的,全部实行淘汰。

  4、全面实施脱硫工程

  (1)至2007年底,全市火电厂平均脱硫效率达到70%以上,其中戚电厂2005年前必须完成一台670蒸吨锅炉的脱硫。同时新建电厂必须同步实施脱硫工程,脱硫效率不得低于80%。

  (2)2005年前完成对现有禁燃区以外的6.5蒸吨/时以上的燃煤锅(窑)炉脱硫,平均脱硫效率达到70%以上。同时对禁燃区以外4~6蒸吨/时、集中供热区2蒸吨/时及以上的燃煤锅(窑)炉分期分批限期脱硫。另外,对禁燃区内6蒸吨/时及以上的锅炉、炉窑、炉灶,在2004年未采用清洁能源或无采用清洁能源计划的,必须于2005年6月底前实施脱硫工程,脱硫效率不得低于75%。

  (3)2004年以后,燃煤电厂禁止使用含硫量大于0.6%的燃料煤,其它行业禁止使用含硫量大于0.8%的燃料煤和原料煤,力争至2007年,全市燃料煤(燃料油)、原料煤平均含硫量降低到0.7%。

  5、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

  (1)2005年1月1日起,新投运的公交车和出租车必须达到欧II排放标准。达不到同期国家排放标准的新车或外境过户车一律不予入户。

  (2)加快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建设,推进公交车和出租车使用清洁能源。2005年建成CNG加气站2座,新增CNG公交车200辆;2006年建成CNG加气站2座,新增CNG公交车300辆;2007年建成CNG加气站1座,新增CNG公交车300辆。

  (3)初步建立机动车I/M检测网络,逐步采用简易工况法对在用车尾气进行监测,淘汰车型老、污染重、无法治理达标的车辆。

  (4)严格两轮机动车报废制度,对超过国家规定使用期的强制淘汰。逐步扩大两轮机动车禁止通行的区域。2005年城市内环线内初步实现禁摩。

  6、整治餐饮业油烟气污染

  市区主要临街和居民密集的宾馆、饭店及餐饮业单位必须安装油烟净化设备,实现油烟达标排放。坚决取缔户外炉灶和马路烧烤等油烟污染。至2006年各辖区均要建成油烟净化或餐饮业污染控制示范街和社区各1个

  7、全面推进扬尘污染控制

  利用草、木、石对中心城区裸土实行全覆盖,控制风蚀土壤扬尘。城市中心区建筑工地一律使用商品混凝土和散装水泥,2005年使用预拌沙浆试点,2006年推广应用,2007年全面使用。采取喷淋、围挡等措施,控制工地扬尘,出入工地的运输车辆必须进行清洗。到2007年,全市建筑渣土、产生扬尘的散装货物运输车辆实施封闭式运输。扩大对道路清扫的机械化作业面,一、二级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40%,减少道路二次扬尘。建设大型燃煤和建材堆场天棚式储库,配备自动控制的喷淋设施,减少堆场扬尘。 '';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ascii-font-family: 汉鼎简仿宋''>     

  三、固体废物处置及利用

  (一)行动目标

  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到2007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机械化、密闭化收集率达到5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形成回收利用、焚烧发电、卫生填埋等多种方式合理配置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系统。进一步完善城乡结合部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系统,实现城镇垃圾100%密闭运输,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二)主要措施

  1、高标准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

  (1)2004年底前扩建并投运夹山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工程;2005年开工建设1000吨/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2007年建成投运;2005年建成垃圾转运站4座,2006、2007年各建成2座。

  (2)整治影响环境的生活垃圾临时堆场。2005-2007年每年整治15座堆场,主城区临时堆场在2007年底以前全部停用。

  (3)初步建立区域性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与中心,加快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的建设。

  2、试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2005年,选择3-5个物业管理好的小区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做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并逐步建立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

