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中共常州市委 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授予常州市公安消防支队“龙城卫士”荣誉称号的决定
索 引 号:014109429/2008-00160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常委(2008)213号 发布机构: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2008-11-21 公开日期:2008-11-22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决定授予常州市公安消防支队“龙城卫士”荣誉称号
中共常州市委 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授予常州市公安消防支队“龙城卫士”荣誉称号的决定
常委(2008)213号
中共常州市委  常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授予常州市公安消防支队“龙城卫士”荣誉称号的决定
(2008年11月21日)

  近年来,常州市公安消防支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忠于职守,无私奉献,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消防工作和队伍建设新局面,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消防安全保障,赢得了全市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为表彰先进,激励公安消防官兵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全力维护常州改革、发展、稳定和“三个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授予常州市公安消防支队“龙城卫士”荣誉称号。
  市公安消防支队是一个屡建战功的集体。十年来,共接警出动26912次,扑救火灾15241起,参加抢险救援和社会救助11671起,抢救人员1734人,保护财产价值13.7亿元。先后扑救了建滔化工、天宁宝塔、亚邦化工等火灾,成功处置了杰宇塑料公司施工爆炸、虹北消费品综合市场脚手架坍塌等事故。全市火灾四项指数持续保持平稳态势,连续10年未发生重大伤亡和重特大火灾事故。在今年的抗雪、抗震救灾中,消防官兵不畏艰难,连续作战,共处置各类抢险救援和社会救助251起,保护财产价值6200余万元,营救被困群众41人,安全疏散群众300余人,巡诊治疗受灾群众420余人,先后被评为“全国公安系统抗雪救灾先进集体”和“全省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市公安消防支队始终坚持把服务发展作为己任,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先后推出了《便民服务十项措施》,对市重点项目、明星企业开辟“绿色通道”;率先在全省引入网络数字化,开展网上审批,使行政许可项目办结时限比规定时限缩短35%;出台《消防便民七项承诺》,下放建筑工程消防审批权限,压缩项目办理时限,进一步简化消防服务流程。特别是近两年,共审核验收建筑工程项目3045个,帮助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1300余次,整改火灾隐患9500余处,节约整改资金5200余万元。
  市公安消防支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改革勤务模式,创新消防工作机制。建立并推行了灭火救援指挥长、调度长“双长制”,24小时坚守岗位,有效地减少了接处警指挥环节,实现第一时间即可发出任务指令,全省消防部队推广了这一做法;同时,推出“错时工作制”,避开白天生产经营时间,实行夜间巡检巡查,受到了广大企业的普遍欢迎;2006年建立的“防消结合”社会化巡防警务勤务机制,通过推进消防社会化进程、加强基层消防网络建设、深化消防教育宣传、构建社会公共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等,织密社会消防防控网,为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消防安全保障。
  市公安消防支队官兵亲民爱民,在全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青苗、夕阳、温暖等工程的“双带双扶”活动。设立了“春风行动”专项基金,与22个基层单位、70名困难群众建立了帮扶关系。“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队官兵主动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共为灾区捐款40万元。十年来,支队坚持对外医疗门诊,平均每年接待地方群众3万余人次,治愈烧烫伤患者近2800余人。
  市公安消防支队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文化育警,10年没有发生一起违规违纪案件,连续8年被上级评为“双拥模范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执勤岗位练兵先进支队”、“党的十七大消防安全保卫先进支队”,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13个基层单位荣立集体二、三等功,80余人次荣记个人二、三等功,涌现出了“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卫士”、全国抗雪救灾先进个人程国兵,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常州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于炳杰等一批先进典型。
  希望常州市消防支队全体官兵继续大力弘扬“忠诚可靠、赴汤蹈火、服务人民”的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珍惜荣誉,戒骄戒躁,恪尽职守,再立新功。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积极开展向公安消防支队学习活动,学习他们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学习他们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务实创新的扎实作风;学习他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们不畏艰险、英勇善战、迎难而上的革命斗志;学习他们践行宗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怀。全市上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转变作风,务实工作,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为全面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