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浏览次数:
信息名称:运行态势积极向好 上行压力依然明显
索 引 号:014109664/2010-00128
法定主动公开分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市统计局
生成日期:2010-04-21 公开日期:2010-04-26 废止日期:有效
内容概述:
运行态势积极向好 上行压力依然明显
 

——2010年一季度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10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并为“十二五”发展打好基础的重要之年,也是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和环境极为复杂的一年。我市工业系统积极抢抓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的机遇,调结构,促转型,谋发展,全市工业经济整体表现良好,各项指标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持续回升态势,生产、销售、效益和出口均实现大幅增长,特别是在黑色金属、化工等重化工业市场需求全面复苏的推动下,重点行业工业生产加速升温,工业经济效益增幅创出多年新高,为全年工业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一季度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受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整体回暖、部分行业工业产品价格明显走高等因素拉动,今年一季度,我市工业经济运行步入快速上升通道,重工业生产速度明显加快,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企业订单承接情况良好,企业家对未来发展信心充足,工业整体回暖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

1、工业产出规模实现新的突破。1-3月份,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614.9亿元,同比增长33.5%,其中3月份当月完成产值622.7亿元,同比增长28.2%,当月产出当量打破了去年12月份622.2亿元的最高纪录,创出历史新高。全市649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4119家企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近2500家企业产值增长速度超过50%;工业所涉及的33个行业大类中,有28个行业增长速度在两位数以上,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等5个行业产值同比增速超过五成。重工业对全市工业生产的支撑作用十分强劲,一季度,全市重工业完成产值1279.5亿元,同比增长36.9%,对全市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85.2%;重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9.2%,比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再次创出历史新高。

2、工业经济效益实现新的提升。今年以来,我市工业企业在实现产能扩张、规模扩大的同时,保持了产销两旺、效益增幅高于产出增幅的良好运行状态,经济效益优化趋势比较明显。1-3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77.5亿元,同比增长34.2%;实现利税104.7亿元,同比增长39.1%;实现利润68.8亿元,同比增长50.7%,其中1-2月份各项效益指标均创出近年来同期增长幅度新高。重点企业、重点行业效益增长态势良好,特别是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纺织、化工等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明显走高,拉动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1-3月份,全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分别实现利润6.8亿元、2.0亿元、7.7亿元、5.6亿元、5.9亿元、8.7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79.2%131.2%98.2%78.0%53.6%169.1%

3、工业外贸出口实现新的增长。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复苏和外部需求的逐步回升,我市外贸进出口形势得到明显改观,扭转了金融危机以来持续较长时间的负增长格局。1-2月份,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8.9亿美元,同比增长53.0%,其中出口20.7亿美元,同比增长52.2%,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7.8个百分点,在省内13个城市中列第4。天合光能、亿晶光电、千红生化、老三集团等一批企业出口增长较为明显,今年前两个月分别实现出口2.2亿美元、6936万美元、2569万美元、1366万美元,同比增幅分别为3.7倍、1.6倍、1.1倍、84.8%。出口地区结构和产品结构得到明显优化,欧盟和美国成为我市外贸出口的主要地区,1-2月份,全市对欧盟出口额达6.5亿美元,同比增长91.2%;对美国出口额达3.3亿美元,同比增长20.3%。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4.6亿美元,同比增长1.7倍,在外贸出口总额中所占份额由去年同期的5.0%提高到22.4%;机电产品出口额达11.4亿美元,同比增长58.3%,在外贸出口总额中所占份额由去年同期的46.0%提高到55.1%

4、工业运行环境得到新的改善。今年以来,我市工业经济运行环境良好,总体呈现需求上升、订单增加、任务饱满、就业回升的态势,大多数企业对后势发展持较为乐观态度,投资意愿有所扩张,民间投资份额明显提高,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信贷投放逐步回归常态,贷款投向发生积极变化,投向实体经济的信贷资金较上年有所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有所好转。截止3月底,全市新增各项贷款余额163.6亿元,比年初增长6.5%,其中新增短期贷款111.3亿元,比年初增长9.0%。景气调查资料也显示,我市企业流动资金综合景气指数为101.1,比上季度提高3.4个点;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达123.3,比上季度提高10.5个点。另据国税部门提供的资料,今年以来,我市企业申报抵扣进项税已经连续3个月保持30%以上的增长,累计增长速度比销售增幅高出11.5个百分点,其中2月份增长81.5%,高于 销售增幅18.3个百分点;全市固定资产抵扣累计增幅达103.9%,其中2月份当月增幅高达204.7%,表明我市企业普遍看好未来发展,增加库存、扩大投资的意愿比较强烈。