  3、规范生活垃圾收集、运输

  (1)服务区域内的垃圾收集车辆,由目前的人力板车、电瓶三轮车等逐渐向1吨或2吨小型密闭机动收集车过渡。

  (2)2005年城乡结合部垃圾密闭化清运率达到60%;'';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ascii-font-family: 汉鼎简仿宋''> 2006年密闭化清运率达到80%;2007年城乡结合部基本淘汰拖拉机运输,全面实现密闭运输。

  4、实现污水厂污泥的无害化处置'';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mso-ascii-font-family: 汉鼎简仿宋''> 

  2006年开工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厂污泥处置和综合利用工程,2007年建成投运,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处置。

  5、危险废物全面实现无害化处置

  (1)加强对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垃圾的监督管理,建设和完善危险废物定点处置专业场所,暂存场所必须达到防渗漏、防雨淋、防散失、标志设置明显等要求。建立运输、转移联单制度,跟踪管理危险废物从产生到处置全过程,确保危险废物处置率达到100%。

  (2)建立废旧电池回收机制,废旧电池、荧光灯管等危险废弃物进行专项回收,单独贮存,集中处理。

  四、城市绿化建设

  (一)行动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实施城区和郊区绿化建设并举的方针,2005年新增绿地650公顷;2006年新增绿地85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郊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建成“国家级园林城市”;2007年,基本建成以“环、楔、廊、园、林”为特征的绿化布局框架。

  (二)主要措施

  1、新建、扩建一批市级大型公园。扩建和新建成中华恐龙园、淹城森林公园、南田公园、新龙公园、青枫公园、东径120公园等。加快建设市区运河带状公园、戚墅堰公园、世纪公园、蔷薇园扩建改造、丁塘河湿地公园、新区中心公园改建等一批区级公园。

  2、加快建设城市主要道路和出入口绿色景观

  2007年,基本形成常澄路、延陵东路—延陵西路、兰陵路、晋陵路、丽华路、常武路、汉中路、延政路等一批大绿量的景观型绿色廊道。重点抓好罗墅湾互通、西环二路互通、龙虎塘高速公路入口、青洋路互通、横山桥互通、中凉与青凉立交、凌家塘立交等绿化工程建设。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航道为依托,建设沿河、沿路两侧防护林带。

  3、推进老城区小游园工程建设

  建设100个500—3000平方米的小游园,新增公共绿地600公顷。

  4、大力推进风景名胜区建设

  2007年,基本建成天宁风景名胜区、淹城风景名胜区和中华恐龙园现代休闲旅游风景区,新增绿地200公顷。

  5、花卉苗木、经济林果基地建设

  建设苗圃、花圃基地,扩大生产绿地面积,使创建区苗木自给率达到80%;扩大和提升以夏溪为中心的林苗花卉基地建设,建成5-10万亩规模,形成生态、观光和经济效益显著的林苗产业链。扩大和提升焦溪、洛阳、潘家等经济林果基地建设。

  6、加快森林公园和湿地生态系统规划建设

  加快小黄山、芳茂山、竺山湖三大森林公园和滆湖湿地生态系统的规划建设。严格禁止对湿地和滩涂的圈围和开发。

  五、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一)行动目标

  以实施清洁村庄、清洁家园、清洁河道“三清”工程为重点,强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生活环境舒适化。至2006年,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大于90%;全市基本农田受到全面保护,无公害及有机食品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化肥施用强度小于280公斤/公顷,农药施用强度小于3公斤/公顷,秸杆综合利用率大于90%。

  (二)主要措施

  1、加强生态农业建设

  (1)建立耕地环境质量调查、评价与动态监测,有机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综合利用与平衡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等为主体的技术保障体系。

  (2)大力推广抗病虫害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水稻新品种2-3个,年推广面积100万亩以上。大力推广生物农药、生物有机肥料、非化学除草剂和可降解地膜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严禁未经登记的农药和肥料进入农业推广领域。逐步调优肥料结构,农田氮、磷、钾肥投入比例调整到1:0.35~0.4:0.3~0.35,有机与无机肥调整到3.5:6.5以上,专用配方肥料占复混肥的比重达到50%,氮肥利用率达35%以上。

  (3)开展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防治。积极推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至2007年初步实现干湿分离,粪便不直接排入水体,采用以沼气为纽带的厌氧发酵等技术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同时抓好水产生态养殖基地建设,2005年完成15万亩,2006年完成18万亩,2007年完成20万亩。

  (4)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青贮氨化养畜、食用菌等技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

  2、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加快农村改厕、改圈步伐,控制人畜粪便污染,;积极应用生活污水沼气净化技术,采取农村生活垃圾定点存放等有效措施,逐步实施农村生活废物的卫生处理;2005年初步完成夏溪镇厚余村等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分散式污水及废弃物处理试点工程,2006年起在全市示范推广。

  3、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2005-2007年每年完成农村绿化造林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村庄绿化率达到20%以上。

  4、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

  (1)实施丘陵岗地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完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水土流失严重的沙土区,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2005年-2007年每年分别治理面积15平方公里,丘陵山区的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0%以上,

  (2)加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2005年建设节水渠道100公里,2006年建设80公里,2007年建设60公里。

  六、噪声及放射污染防治

  (一)行动目标

  结合城市改造,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加强城市交通组织与管理、执法力度,有效降低城市噪声水平,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加强放射源的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使放射源安全、合法、规范使用。

  (二)主要措施

  1、加强交通噪声污染防治

  (1)加快城市道路及过境交通干线建设,使城市道路成网、成环,分散城市交通流量,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加快中百岗亭、文化宫、江南商场等交叉口区域环通人行地道建设,减少因车辆堵塞引发的噪声;在城市主干道两侧设置绿化隔离带、双层窗户、隔声屏障,减轻交通噪声对两侧建筑的影响。

  (2)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有序发展出租车,控制家用轿车,减少摩托车等。扩大城市机动车禁区和禁鸣范围,降低交通噪声。限制机动船舶(尤其是挂桨机船)航行河道范围,以避免或尽量减少其航行噪声对两岸居民正常生活环境的干扰。

  2、继续开展工业噪声的综合整治

  大力推广使用低噪声风机、低噪声空压机、低噪声冷却塔等,有效减轻工业企业及服务业的噪声污染。严格控制在居民住宅区附近新建工业项目,杜绝产生新的噪声污染源。

  3、强化社会生活噪声的综合整治

  继续实施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在城市新、老住宅小区全面推行封闭式物业管理,严禁载重卡车、农用四轮、拖拉机驶入小区,严禁在小区内鸣笛和设摊经商。

  4、全面开展建筑施工噪声的综合整治

  (1)大力推行油压式静压打桩机、挤压式破碎机、低噪声木锯刨机床和螺杆式空气压缩机等施工装备,有效降低建筑施工噪声。

  (2)全面推广商品混凝土,在建成区内禁止现场搅拌作业,彻底消除混凝土搅拌机的噪声辐射;控制建筑施工作业时间,减轻建筑施工噪声对居民休息、睡眠以及学生高考的影响。

  (3)加强居民家庭装修装潢噪声污染控制,严格控制装潢时间,坚决取缔无证从事装潢的单位和个人;逐步推行异地装潢加工,将装潢噪声对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5、规范放射源的管理

  (1)全面实施“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行动,规范放射源生产、进出口、销售、使用、运输、贮存、处置等各个环节行为。废放射源统一送至江苏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贮存;对于低中放射性废物处置,在集中处置设施及系统建成前,采取减少废物产生量、减容、安全隔离等有效措施合理处置。加强放射性废水、废渣的日常监督。

  (2)新建开放型同位素工作场所的单位应严格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加强现有的伴生放射性矿物加工企业管理,严格控制新增伴生放射性矿物加工企业。推广放射源退役后由供应商回收的做法,有效避免发生丢源恶性事故。