二、重点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装备制造业 作为我市工业产业支柱的装备制造业,其单位数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四成,经济总量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三分之一,其发展速度、运行质量直接决定着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特别是输变电、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行业,集聚了一批规模较大的骨干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和配套生产能力。今年以来,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现代工程、小松工程、常牵中心、戚墅堰机车、新誉风能等一大批重点企业强劲增长的拉动下,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整体呈现产能有效释放、产销快速增长、效益明显提升的良性运行格局。1-3月份,全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515.0亿元,同比增长35.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达33.5%。装备制造业主要产品产量增长态势明显,其中风力发电设备增长87.5%,金属切削机床增长69.5%,挖掘机增长114.4%,装载机增长50.0%,中、小型拖拉机分别增长43.6%78.6%。受产能过剩明显、端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国家电网变压器需求量大幅压缩等因素影响,输变电行业整体形势较为严峻,1-3月份,全市输变电行业完成产值47.2亿元,同比增长4.0%,低于全市平均增速29.5个百分点,约三成企业产出同比下降;实现利税4.0亿元,利润2.1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7.8%34.9%

——冶金行业 近年来,随着中天钢铁、申特钢铁、鑫瑞特钢、龙翔钢铁等大型钢铁企业的快速发展和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一批超亿元重大投资项目的相继投产,我市冶金工业发展如火如荼,行业规模逐年扩大,已经成长为全市仅次于装备制造业的第二大行业,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显著。今年以来,整个冶金行业产品销售价格稳步上扬,重点企业产销形势良好,1-3月份,冶金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42.6亿元,同比增长44.2%;钢材产量达到157万吨,同比增长41.8%,其中中天钢铁5500立方米以上高炉全部满负荷生产,产值、销售增长幅度均超过45%,利税、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九成左右。特别是今年以来有色金属价格持续上涨,带动铜价明显走高,使得我市金源铜业、盛洲铜业、兴荣美乐铜业等一批大进大出的铜加工企业产销成倍增长,一季度,3家企业产值分别增长100.2%186.3%120.7%,销售分别增长109.2%186.3%115.0%,贡献了近25亿元的产销增量,效益指标增长也比较明显,对冶金行业快速发展起到了比较明显的推动作用。

——化工行业 化工行业是我市工业经济九大行业中第三大行业,产业特色主要体现在精细化工和盐化工方面。全市生产精细化学品的规模以上企业超过200家,涉及的品种和各类牌号超过1000种,在全市各地区都有比较均衡的分布,并各自形成了一定的区域特色。今年一季度,我市化工企业总体生产经营形势较为稳定,效益增长情况好于产销增长。1-3月份,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5亿元,同比增长31.6%,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2.8亿元,同比增长32.8%;实现利润8.2亿元,同比增长40.2%。其中亚邦化工、东昊化工、诚达石化等一批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形势比较乐观,产销增长幅度超过45%。亚邦化工作为年规模超百亿元的化工龙头企业,多种产品市场占有率保持全球第一,其主打产品染料和涂料一季度销售均实现大幅增长,特别是企业积极实施产品向上游扩展的战略,利用原料优势扩大树酯的市场份额,年底树酯总产能将达43.5万吨,稳居世界第一位,大大提高了相应领域的价格话语权。

——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产业是我市近年来迅速崛起并在国内外形成了较大影响力的一个新兴产业,其产业基础良好,产业结构完备,产业特色鲜明,初步形成了太阳能光伏产业、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以及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生物燃料生产等协同并进的发展格局。其中光伏产业作为我市最具优势的新兴产业,已经拥有100多家光伏生产及配套企业、3家上市公司以及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国内太阳能电池十大龙头企业中,我市至少占有3席。今年以来,新能源产业抓住国内政策扶持、国际需求复苏的机遇,调整发展战略,抢占市场份额,整体呈现产销两旺、效益翻番、强劲发展的势头。1-3月份,新能源产业70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61.9亿元和58.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1.4%78.1%,实现利税5.7亿元,同比增长169.0%,其中实现利润5.1亿元,同比增长246.2%。天合光能、亿晶光电、中弘光伏等一批企业增长势头强劲,产销增长幅度均超过100%,呈成倍扩张趋势,其中天合光能一季度利润、利税翻两番,亿晶光电利润、利税是去年同期的32倍,盈利水平呈几何级数增长。