  (3)开展建材及房屋开发的放射性管理。对房屋开发所在地的本底值进行调查和取样监测,避免房屋建在高本底地区;对房屋开发所用建材进行管理,房屋开发项目验收时,有放射性监测验收报告。

第三部分  机制建设与保障措施

  为高质量地确保城市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纲要的全面完成,重点采取以下几项保障措施:

  一、继续加大环保的投入

  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将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列为城建维护费使用计划的重要内容;新建、扩建和技改项目“三同时”资金实行专款专用;财政、金融、税务、物价、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要对污染治理(含搬迁)、废物综合利用和生态保护等社会公益性项目,继续予以优惠和扶持;要对环保科技课题立项、成果推广及科技贷款的发放实行倾斜政策;继续加强国际合作,积极争取境外环保赠款、贷款,增加我市的环保投入。环保投入占我市GDP的比例保持在2.0%以上。同时全面实施排污总量收费,收全收足各类各种应缴排污费;提高居民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为城市垃圾处理提供资金保障。

  二、积极推进市场运作

  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资产和资本”的理念,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环保产业,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多种经济主体进行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形成“谁投资谁受益”的良性循环机制,逐步实现环保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和环境经营产业化。全面放开环卫、绿化等作业服务市场,鼓励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业通过竞争方式参与绿化管养和环卫作业。逐步开展排污权交易,将环境资源作为商品进行有偿转让。

  三、大力引导循环经济建设

  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研究制订满足发展目标要求的、分阶段实施的、可操作性强的循环经济建设规划。在重点行业中引导企业开展持续清洁生产,突出抓好节煤、节电、节油、节水和降低重要原材料消耗工作,力争到2007年,我市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积极开展一产、三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在部分企业开展环境审计试点,大力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质量体系认证。引导建设循环型城市示范社区和循环型农村示范社区,在全社会倡导科学消费和绿色消费。用循环经济理念来指导各类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优化城市布局,积极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制定鼓励中心城区工业企业搬迁的政策,形成合理科学的工业发展布局,三年内力争搬迁市中心城区重污染、有碍景观或自身有意向易地改造的企业50家,武进区城区内搬迁企业23家。今后新办化工企业和老城区大化工企业一律向江边化工区集中或搬迁,小化工企业逐步淘汰。除东南开发区和青龙、武进城东、西夏墅纺织工业区外,严格控制其它地区新办印染企业,并要优先保证市中心区印染企业搬迁和发展高科技印染企业,重点发展纺织、服装企业。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指导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工艺改革、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实现竞争方式的根本转变。积极发展低消耗、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物流业和服务业,争取三年内占城市经济总量的比例有大幅提高。

  五、强化监督和执法

  继续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确保处理设施正常运转率达到98%以上;严格执行“三同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保执行率达到100%。完善水质、空气质量、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提高覆盖面,力争至2007年对水质中主要指标实现自动监测。加强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快速反应、快速查处的现场执法机制。进一步落实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严厉打击一切环境违法行为。

  六、加快科技创新

  加快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环保科技进步机制,推进环境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城市生态建设、经济与环境、水源保护、污染河道综合整治、机动车污染防治、能源与环境等领域的研究。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逐步建立资源共享的环境信息平台,提高环境预测水平。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推动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应用。大力培养环保技术服务市场,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环保产业发展新机制。

  七、强化宣传教育

  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采取环保新闻通报、公开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开展社区和学校环境教育等措施,创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会和渠道,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和文明素质。建立生态教育网络和生态教育基地,倡导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继续开展创建环保模范乡镇、环保模范园区、环保模范社区、环保模范企业等活动,着力营造环保工作的浓厚氛围。

  八、切实加强领导

  实行环境质量行政首长负责制,将环境整治目标的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和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各级领导干部要着眼全局,提高认识,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做到思想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对未按要求落实措施、完成任务的,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监察等部门要加强经常性的督促和检查,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