——纺织服装行业 今年以来,我市纺织服装企业出口形势明显好转,大多数出口型企业订单承接良好,生产任务饱满,但是由于缺乏具有爆发力的新增长点,行业整体形势比较平稳。1-3月份,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5.8亿元,同比增长29.4%,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和利润4.3亿元和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4.9%122.4%;服装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2.3亿元,同比增长10.5%,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和利润3.4亿元和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和下降4.5%。面对国际采购商及其订单的大量到来,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亦喜亦忧,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熟练工严重缺乏、用工成本大幅提高等不利因素,令纺织企业在接单的同时心存担忧,担心赚了订单不赚钱;而原材料价格上涨、盈利空间狭窄、劳动用工严重短缺则成为当前众多服装企业的“心病”。许多企业反映今年以来员工流失现象严重,虽然企业提高工资水平,加大招聘力度,仍然不能满足用工需求,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客户订单已经成为纺织和服装企业的一大难点。

三、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今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和运行状况明显好于去年,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工业增长的内生动力有所增强,主要指标增长的基础比较稳定。但经济运行所面临的环境和形势较为复杂,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1、国际市场复杂多变。今年初,世界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但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上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

2、国家宏观政策影响。金融危机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回暖的救市政策,如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等,今年虽然部分政策依然继续实施,但力度已经明显减弱,近期中央已经发出逐步收紧信贷的信号,对钢铁、水泥、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电解铝、氮磷肥、造船等产能过剩行业实施宏观调控的政策也将浮出水面。由于钢铁、水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行业在我市工业经济中占据了较高份额,后续发展面临较大的风险。

3、出口形势尚不明朗。目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猖獗,我市产品出口面临更多的壁垒,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增强,对出口企业形成了较大的压力,企业盈利空间日趋微薄,对外贸出口长期发展信心不足,一些出口企业只敢接短单、小单,不敢接长单、大单,工业品出口形势的根本好转面临着较大的障碍和阻力。

4、通货膨胀预期抬升。今年以来,新一轮工业品涨价潮渐露苗头,钢材、钢坯价格同比涨幅达到15-20%,纺织业主要原材料价格同比涨幅达20-30%,有色金属价格上涨幅度更大。调查队价格统计资料显示,3月份我市原材料购进价格大幅上涨,涨幅突破了两位数,九大类原材料价格全面上涨,其中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涨幅最高,同比达26.2%,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与原材料购进价格涨幅剪刀差扩大到7.9个百分点。由于我市工业经济总量中装备制造业、化工、纺织等加工工业占据了较高比重,原材料价格高企导致工业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和成本压力明显加大,赢利能力和获利空间有所缩小。

5、企业用工紧张。我市劳动密集型企业如纺织、服装等行业企业用工需求较大,去年因订单不足,用工矛盾并不突出。而今年以来,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企业订单增多,设备开台率提高,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劳动用工缺乏的现象日益显现。由于大多数本地居民包括被征地农民不愿意进入企业就业,外地农村劳动力随着当地企业的发展更愿意在地就业,进一步加剧了用工矛盾,部分行业和企业用工短缺、招工困难的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技术熟练工人较为缺乏,已经成为影响部分行业和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如瑞声声学科技外地员工返岗率明显低于往年,目前用工短缺仍有2000人左右。

从今年工业经济运行趋势看,虽然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创出近年来较高水平,但主要指标在保持高位增长的同时,高开低走的趋势已经有所显现,这一点在今年前三个月的主要指标走势中已经得到印证,3月份尽管当月产出规模创历史新高,但累计增长幅度仍比1-2月份下降了3.8个百分点,利润、利税指标增速分别比前两个月下降了25个、6.7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工业经济增长速度有望高于去年同期,但随着去年同期基数的逐步抬升、经济运行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增多以及各种应对金融危机政策效应的逐步递减,上行的阻力将有所增大,后势发展的压力依然存在。因此,我市仍应一着不让抓好当前生产,着力组织和协调好重要生产要素,努力缓解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确保全市工业经济健康、持续、较快发展。

撰稿人:成文利

核稿人:杨 珏

签发人:恽东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